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意孤行

    孤行:独自行事。此典原指赵禹坚持自己主意行事。后以此典转作为不考虑客观条件和别人意见而独断专行。赵禹(?——约前100年),(tái台,今陕西武功西)人。汉武帝时历任御史、太中大夫(中央顾问官)、廷尉(掌刑狱,九卿之一)等职,治狱严峻。他曾和张汤共同编订律令,作有《朝律》(见《汉律》)六篇。赵禹为人廉洁而倨傲,家中没有食客。公卿等高级官员拜访他,赵禹始终不答谢,目的在于断绝知心朋友和宾客之来往,以便独立实行自己的主张。

【出典】:

    《史记》卷122《酷吏列传·赵禹》3139页:“禹为人廉倨(廉洁倨傲)。为吏以来,舍毋(通“无”)食客(古代寄食于豪门贵家并为其服务之门客)。公卿(原指三公、九卿,后泛指朝廷中之高级官员)相造(往)请(拜访)禹,禹终不报谢(答谢),务在绝知友宾客之请,孤立行一意而已。”

【例句】:

    清·袁枚《随园诗话》卷3:“盖一意孤行之士,细行不矜,孔子所谓‘观过知仁’,正此类也。” 毛泽东《论联合政府》:“不顾广大人民和一切民主党派的要求,一意孤行地召开一个由国民党反人民集团一手包办的所谓‘国民大会’……” 茅盾《子夜》10:“说不定他一片好心劝杜竹斋抑制着吴荪甫的一意孤行那番话,杜竹斋竟也已经告诉了荪甫。” 姚雪垠《李自成》1卷3章:“皇上和杨文弱、高起潜虽有意与虏议和,但迫于臣民清议,尚不敢公然一意孤行,与虏订城下之盟。”


偏正 原指谢绝他人请托,坚持按己意行事。现指不听别人劝告,固执地照自己的意思办事。语本《史记·酷吏列传》:“禹为人廉倨,为吏以来,舍无食客。公卿相造请禹,禹终不报谢,务在绝知友宾客之请,孤立行一意而已。”朱苏进、胡建新《康熙帝国》:“……今日朝会,康熙~,已下旨撤藩。”△贬义。用于形容独断专横的行为。→顽固不化 ↔同心合力。 也作“孤行一意”。


解释 本用来夸奖官员廉明公正,谢绝请托,秉公执法。后来变为贬 义词。形容不听劝告,独断专行,固执地照自己的意思行事。

出处史记·酷吏列传》:“公卿相造请禹,禹终不报谢,务在绝 知友宾客之请,孤立行一意而已。”

赵禹是西汉武帝时代的人,早年以佐史的身份出任京都官府 的官吏,因为精明能干担任了令史(掌管文书事务的官员)一职, 侍奉太尉周亚夫。周亚夫担任丞相后,赵禹又担任了丞相史。丞 相府中的人都称赞他廉明公正,但是周亚夫不大信任他,认为他 虽然有才能,但执法过于深重苛刻。不过汉武帝正好看上了他这 一点,就让他和张汤一起制定各种严格的法令,来管制约束在职 的官员。

赵禹为人廉洁而高傲,自当官以来,家里就没有养过门客。 如果朝廷的高级官员登门拜访,他也从不答谢,目的在于断绝与 知心朋友以及各种宾客的来往,以便独立实行自己的主张。他看 到有好的案件判决条文就采 用,也不管案子本身是否公 正,以严查下属官员隐秘的 罪行。

赵禹早年做事严格,残酷 急躁。到了晚年,国家多事, 一般官员致力于施行严刑峻 法,但赵禹却在执法时变得宽 松缓和,所以最终得到了“轻 柔平和”的好名声。

例句

李小毛不顾家人的反对, 一意孤行,放弃了自己的学 业。


【词语一意孤行】  成语:一意孤行   汉语大词典:一意孤行
【检索一意孤行】 全文检索:一意孤行
内容推荐
 

国学大师APP下载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