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治

春秋战国时期儒家主张以礼治国,故名。与“法治”相对。《左传·桓公二年》:“礼以体政。”天子、诸侯、大夫、士,“名位不同,礼亦异数”(《左传·庄公十八年》)。要求贵族各依其位遵守礼之规定,不得僭越,以协调内部关系。孔子大力提倡礼治,把统治者守礼与治民相联系,并把礼之适用范围从贵族扩大到被统治者。认为“上好礼,则民易使也”(《论语·宪问》),“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民)有耻且格”(《论语·为政》)。荀子把礼理解为人类物质欲求之“量度分界”,作出“故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荀子·修身》)的论断。

 

国学大师APP下载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