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廨本钱

简称公廨钱。指官府经营的高利贷资本。始于北魏,盛于唐。隋制,京官及诸州并给本钱,贸易或贷放取息以给公用。唐初亦于京师诸司置之,屡有罢复。永徽以降,渐遍及州县。多以赋税等库入充本。先后交由番官、令史、府史、胥士、典史等经营,亦有直接贷给店铺者(参见“店铺课钱”),按月收取利息,以供官俸、吏人课役、公厨食料、军中杂用,以至祭祀、藩夷赐宴和六宫餐钱等费用。武德、贞观初,京师七十余司,置本约三万贯,月息八分。开元初七分,天宝初五分。贞元中,京师仅六十八司设本已达二十四万余贯。长庆初,百司置本钱百万贯,月息五分。会昌时,月息虽减至四分,年利亦近其本之半。

 

国学大师APP下载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