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族

自称“尔玛”、“尔麦”。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人口共有198252人(1990)。主要分布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茂县,以及汶川、理县、黑水、松潘、丹巴、北川等县。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羌语支,分南北两个方言区。一般懂汉语。没有本民族文字,但很早便通汉文。古羌人历史悠久,上古时代主要活动在我国西部广大地区。其名最早见于甲骨文卜辞。传说黄帝时代已有部分入居中原定居。商周时,曾有部分羌人随武王伐纣。据文献载,秦人崛起后,有大量羌人向西北和西南逐渐迁移(一说在此以前已有羌人南下)。其中的一支迁至岷江上游,开垦土地,从游牧逐渐转向农耕,但仍兼营畜牧。后来部分融于吐蕃,部分发展为今日之羌族。汉武帝时曾于此地置汶山郡;隋唐置羁縻州治理,并委任羌人首领为刺史,密切了羌族地区与中央王朝的关系,有助于汉羌间交往,促进羌族经济文化的发展。宋沿唐制,仍在此地设羁縻州。明代在元代基础上在当地全面推行土司制度,使羌族地区封建领主经济得以确立和发展。清初沿明制,对土司继续加以委任。明初以来还在茂汶设立州学,不少羌民子弟入学读书,汉化影响不断加深。但由于土司的残酷剥削和封建王朝实行的民族歧视压迫政策,引起羌族人民不断反抗。清中叶后,在当地逐步实行改土归流,由州县官直接统治,封建地主经济逐步代替领主经济,并在羌族地区推行“里甲制”,加强对羌族人民的统治,还实行食盐专卖。在太平天国革命的影响下,羌族人民不断起来反抗清朝腐败政府。民国初年,军阀混战,给羌族人民带来极大苦难,还强迫羌族种植鸦片,造成严重恶果。后来国民党又进一步加强对羌族地区的统治和剥削,使羌族地区暗无天日。1942年在茂北爆发了大规模的反抗斗争,沉重打击了国民党在羌族地区的统治。1950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汶川、茂县,羌族人民迎来新生。一般三五十户聚居一个寨子,建筑独具风格,石垒“邛笼”(碉房)高十数丈,居屋多为三层,中层住人,上层贮物,下层为牲畜厩舍。行一夫一妻制,解放前婚姻父母包办,残留姑舅表优先婚,一些地区保留抢婚习俗。服饰朴素美观,男女一般喜穿麻布长衫,外套羊皮背心,妇女衣服多绣有艳丽花边。多行土葬,也有个别火葬和水葬。信仰多神,普遍供白石为天神。传统节日有农历四月初一的“祭山会”,十月初一的“过小年”。有丰富的口头文学如《开天辟地》、《羌戈大战》等。大多能歌善舞,男女青年把唱歌、跳舞作为社交活动的重要方式,歌词内容多与现实生活有关,质朴感人。

 

国学大师APP下载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