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乡试

武举考试方式之一。明清于各省及京师举行的武举初级考试。明天顺八年(1464)令天下官员、军民人等,有通晓兵法、勇武出众者,共同保举,各省由巡抚、巡按会三司官考试,直隶由巡按御史考试。弘治六年(1493)以后,改定六年一行。十七年,改为三年一试,于子、午、卯、酉年十月举行。正德十四年(1519)规定:武举乡试,应举者于九月内各卫所送都司,各府州县送布政司,均由巡按御史会同三司官主持考试,南北两京由兵部选官考试。共试三场,初场试马上箭,第二场试步下箭,第三场试策一道,分别于十月九、十二、十五日举行,实行逐场淘汰制。取中者称武举人,俱送兵部,可于次年四月参加武会试。清承明制,以子、午、卯、酉年为正科,遇庆典加试为恩科。凡各省武学生员和绿营兵丁,五人结保,均可应试。试期同明代,亦分三场。首场试马射,二场试步射和技勇(开弓、舞刀、掇石),一、二场称外场;第三场称内场,初试策论,嘉庆十二年(1807)后,改为默写《武经》百余字。各省乡试由总督或巡抚为主考官,会同提督、总兵以视外场;顺天府外场考官以领侍卫内大臣、满洲大学士和都统四人充任,内场考官以翰林官二人充任。中式者亦称武举人,可于次年参加武会试。

 

国学大师APP下载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