塘丁

又称塘丁役、塘役。南朝地方徭役,后变为杂税之一。南朝会稽郡沿海堤塘凡毁坏者,由该地士庶负责修补,谓之塘丁;完好者则经岁无役。后为均摊劳役,改为折收塘丁钱。初由地方自筹自用。齐永明二年(484),会稽太守王敬则将塘役全部折钱,每年摊征,收入送归中央,从而变成政府税收之一种,此即塘丁税。于是扬、南徐各州均仿行。建元初,浙东五郡塘丁税增至一千,供军费。永元三年(501),东昏侯又敛取塘丁钱供宫廷杂费,造成征税重而所在塘渎多有坠废。

 

国学大师APP下载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