仙人柱

旧时鄂伦春人的一种原始住房。鄂伦春语音译。亦作“斜仁柱”。“仙人”意为“木杆”,“”是“房子”的意思。俗称“撮罗子”,毕拉尔路鄂伦春人称※“楚伦安嘎”(尖房子)。流行于今内蒙古呼伦贝尔盟和黑龙江省。为游猎鄂伦春人和使用驯鹿鄂温克人过去的传统住房。一般以少则八九根,多则数十根长约5米,直径5厘米的桦树或松树、柳树杆搭成,圆锥形,大小以家庭人口、季节而定,通常夏季住的比秋季的大。建造程序:先斜立两根带杈的树干,再搭上6根(有的只用两根)木杆,构成主架,上端套柳条圈,然后将20余根一般木杆搭上,即成框架。冬季底部用狍皮覆盖,上部以芦苇帘作围子;夏天多用桦树皮;民国时期有少数户改用棉围子。每块覆盖物成扇形,四角顶带相互扎结和系于木杆上。顶端留一尺多不覆盖,作出烟孔,下雪天用一块皮子遮上,但不遮严。砍树干、割芦苇、扒桦皮由男子承担,覆盖物的加工、缝制由妇女做。搭时,只需两三人,一小时左右可搭成。门朝东南或西南,也有向正南或正东的。冬挂皮门帘,夏挂布帘。内部结构:进门正面和左右两侧以木头隔成三块,分别称“玛鲁”和“奥路”,中间空处置火堆,作烧饭、取暖之用。“玛路”右角上高一米处挂“博如坎”(神偶),下是男客人和男主人的坐席,为家中未婚男子和小孩的卧铺,禁止妇女至其上。两侧“奥路”,右为老年夫妇或姑娘们的居处,左为年轻夫妇的铺位。人口超过此限的户,则另搭一座。每户“仙人柱”后都有一棵小树,挂有数个桦皮盒,供奉各种“博如坎”,妇女不得至其处。每个※乌力楞(家族公社,三四家至20余家不等)的仙人柱成一字形或弧形排列,不能一前一后,有的地区也不能成弧形。20世纪50年代定居后消失。赫哲族旧时也有这种住所,称※撮罗昂库。

 

国学大师APP下载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