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渠

亦作澪渠、零渠。又名秦凿渠。或作湘桂运河、兴安运河。秦始皇时由史禄主持开凿,在今广西兴安县西,东接湘江,西接漓江,为沟通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的人工运河,全长六十八里。工程主要分南北渠、斗门、堰坝等。南渠占总水量十分之三,而注于漓江;北渠占总水量十分之七,而汇于湘江,有“三分漓水七分湘”之说。斗门(或作陡门)历代屡有改建。唐有十八座,宋增至三十六座,清则有三十二座。斗门为今船闸的先导,是世界上最早的通航设施。堰坝已与今结构相似。是秦汉以来,中原地区通往岭南地区主要交通路线之一。


又称零渠、秦凿渠、湘桂运河、兴安运河。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兴安县境内。中国古代著名水利工程之一。秦始皇为进一步统一中国南疆,命史禄凿渠运粮,沟通湘、漓两水,联系长江与珠江两大水系。长约33千米。初名秦凿渠,后因漓水上游为零水,亦称零渠、三零渠,唐以后称灵渠。包括铧嘴、南渠、北渠等工程。通过铧嘴将湘江上游海洋河水分流,三分通过南渠入漓江,七分通过北渠入湘江,故有“三分漓水七分湘”之说。历代屡有疏浚改建。唐筑十八斗门,宋改三十六斗门,清为三十二斗门,顺次启闭,增高水位,使船只能越过高地。既便舟楫,兼利灌溉。斗门为船闸的先导,是世界上最早的通航措施。秦、汉以后,中原地区与岭南交通,多取道于此。近代因公路、铁路的修筑,航道作用逐渐消失,成为以灌溉为主的河渠。解放前年久失修,堤坝崩塌,渠道淤塞。建国后进行整修,沿岸新修许多水渠、水库和小水电站,灌溉面积由解放初的 2500 亩扩大到3.2万亩,整个水利网受益面积6万多亩。青山碧水,周围修建有四贤祠、三将军墓、灵湖水库等。

灵  渠


【检索灵渠】 古籍全文检索:灵渠
内容推荐
 

国学大师APP下载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