谳狱

即复审已判之刑事案件。《礼记·文王世子》:“狱成,有司谳于公。其死罪,则曰‘某之罪在大辟’;其刑罪,则曰‘某之罪在小辟’。”孔颖达疏:“谳,言白也。谓狱断既平定其罪状,有司以此成辞言白于公。”历代判刑断狱后亦多上报复审。《后汉书·孔融传》:“一门争死,郡县疑不能决,乃上谳之。”北宋初,奏案不能决,大理寺则命内、外制及大臣、台谏官同议。其后谳狱增多,弊病日甚。至南宋末,谳狱拖延时日,犯人多毙于狱中。至清代,仍有谳狱之制。

 

国学大师APP下载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