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名狼藉

    又作“声名扫地”。声名:名声。狼藉:杂乱不堪。指名誉很坏。尹壮图(?-1808年),字楚珍,昆明人。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进士。授礼部主事(以文牍为主)。累升至内阁学士。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尹壮图向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乾隆帝)又上奏说:地方上各总督、巡抚名誉很坏,地方官的作风和法纪都废弃松懈,我经过的地方,体验观察官员贤能或者不好,做买卖的人大多皱着额头出声叹气,各省的风尚习气,大致都是如此。

【出典】:

    《清史稿》卷322《尹壮图传》10800页:“壮图复奏:‘各督、抚声名狼藉,吏治废弛。臣经过地方,体察官吏贤否,商民半皆蹙(cù醋,皱)额兴叹。各省风气,大抵皆然。’”

【例句】:

    黄小配《廿载繁华梦》33回:“因汪太史平日声名狼藉,最不见重于官场,目前新督帅参劾劣绅十七名,实以汪某居首。” 梁启超《上粤督李傅相书》:“见幕府所征集者,类皆声名狼藉,千夫所指之人。”


主谓 声名,名声,名誉。狼藉,狼群垫草而卧,起来时把草踏乱,消灭痕迹。指散乱不成样。引申为破败不可收拾。形容声名极坏的人。语本《史记·蒙恬列传》唐·司马贞索隐:“言其恶声狼藉,布于诸国。”任光椿《戊戌喋血记》:“只有李鸿章送来的五千两银子,因他在中日战争中丧权辱国,~,国人公愤,所以给他退回去了,未曾接受。”△贬义。用于人物或组织名誉丧尽方面。→身败名裂 遗臭万年 ↔流芳千古声名藉甚。也作“声名狼籍”。


解释 声名:名声。狼藉:乱七八糟,不可收拾的样子。形容行为 不检点,名声极差。

出处史记·蒙恬列传》:“此四君者,皆为大失,而天下非之, 以其君为不明,以是籍于诸侯。”

秦始皇在出巡途中死亡后,在赵高和李斯的谋划下,废除原 定的继承人扶苏,而由胡亥继位。秦二世一上台,赵高就假借胡 亥之手,命令公子扶苏,大将蒙恬、蒙毅兄弟自尽。蒙氏兄弟不 相信,请求申诉。胡亥派人对蒙毅说:“先主始皇帝想确立太子, 你却加以非难,以至于罪过牵连到你的宗族。朕不忍心,仅赐你 一人自杀,也是很幸运的事了。你应当考虑一下。”蒙毅说:“我 跟随先主多年,非常了解先主的心思。先主选立太子,我哪里进 谏过什么话?希望你们认真调查,让我死于实情。过去秦穆公杀 死三位良臣给他殉葬,百里奚无罪却强加给他罪名,所以秦穆公 的谥号是‘缪’。昭襄王杀了白起,楚平王杀了伍奢,吴王夫差杀 了伍子胥。这四位君主, 都犯了大过失,天下都非 议他们,认为他们不够贤 明,因此在各国名声极差。 希望你们以此为鉴,认真 审查。”蒙氏兄弟都据理力 争,使者虽然知道其中的 隐情,但在胡亥的命令下, 最终还是将其杀死。

近义 臭名昭著

反义 德高望重

例句

他因为剽窃别人的学术成 果而弄得声名狼藉。


【词语声名狼藉】  成语:声名狼藉   汉语大词典:声名狼藉
【检索声名狼藉】 全文检索:声名狼藉
 

国学大师APP下载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