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段锦册法

明代中期役法之一种。简称十段法、十段册、十段文册。依其征课对象,又称十段丁田、十段粮米、十段差米、十段均徭。按其征课范围和方法,还称提编、额外提编、编提、均徭提编、均徭十段流编法。就其目的,又称均平、均平需鞭。开始时代和地区,一说为成化时福建邵武知府盛颙创行,即通算一县丁田数为十甲,以一年丁粮应一年之徭役,依次轮流承应。一说始于正德年间南直隶常州府同知马某,将武进(今江苏常州)、通县(今江苏南通)田垅均分十段,造十段文册,每年编佥一段应役。嘉靖十四年(1535),武进知县马汝璋又将官田、山荡、人丁依不同比例折成民田,均分十段,编造文册,刻石立碑,每年以一段编佥应役。四十四年议准在江南各地推行。此法用意本在除徭役不均之弊,但至嘉靖后期复成为加派手段,称提编。后为一条鞭法取代。

 

国学大师APP下载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