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安

312—385

十六国时期佛教高僧。汉族。常山扶柳(今河北冀县西南)人。本姓卫。自幼父母双亡,为义兄孔氏所育。12岁出家。因容貌丑陋为师所轻,常供役于田圃。后从师受具足戒而发愿游学,师事佛图澄,得嫡传,学业大进。及佛图澄寂逝,为避慕容氏与石氏战争,隐居护泽(今山西阳城),与太阳沙门竺法济、雁门昙讲、邺都竺增辅等研习经典,又与竺法汰共登飞龙山,同僧先、道护等人一起探究经论,并于恒山建立寺塔。45岁时回冀州(今河北高邑县西南),住受都寺集门徒数百人,弘布法化。后为避战乱,被迫四处流徙。率慧远等400余人辗转至襄阳,住白马寺。前秦建元十五年(379),苻坚略襄阳,应坚清,前往长安化导徒众并研习经典。相继撰《光赞折中解》、《光赞抄解》、《放光般若折疑准》、《折疑略》、《起尽解》、《道行集异注》、《大十二门注》、《小十二门注》、《了本生死经注》、《人本欲生经注》、及大量经论序文。因其谙熟群书,通晓阴阳、算术,故于译注,俱能攻其幽远,探其蕴奥。主张译经要注意“五失本”,即在五项规定内不失“”本原形;“三不易”,即不得擅自更易经文的3项根据。为便于判别佛典根据,于东晋兴宁二年(364),还撰写《综理众经目录》1卷。武帝太元十年(385),被后秦姚苌杀死。是中国佛教史上有重要影响的人物之一。

 

国学大师APP下载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