漕渠

在今陕西省渭河南。汉、唐时自都城长安(今西安市) 东至黄河的运渠。创始于西汉。元光六年 (前129),由大司农郑主持,齐人水工徐伯设计。《史记·河渠书》: “悉发卒数万人穿漕渠,三岁而通。” 全长三百余里。初以灞水为源,后又凿昆明池 (今长安县西里北渠一带),并穿昆明渠使东绝灞水合于漕渠。东汉时尚可漕运,北魏时已无水。隋开皇四年 (584),改自长安西北引渭水为源,浚复旧渠,东至潼关三百里,定名广通渠,但习俗仍称漕渠。唐时通时塞。天宝后,曾两度修复,壅渭水作兴成堰,傍渭东流至永丰仓 (今陕西华阴市东北) 入渭。规模与隋大约相同。隋末迁都洛阳,此渠遂湮废。


汉、唐时自长安东至黄河的运渠。创始于西汉元光六年(前129年),大司农郑当时发卒数万人,由水工徐伯督率开凿。渠傍南山(秦岭)下,长三百余里;三年而成,漕运大便,渠下农田得以灌溉。初以灞水为源,其后凿昆明池,又穿昆明渠东绝灞水合于漕渠。东汉时尚可通航,北魏已无水。隋开皇元年(581年)改自长安(今陕西西安市)西北引渭水为源,复浚旧渠通运,至潼关北入于黄河。四年重加疏浚,称为广通渠,亦称富民渠。仁寿四年(604年)又改永通渠,但习俗仍称漕渠。未久淤塞。唐天宝初陕郡太守韦坚、太和初咸阳令韩辽先后修治。壅渭水作兴成堰,傍渭东注至永丰仓(即隋开皇中广通仓,仁寿末改名,在今陕西华阴市东北)下合渭入河,规制略如隋旧。唐末迁都洛阳,渠遂堙废。


【检索漕渠】 古籍全文检索:漕渠
内容推荐
 

国学大师APP下载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