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

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聚居于内蒙古自治区和新疆、青海、甘肃、黑龙江、吉林、辽宁等省、区的自治州、县,其余散居于宁夏、河北、河南、四川、云南、北京等地。人口4802407人(1990年)。操蒙古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分三种方言。使用回鹘式蒙文,经历代改革,规范为现在的蒙古文。元代曾一度推行过八思巴字。十七世纪中,卫拉特高僧咱雅班第达在蒙古文基础上创托忒文,在今新疆蒙古族中通用。其族源与中国北方东胡、鲜卑、契丹、室韦有关。“蒙古”最初为一个部的自称,为唐代室韦的一支,《旧唐书》称为蒙兀室韦,居于望建河(今额尔古纳河),后迁至不儿罕山(今蒙古国肯特山)一带,发展为许多部。十二世纪末,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诸部,于1206年建蒙古国,自此以“蒙古”为族称,形成稳定的民族共同体。蒙古贵族又在中国西部、中亚和东欧等地建钦察、察合台、窝阔台、伊儿四个汗国。忽必烈平大理国,招降吐蕃诸部,灭南宋,统一中国,建立元朝,奠定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版图。明代,蒙古地区处于分裂割据状态,史称为鞑靼、瓦刺、兀良合三卫等。鞑靼部形成六万户,分左、右翼,分布于大漠南北。漠西的瓦刺渐分为绰罗斯(准噶尔)、杜尔伯特、土尔扈特、和硕特四部。清代统一后,建“盟旗制度”,分封蒙古王公,加强对蒙古族的统治。近代蒙古族掀起了强大的反帝、反封建斗争,并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作出了重大贡献。1947年建立内蒙古自治区。建国后,又先后建立三个自治州、七个自治县。蒙古族以游牧为主,自明代后期以后,农业、手工业开始发展,部分人开始定居。家庭为一夫一妻制,父母从幼子而居。古代盛行萨满教,元代蒙古宫廷曾引入藏传佛教,封藏僧为帝师,但未在民间流行。明代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风行蒙古,寺庙林立。有悠久的文化传统,曾创作了《蒙古秘史》、《俺答汗传》、《蒙古黄金史》、《蒙古源流》等优秀历史著作。其文学、绘画、服饰、音乐、歌舞独具一格。传统节日有那达慕大会等。

 

国学大师APP下载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