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乐

一作“宴乐”、“讌乐”。其名称始见于《周礼·春官》,指天子及诸侯宴饮宾客时所用的音乐。一般采自民间俗乐,以别于庙堂典礼所用的雅乐。隋唐时期,在汉族及各少数民族民间音乐基础上,吸收部分外来音乐,形成了供宫廷宴饮、娱乐时用的七部乐、九部乐、十部乐、坐部伎、立部伎等,统称为“燕乐”(见杜佑《通典》卷一百四十六《坐部伎》篇),曾盛极一时,获得高度发展。宋沈括把含有少数民族和外来音乐成分的汉族民间音乐“清乐”称为“燕乐”(见《梦溪笔谈·乐律》)。随着民间音乐的演变,各代宫廷燕乐的形式也有所不同,如汉时有相和歌、百戏等,唐时有歌曲、舞曲(包括大曲、法曲)、戏弄等,宋代以来有杂剧、传奇等。

 

国学大师APP下载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