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生

①指在国子监就读之学生。为入仕途径之一。其名始于唐元和二年(807),置东都监生一百员。五代后唐国子监每年置监生二百名,初补时交束修钱二千,及第后交光斋钱一千。宋代亦沿此称。庆历四年(1044)兴办太学前,国子监招收官员子弟为生员,称监生。兴办太学后,直属国子监的国子学、太学、武学、律学等生员亦称监生。明代监生分为举监、贡监、荫监、例监四种。贡监又有岁贡、选贡、恩贡、纳贡,荫监又有官生、功生、恩生。官生中又有土官生、外国生。洪武时,贡监、举监皆称民生,以别于官生。时重考取,故官生少,民生多。洪武二十六年(1393),官、民生达八千一百二十四名。永乐九年(1411),南、北监监生有九千八百八十四名。景泰间始有例监。天顺、成化时,监生至数万人,大都不入监读书,只候凭票选官,其质量大逊于前。清代在国子监肄业者分贡生、监生两种。贡生凡六,亦有沿明旧称为监生者。监生凡四:恩监、荫监、优监、例监。荫监又分为恩荫、难荫两种。清制,监生考职,用州判、州同、县丞、主簿、吏目等。乾隆以后,一般所称监生者,多指由捐纳而得者。如未入府、州、县学而欲应试者,或未得科名而欲入仕者,都必须先捐监生,作为“出身”,未必在监读书。光绪间,推广举人入监,时风稍振。未几,至光绪三十一年(1905),行新学,废科举,此名遂废。参见“举监”、“贡监”、“荫监”、“例监”、“恩监”、“优监”。②宋代司天监(后改太史局)之属员,无定额,位在学生之上。正名学生入监满五年以上,精通历算、天文、三式、经书等,申请考试合格,方补监生。

 

国学大师APP下载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