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鹿山

①古白狼山。即今辽宁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南六十里大阳山。《水经·大辽水注》:石城川“北屈径白鹿山西,即白狼山也”。《晋书·慕容熙载记》:“其后好游田,熙从之,北登白鹿山,东过青岭,南临沧海,百姓苦之,士卒为豺狼所害及冻死者五千余人矣。”

②在今浙江绍兴市东南。《越绝书·地传》:“白鹿山在犬山之南,去县二十九里。”

③在今山东文登市北四十里。《寰宇记》卷20文登县:白鹿山“唐神龙三年白鹿复见,刺史毕元恺入贡”。

④在今河南辉县市西五十里。《水经·清水注》:长泉水“源出白鹿山”。《晋书·慕容垂载记》:慕容垂伐翟钊,“钊携妻子率数百骑北趣白鹿山”。《寰宇记》卷56卫州共城县:白鹿山“在县西北五十三里。西与太行连接,上有天门谷、百家岩。卢思道《西征记》云:‘孤岩秀出,上有石自然为鹿形,远视皎然独立,阙状明净,有类人工。故此山以白鹿为称’”。

⑤在今湖南益阳市南。明《寰宇通志》卷55长沙府:白鹿山“在益阳县治西南。其山枕江。下有龙湫。苍崖古木,清绝可爱。唐裴休讲道于此,有白鹿衔花出听,因名”。

⑥在今广东英德市东南。《艺文类聚》卷6引王韶之《始兴记》:“含洭县白鹿城南,有白鹿冈。晋咸和中,县令张鲂有德惠,白鹿群游冈上,因以为名。”《元和志》谓白鹿山在含洭县东南三十里。《清一统志》引《英德县志》谓在县西六十里。

⑦在今四川彭州市西北六十里白鹿、通济、思文三乡交界处。东晋常璩《华阳国志·蜀志》:周慎王五年(前316), 秦张仪、司马错灭蜀, 蜀“相、傅及太子退至逢乡,死于白鹿山”;又《大同志》:西晋时,刘璋曾孙刘敞“隐居白鹿山”。皆即此。


古山名。(1)又称白狼山。即今辽宁省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东境小凌河源松岭。《资治通鉴》:东晋安帝元兴三年(404年):“燕王熙与苻后游畂,北登白鹿山,东逾青岭。”即此。参见“白狼山”。(2)在今河南省辉县市西北。有石为鹿形,故名。《资治通鉴》:东晋太元十七年(392年),丁零翟钊为慕容垂所败,走还滑台,“北济河,登白鹿山,凭险自守”,即此。


【检索白鹿山】 古籍全文检索:白鹿山
内容推荐
 

国学大师APP下载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