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语言学

心理语言学   


运用心理学的观点和方法研究语言的学科。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主要研究人们获得(包括理解和使用)语言的心理过程、心理机制及其发展规律。关于人们如何获得语言,各派在认识上有分歧:美国新行为主义者奥斯古德(Charles Egerton Osgood)和毛勒(Orval Hobart Mowrer)等认为,儿童的语言主要是通过学习、强化以及对上下文的概括等途径获得;美国米勒(George Armitage Miller)和乔姆斯基(Noam Chomsky)等认为,儿童语言的获得主要由先天因素决定,并提出人具有一种先天的理解语言、派生语言的能力和机制的主张。也研究语言的理解和产生、语言和思维的关系等问题。当代心理语言学的研究成果广泛应用于诊断和治疗各种言语障碍,以及外语教学和本族语的启蒙教学等方面,并已成为工程心理学、航空心理学、宇宙心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语言学著作。美国斯洛宾(Dan Issac Slobin)著。1971年出版。除绪论外分七章。提出心理语言学是研究掌握语言和使用语言的心理过程的学科。评述了以马尔科夫过程为基础的链模式、短语结构语法、转换语法、格语法和生成语义学五种语言理论及其与心理学的关系。认为目前正在形成由心理学、语言学和人工智能交叉而成的重要学科——“认知科学”。探索了语言的共性问题和语言与思维的关系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