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音

源见“伯牙鼓琴”。比喻知己。三国 魏 曹丕《与吴质书》:“徐、陈、应、刘,一时俱逝,痛可言邪……伯牙绝弦于钟期,仲尼覆醢于子路,痛知音之难遇,伤门人之莫逮。”亦特指对作品能深刻理解、正确评价的人。南朝 梁 刘勰文心雕龙.知音》:“音实难知,知实难逢,逢其知音,千载其一乎!”鲁迅《集外集拾遗.文艺的大众化》:“倘若说,作品愈高,知音愈少。那么,推论起来,谁也不懂的东西,就是世界上的绝作了。”


彼此了解而关系又很亲密的朋友便称为 “知己”,这种知己的朋友便是 “知音”。

春秋时期,有个叫俞伯牙的小官吏很会弹琴,曲调典雅动听,但一般人都听不懂曲调的意思,可谓曲高和寡知音少。有次他返乡坐船从汉水经过,是夜月白风清,景致甚好,心情也特别好,于是在船头焚香弹起琴来。当时有个晚归的樵夫叫钟子期,听到俞伯牙的一段曲子后,情不自禁地喝彩道: “善哉! 峨峨兮若泰山!”俞伯牙又接着弹了一段,钟子期又称赞道: “善哉! 洋洋兮若江河!”钟子期听出了俞伯牙的琴声之意: 好啊,好啊! 志在高山,意在流水啊!

这时,俞伯牙再也坐不住弹琴了,连忙把钟子期请到船上坐叙,称钟子期为自己的 “知音”。

樵夫钟子期是个隐士,很有才学。后来俞伯牙得知钟子期去世后,便 “摔琴谢知音”,不再弹琴了,因为无人懂他的曲调了 ( 无人知音了) 。他们二人相会相谈的地方,在今湖北省武汉市的龟山脚下,那里现有 “古琴台”游览胜地。

知己的朋友为 “知音”,缘于上述故事。此事 《列子·汤问》有记载。


【词语知音】   汉语大词典:知音
【检索知音】 全文检索:知音
 

国学大师APP下载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