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退避三舍

【成语】:退避三舍
【拼音】:tuì bì sān shè
【简拼】:tbss
【解释】:舍:古时行军计程以三十里为一舍。主动退让九十里。比喻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
【出处】:《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
【示例】:我说姊姊不过,只得~了。 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十二回
【近义词】:委曲求全
【反义词】:针锋相对锋芒毕露
【语法】:作谓语、定语;指退让
【英文】:retreat to avoid a conflict

退避三舍 典故或故事

    舍,古代三十里为一舍。三舍,约九十里。退避三舍,比喻对人让步,不敢与争。公元前637年,晋公子重耳流亡至楚,楚成王待以上宾之礼,公子重耳非常感激。楚成王问他,您如返国为君,将怎样回报我?公子重耳答道:“美女、绸缎、玉器、羽毛、皮革、象牙,您这里应有尽有,那些波及晋国的,都是这里所剩余的,我实在想不出来用什么报答您。”楚成王说:“即使如此,总也得有点报答吧?”公子重耳说:“如果托您的洪福,我能回到晋国为君,将来两国发生了战争,那我就先后退九十里。如果还得不到您的宽大,那么我只好和您较量一下了。”五年后,晋楚交兵于城濮时,晋文公即下令晋军后退九十里。楚军统帅成得臣,仍然向前进攻,终于发生了城濮之战。

【出典】: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及楚,楚子飨之,曰:‘公子若反晋国,则何以报不谷?’对曰:‘子女玉帛,则君有之,羽毛齿革,则君地生焉。其波及晋国者,君之余也,其何以报君?’曰:‘虽然,何以报我?’对曰:‘若以君之灵得返晋国,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若不获命,其左执鞭弭,右属橐鞬,以与君周旋。”

【例句】:

    明·李开先《遵岩王参政传》:“(王)仲子生有奇资灵性……年十三四,不惟尽通举子业,而且多读人书,受学于愧虚易时中,愧虚谓当退避三舍。” 清·吴敬梓《儒林外史》10回:“贤姪少年如此大才,我等俱要退避三舍矣。”

退避三舍 成语接龙

【顺接】:舍近求远 舍命之交 舍己耘人 舍近就远 舍己为公 舍短用长 舍经从权 舍身图报 
【顺接】:黄公酒舍 祇园精舍 塞井焚舍 穷追不舍 锲而不舍 善财难舍 逾墙越舍 当世取舍 
【逆接】:不知进退 且战且退 功成自退 口黄未退 难进易退 功遂身退 不识进退 出处进退 
【逆接】:退风六鹢 退人坠渊 退傅挥金 退旅进旅 退前缩后 退藏于密 退徙三舍 退出江湖 


 查看:「退避三舍」的典故、退避三舍成语故事
 查看:「退避三舍」在《汉语词典》的解释
 

国学大师APP下载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