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图说

篇名。明刘天和撰。是刘任治河总督时为治理黄河而撰写的碑文。其中写道:“盖尝周咨广视,历考前闻而始得之,其原(因)有六焉。河水至浊,下流束隘停阻则淤,中道水散流缓则淤,河流委曲则淤,伏秋暴涨骤退则淤,一也。从西北极高之地建瓴而下,流极湍悍,堤防不能御,二也。易淤,故河底常高……水行地上,无长江之渊深,三也。……傍无湖陂之停潴,四也。孟津而下,地极平衍,无群山之束隘,五也。中州……土杂泥沙,善崩易决,六也。是以西北每有异常之水,河必骤盈,盈则决。每决必弥漫横流,久之,深者成渠,以渐成河;浅者淤淀,以渐成岸。即幸河道通直,下流无阻,延数十年,否则数年之后,河底两岸悉以渐成高,或遇涨,河亦不容于不徙矣。此则黄河善决迁徙之情况也。”从河流含沙量、河床特点、水情、地形、地质以及流域内降水特征等自然因素出发,并将“河水至浊”因素提到首位,对黄河作了综合性分析,对黄河易于迁徙的原因作了相当正确的阐述。此碑于嘉靖十四年(1535)立。

 

国学大师APP下载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