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色

明代指改折金银、钱钞、丝绢或其他物征收之税粮。亦作“折收”。《明史·食货志二》:“云南以金、银、贝、布、漆、丹砂、水银代秋租,于是谓米麦为本色,而诸折纳税粮者,谓之折色。”洪武九年(1376),银一两或钱千文、钞一贯,皆折米一石,小麦减值十之二。棉布苎布一匹折米六斗或麦七斗,麻布一匹折米四斗或麦五斗。明中期后折纳银两日多,通称折色银。清代的折色,专指税粮改征银或钱。中国历代赋税中,原定征收的实物而改征其他实物或货币,称折色。

 

国学大师APP下载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