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刹海

在今北京市内。前海、后海、西海的总称。最初是积水潭的一部分,元代南方运来漕粮直接停泊于此。明初扩建京城,上游淤塞,湖水面缩小,呈三个相连的小水面,即前海、后海、西海,俗称后三海。《清一统志·顺天府二》:积水潭“自明初改筑京城,与运河截而二,积土日高,舟楫不至,是潭之宽广,已非旧观。故今指近德胜桥者为积水潭,稍东南者为什刹海,又东南者为莲花泡子,其始实皆从积水潭引导成池也”。


在北京市西城区北海以北。元代原是一条自西北斜向东南的宽长水面,与通惠河相通。明初上游淤废,水面缩小,形成3个相连的水面,俗称后三海(西海、后海和前海)。总面积34公顷,以后海最大。明清时另称前、后海为十刹海。因后海北有明万历年间建十座庙宇得名。现通称什刹海。湖边曾修许多亭台楼阁。1949年后多次疏浚,辟为公园。


【检索什刹海】 古籍全文检索:什刹海
内容推荐
 

国学大师APP下载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