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阗文

公元5—10世纪使用于于阗(今新疆和田)一带的一种古代文字。由于人们认为古代于阗是塞族人居住的地区,所以又称于阗文为“于阗塞文”。用这种文字记录的语言被称为“于阗语”或“于阗塞语”,属于印欧语系印度一伊朗语族伊朗语支。来源于印度婆罗米字母笈多王朝正体,是一种音节文字。采用附加符号表示元音。有不少合体字。字体有楷书、草书和行书3种。字母有不少和古藏文相似,而且两者的元音附加符号也基本相同。在《大唐西域记》卷12中可以见到汉文史料里关于这种文字最早的记载:“瞿萨旦那国(即于阗)……文字宪章,聿遵印度,微改体势,粗有沿革,语异诸国。”在《慈恩寺三藏法师传》、《洛阳伽蓝记》中也可以见到类似的记载。现存的于阗文文献主要是在新疆的和田、巴楚、图木舒克、木头沟和甘肃敦煌等地发现的。大多数文献为19世纪至20世纪初期一些国家的所谓“探险家”所得,现收藏于巴黎,柏林、圣彼得堡、斯德哥尔摩、京都、不来梅、费城、加尔各答、新德里等地的博物馆、研究所和大学。最先在新疆搜集于阗文文献的是俄国和英国驻喀什领事彼得洛夫斯基和马继业。之后,英国的斯坦因、法国的伯希和、瑞典的斯文赫定、德国的格伦威德尔、勒柯克和特林克勒等人也取走了不少。于阗文文献比较丰富,有不少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重要的文书主要有:“钢和泰藏卷”,出自敦煌,因原件为钢和泰在北京所得故名,一面是于阗文,一面是古藏文,内容主要是于阗使臣的沙州行记;《七王子伴使致于阗王奏报》、 《七王子致于阗王书》(choo269),出自敦煌,为斯坦因所得,现收藏于伦敦;《使臣奏甘州突厥动乱》(P2741)、《使臣致于阗王奏报》(P2790),出自敦煌,为伯希和所得,现藏于巴黎。此外还有《朔方王子致于阗王书》、《朔方王子禀母书》(P2958,共7件)等。宗教方面的文献主要是佛经,如《金光明经》、《金刚般若经》、《妙法莲华经》、《佛说无量寿经》、《僧伽陀经》、《理趣般若波罗密多经》等等。再就是其它内容的,如帐目、医药、敕令、文学、语汇等。这些文献是研究古代西域史和于阗史、于阗宗教和文化非常宝贵的史料。

 

国学大师APP下载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