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体西用

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简称。亦称旧学为体,新学为用。近代中国一大社会思潮。鸦片战争后,魏源首倡“师夷之长技以制夷”,为中体西用论之思想先导。十九世纪六十年代,成为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咸丰十一年(1861)冯桂芬在《校邠庐抗议》中提出:“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的主张。光绪二十一年(1895)沈寿康发表《救时策》一文,认为:“中西学问,本自互有得失。为华人计,宜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嗣署江苏按察使吴之榛在《上张香帅请设中西学堂书》中亦云:“创‘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冀开海内风气。”二十二年孙家鼐在《议复开办京师大学堂折》中指出:其立学宗旨“自应以中学为主,西学为辅;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中学有未备者,以西学补之;中学有失传者,以西学还之。以中学包罗西学,不能以西学凌驾中学”。二十四年张之洞发表《劝学篇》,系统阐发“旧学为体,新学为用”,“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并以此为建国治国之方针。清末新政即奉行这一主张。它是以封建主义文化为主体、结合西方资产阶级文化的产物,在中国近代政治、思想上有过较大影响。

 

国学大师APP下载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