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甲

社会基层组织形式之一。明始推行于州县之下的广大农村,并作为编佥徭役的基本单位。洪武十三年(1380),以试户部尚书范敏之议,于全国编置里甲。以乡村居地相邻的一百一十户编为一里,居城中者编为坊,近城者编为厢。选丁粮多者十人为里长,总一里之事,催办军需税粮,勾摄公事,领应役人户供办岁役。余百户分为十甲,设甲首一人,管一甲之事,亦有将甲之十户均称为甲首户者。后又作为里甲正役之简称,是为明代三大徭役(里甲、杂泛、均徭)之一。甲役、里役、正役。指里甲人户承担之差役。以里甲编制为单位,按户计役,轮流担当。每年由里长一人领一甲十户应役,十年一轮。应役之年称现年里甲或见年里甲,其余年份称排年里甲。除田赋税粮外,里甲正役有供皇室和朝廷所用的上供物料和地方官府的一切“公费”。清沿明制,于县以下编里甲,仍以一百一十户为一里,坊、厢亦同明。推丁粮多者十户为里长,余百户编十甲。甲系以户,户系以口。里长排年值役,五年一编审,依据人口赋粮之变化,编造赋役册,亦即户籍簿(黄册),以应有司科征税粮及摊派杂泛差役。

 

国学大师APP下载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