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太师

明代蒙古官名。源于汉族封建王朝,元代因之,位列三公(太师、太傅、太保)之首,正一品,授银印。明代蒙古成为非成吉思汗家族领主(即赛特)的最高职位。拥有大量领地、牲畜、属民和军队,往往又是※土绵(万户)、鄂托克的首领。明前期,成为把持蒙古军政的权臣,甚至任意废立大汗,如阿苏特部领主阿鲁台太师、哈喇慎(喀喇沁)部领主孛来太师、永谢布领主䥶加思兰、亦思马因、亦不刺太师等;有的还夺取过※济农(亲王)和大汗位,如瓦刺太师脱欢、也先。成化间(1465—1487),※满都鲁汗及其侄孙※伯颜猛可(孛罗忽)济农,力图废除太师等权臣,巩固汗位,但以失败告终。正德五年(1510),达延汗击败右翼赛特领主,统一蒙古,废除东蒙古的太师,但卫拉特(瓦剌)领主仍保留了这一称号。俺答汗时期,又以这一称号封赠有功人员,如图古齐威正宰桑亦称图古齐太师,仅作名誉称号,不封领地。俺答汗与明朝交往时,亦将边关大臣王崇古、方逢时等尊称为太师。西蒙古的太师称号保留到清代。

 

国学大师APP下载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