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阴区

在江苏省淮安市中部偏西,西南临洪泽湖。面积1264平方千米。人口85.9万。辖14镇、7乡。区人民政府驻王营镇。秦置淮阴县,治今码头镇。以居“淮水右岸”故名。《水经注·淮水》:“淮水右岸,即淮阴也。……又东经淮阴县故城北,北临淮水。汉高祖六年(前201年)封韩信为侯国。”两汉因之。晋初为广陵郡治。南朝宋侨置兖州。南齐曰北兖州,置东平郡。东魏称淮州,改东平郡为淮阴郡,改县名为怀恩(一作淮恩)。北周又改名寿张。陈复为东平郡。隋开皇元年(581年)复改郡为淮阴,并立楚州,旋废郡,改县曰淮阴;大业初废州又并县入山阳。唐初复置县,武德七年(624年)省,乾封二年(667年)复置。南宋绍兴五年(1135年)废为镇,翌年复置县。咸淳九年(1273年)分西北界置清河军、清河县于大清口,属淮南东路。元至元十五年(1278年)废清河军以县属淮安路,泰定初又迁县于小清口,天历元年(1328年)再迁于小清口西北。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迁县治于清江浦,仍名清河县。1914年复称淮阴县。1914年属淮扬道,1927年直属江苏省。1945年9月建清江市。1948年12月建两淮市,旋废,复称淮阴县。1949年属苏北行署区淮阴专区。1951年析城区置清江市。1952年改属江苏省淮阴专区。1958年并入清江市,称淮阴市。1964年市、县分治,仍称淮阴县。1970年属淮阴地区。1975年迁县人民政府于王营镇。1983年属淮阴市。2000年淮阴市改名淮安市,原淮阴县改设淮阴区。地处黄淮平原,西南废黄河沿线地势高仰,东北部地势低平。京杭运河横穿东西,淮沭新河纵贯南北,废黄河、盐河平行斜贯境内。属南温带湿润气候。农产以稻、小麦、大豆、花生、油菜籽、棉花为主。特产“新淮猪”。桑树种植甚广,为苏北重要蚕茧基地。矿产有岩盐。工业有建材、食品、纺织、丝绸、塑料、机械、造纸、印刷等。为“五水之交”和淮沭新、淮涟等公路干线的衔接点,新长铁路、京沪高速公路、205国道经此,为苏北地区水陆交通枢纽。京杭运河、淮沭新河、盐河通航运,主要码头有王营港。古迹和纪念地有漂母墓、惠济祠碑、琉球墓(郑文英墓)、刘老庄烈士陵园等。为韩信故里。


【检索淮阴区】 古籍全文检索:淮阴区
内容推荐
 

国学大师APP下载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