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钩

古代束腰革带上的钩。现所见实物,其质料多系青铜,亦有铁、金、银、玉、石、骨、木等,其中一些属于明器或装饰物。器型常见有禽形、琴面形、曲棒形、竹节形、琵琶形、匙形及兽形等。其横剖面多呈弧形,钩体一端向钩体正面弯曲,形成钩状,钩体背面有一实钮。长者在30厘米以上,短者仅2—3厘米。多制作考究,错金嵌玉,铭文雕镂,颇具艺术价值。其用途主要是钩系束腰的革带。用法是将钩钮嵌入革带一端,使钩体正面向外,背面正与腹部贴合,钩首钩挂革带另一端的孔上或附置的环上。部分小形带钩是嵌于革带上的挂钩,用以佩带武器或其他小件随身器物。考古发掘所发现的带钩,出土地点以中原与关中地区为中心,北到长城附近,南至两广、云贵。目前所见年代最早的一件带钩,出土于河南洛阳中州路西工段M2205,属春秋中期。北京、山东、河南、湖北、湖南、陕西等地春秋晚期墓中亦屡有实物出土。战国、秦、汉时期的墓葬中所出带钩尤多,地域分布范围更广,制作亦更为精巧。汉以后带钩使用渐衰,但至南北朝时仍有使用。春秋、战国时北方鲜卑等游牧民族亦流行带钩。

带钩

 

国学大师APP下载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