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会试

武举考试方式之一。明清时由兵部主持于京师举行的对武举人的考试。明成化十四年(1478)始定武会试例。弘治六年(1493)定六年一行,十七年改为三年一试,于丑、未、辰、戌年四月举行。凡各省及两京武举人均可应试;两京武学生员,经兵部月试优等者亦可参加。考试分三场,分别于四月初九、十二、十五日进行。嘉靖元年(1522)定,第一场试骑射,第二场试步射,第三场试策二道、论一道。以翰林院官二员为考试官,给事中及部属官四员为同考试官。取中名额,临期取自上裁。崇祯四年(1631)以前,武会试为武科最高一级考试,中式者不分等第,均列入《武举录》进呈,并张榜于兵部。其授官,官生中式者,俱升署二级;指挥以上,斟酌推用。清承明制,以丑、未、辰、戌年为正科,若乡试有恩科,则次年亦行会试恩科。凡各省武举人和现任绿营千总、把总,门、卫、所千总,及年满千总,年龄在六十以下,通晓文义者,皆可应试。考期在九月,分三场,内容同武乡试。外场正副考官四人,由皇帝简派领侍卫内大臣、满洲大学士和都统充任;内场正副考官二人,由皇帝简派内阁、六部、都察院、翰林院、詹事府各堂官充任。乾隆四十年(1775),武会试后亦实行复试。中式者称“武进士”。取中无定额,多或三百名,少亦百名,皆临期以外场合格人数请旨定夺。

 

国学大师APP下载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