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跋176则

一、跋退之送李愿序
[原文]:
欧阳文忠⑴公尝谓晋无文章,唯陶渊明⑵归去来⑶一篇而已,余亦以为唐无文章,唯韩退之⑷送李愿归谷序⑸一篇而已,平生愿效此作一篇,每执笔辄罢,因自笑曰:不若且放,教退之独步。
[注释]:
⑴欧阳文忠:欧阳修,谥文忠,宋代历史学家、词人,有《五代史》、《欧阳文忠公文集》。
⑵陶渊明:陶潜,字渊明,东晋文学家、著名诗人,有《陶渊明集》。
⑶归去来:《归去来兮辞》,陶渊明的著名文章,有“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的句子,抒写政治失意,归依自然的情怀。
⑷韩退之:韩愈,字退之,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唐宋八大家之首。有《原道》、《师说》等名篇及诗歌传世,其文汪洋恣肆,雄奇角出,但诗不如文。
⑸送李愿归谷序:即《送李愿归盘谷序》,韩愈的朋友李愿归依赖山林时,韩赠给他的一篇文章。
[解说]:
东坡为文章大家,平生最佩服韩退之,自谓文章与退之在伯仲之间,故有此论,其自负若是。今观其文,较退之有过之而无不及,且诗、文、字、画无不精通,千古一人而已。二、书渊明孟府君传后
[原文]:
陶渊明,孟嘉⑴外孙,作嘉传云,或问:“听妓,丝不如竹,竹亦不如肉,何也?曰:渐近自然。”而今晋书乃云:渐近使
之然。则是闾里少年鄙语,虽至细事,然足见许敬宗⑵等为人。
[注释]:
⑴孟嘉:
⑵许敬宗:
[解说]:
东坡此文,对美感与快感作了划分。肉感是快感的一种,但不是美感。肉感是从实用意义上说的,美感则是从精神角度说的。东坡之意,崇美感而贬快感,立场鲜明。同时他还指出,由竹而肉,不是渐近艺术的自然,而是渐近原初的自然-天然。三、书渊明归去来序
俗传书生入官库,见钱不识,或怪而问之,生曰:“固知其为钱,但怪其不在纸里中耳。”予偶读渊明归去来辞云:“幼稚盈室,瓶无储粟。”乃知俗传信而有征,使瓶有储粟,亦甚澈矣!此翁平生只于瓶中见粟也耶?马后宫人,见大练反以为异物,晋惠帝问饥民何不食肉糜,细思之皆一理也。聊为好事者一笑。

四、跋嵇叔夜养生论后
东坡居士以桑榆之末景,忧患之余生,而后学道,虽为达者所笑,然犹贤乎已也,以嵇叔夜养生论,颇中余病,故手写数本,其一赠罗浮邓道士。

五、记徐陵语
徐陵多忘,每不识人,人人以此咎之。曰:“公自难记,若刘曹沈谢辈,虽暗中摸索,亦合认得。”诚哉是言!六、书子由超然台赋后
子由之文,词精理确有不及吾,而体气高妙,吾所不及,虽各欲以此自勉,而天资所短,终莫能脱,至于此文,则精确高妙,殆两得之,尤为可贵也。

七、书与可超然台赋后
余友文与可,非今世之人也,古之人也。其文非今之文也,古之文也。其为超然辞,意思萧散,不复与外物相干,其远游大人之流乎?八、书拉杂变
司马长卿作大人赋,武帝览之,飘飘然有凌云之气。近时学者作拉杂变,便自谓长卿,长卿固不汝嗔,但恐览者,渴睡落床,难以凌云耳!

九、记导引家语
导引家云:“心不离田,手不离宅。”此云极有理,又云:“真人之心,如珠在渊;众人之心,如瓢在水。”此善喻者。十、跋子由栖贤堂记后
子由作栖贤堂记,读之便如在堂中,见水石阴森,草木胶轕,仆当为书之,刻石堂上,且欲与庐山结缘。他日入山,不为生客也。

十一、自评文
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皆可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止,如是而已矣。其它虽吾亦不能知也。

十二、跋子由老子解后
昨日子由寄老子新解,读之不尽卷,废卷而叹,使战国时有此书,则无商鞅、韩非;使汉初有此书,则孔老为一;晋宋间有此书,则佛老不为二,不意老年见此奇特。

十三、书赠邵道士
身如芭蕉,心如莲花,百节疏通,万窍玲珑,来时一,去时八万四千,此意出楞严,世未有知之者也,元符三年九月二十日书赠都峤邵道士。十四、跋石钟山记后
钱塘东南,皆有水乐洞,泉流空岩中,皆自然宫商,又自灵隐下天竺,而上至上天竺,溪行两山间,巨石磊磊如牛羊,其声如砻然,真若钟声,乃知庄生所谓天籁者,盖无所不在也。建中靖国元年正月三日,自海南还过南安,司法掾吴君示旧所作石钟山记,复书其末。

十五、书孟东野序
元丰四年与马梦得饮酒黄州东禅,醉后颂东野诗云:我亦不笑原宪贫。不觉失笑!东野何缘笑得元宪?遂书以赠梦得,只梦得亦未必笑得东野也。

十六、题孟郊诗
孟东野闻角诗云:似开孤月口,能说落星心。今夜闻崔诚老弹晓角,始觉此诗之妙。

十七、记永叔评孟郊诗
永叔尝云:“孟东野诗,‘鬓边虽有丝,不堪织寒衣,’就使堪织,不得多少。”

十八、书渊明羲农去我久诗
余闻江州东林寺,有陶渊明诗集,方欲遣人求之,而李江州忽送一部遗余,字大纸厚,甚可喜也,每体中不佳,辄取读,不过一篇,唯恐读尽后,无以自遣耳。

十九、题渊明诗一作怀古田舍诗
陶靖节云: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非古之偶耕植杖者,不能道此语,非余之世农,亦不能识此语之妙也。

二十、题渊明咏二疏诗
此渊明咏二疏也,渊明未尝出,二疏出而知返,其志一也,,或以谓既出而返,如从病得愈,其味胜于初不病,此或者颠倒见耳。

二十一、题温庭筠湖阴曲后
原丰五年,轼谪居黄州,芜湖东承天院僧蕴相,因通直郎刘君谊,以书靖于轼,愿书此词而刻于石以为湖阴故事,而鄂州太守陈君瀚,为致其书,且助之请。七年六月二十三日舟过芜湖,乃书以遗湘,使刻之,汝州团练副使员外蜀苏轼书。

二十二、书李白集
今太白集中,有归来乎,笑矣乎,及赠怀素草书数诗,决非太白所作,盖唐末五代间,贯修齐巳辈诗也。余旧在富阳,见国清院太白诗九近,过澎泽唐兴院,又见太白诗,亦非是。良由太白豪俊,语不甚释,集中往往有临时卒然之句,故使妄庸敢尔。若杜子美世,岂复有伪撰者耶?二十三、书退之诗
韩退之游青龙寺诗,终篇言赤色,莫晓其故,尝见小说,郑虞寓青龙寺,贫无纸,取柿叶学书,九月柿叶赤而实红,退之诗乃谓此也。

二十四、记退之抛青春句
韩退之诗曰:百年未满不得死,且可勤买抛青春。国史补云:酒有郢之富春,乌程之若下春,荥阳之土窟春,富平之石洞春,剑南之烧春,杜子美亦云:闻道云安麴米春,才倾一盏便醺人。近世裴鉶作传奇,记裴航事,亦有酒名松醪春,乃知唐人名酒多以春,则抛青春亦必酒名也。

二十五、书子美云安诗
“两边山木合,终日子规啼。”此老杜云安县诗也。非亲到其处,不知此诗之工。二十六、书子美黄四娘诗
“黄四娘家花满奚,千花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东坡云:此诗虽不甚佳,可以见子美清狂野逸之态,故仆喜书之,昔齐鲁有大臣,史失其名,黄四娘独何人哉,而托此诗以不朽,可以使览者一笑。二十七、书柳子厚诗
仆自东武适文登,并海行数日,道旁诸峰,真若剑鋩,颂柳子厚诗,知海山多尔耶。子厚云:“海上尖峰若剑鋩,秋来处处割人肠,若为化作身千亿,遍上锋峰头望故乡。”
又,柳子厚诗云:“雀鸣楚山静。”又云:“隐忧倦永夜。”东坡曰:子厚此诗,远出灵运上。
又,诗须要有为而作,用事当以故为新,以俗为雅,好奇务新,乃诗之病。柳子厚晚年诗极似陶渊明,知诗之病也。

二十八、评韩柳诗
柳子厚诗在陶渊明下韦苏州上,退之豪放奇险则过之,而温丽靖深则不及,所贵乎枯淡者,谓其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渊明子厚之流是也,若中边皆枯淡,亦何足道?佛云:“如人食蜜,中边皆甜。”人食五味,知其甘苦者皆是,能分别其中边者,百无一二也。

二十九、书常建诗
常建云:“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欧阳公极爱重,以为不可及,此语诚可人意,然于公何足道?岂非厌饫刍豢,反思螺蛤耶?

三十、书薛能茶诗
唐人煎茶用薑,故薛能诗云:“盐损添常戒,薑宜着更誇。”拠此则又有用盐者矣,近世有用二物者,辄大笑之,然茶之中等者,用薑煎信佳也,盐则不可。

三十一、书渊明酧刘柴桑诗
自夏历秋,毒热七八日不解,炮灼理极,意谓不复有清凉时,今日忽凄风微雨,遂御夹衣,顾念兹岁,屈指可尽,澎泽云:“今我不为乐,知有来岁否?”
此言真可为惕然也。

三十二、书唐太宗诗
唐太宗作诗至多,亦有徐庾风气而世不传,独于初学记时时载之。

三十三、自记吴兴诗
仆为吴兴,有游飞英寺诗云:“微雨止还作,小窗幽更妍,盆上不见日,草木自苍然。”非至吴越,不见此景也。

三十四、题子明诗后并鲁直跋吾兄子明旧能饮酒,酒至二十蕉叶,乃稍醉。与之同游者,眉之蟇颐山观佚老道士,歌讴而饮,方是时,其毫气逸韵,讵知田地之大,秋毫之小耶?不见十五年,乃以刑名改事,著闻于蜀,非复昔日之子明也,姪安节自蜀来云:子明饮酒不过三焦叶,吾少年望见酒盏而醉,今亦能三焦叶矣,然旧学消亡,夙心扫地,枵然为世之废物矣!乃知二者有得必有丧,未有两获者也。
老道士,盖子瞻之从叔苏慎言也,今年有孙汝楫登进士弟,东坡自云三焦叶,亦是醉中语,余与东坡饮一人家,不能一大觥,醉眠矣,鲁直题。

三十五、题王巩六诗

仆文章虽不逮冯衍,而慷慨大节,乃不愧此翁,衍逢世祖英睿好士,而独不遇流离摈逐,与仆相似,而衍妻悍妒甚,仆少此一事,故诗有胜敬通之句。

三十六、书黄鲁直诗后

每见鲁直诗文,未尝不绝倒,然此卷语妙,殆非悠悠者所识,能绝倒者,已是可人。元祐元年八月二十二日与定国子由同观。
又,读鲁直到诗,如见鲁仲连李太白,不敢复论鄙事,虽若不适用,不为无补于世也。

三十七、记董传善论诗

故人董传善论诗,予尝云:杜子美诗不免有凡语,已知仙客意相亲,更觉良工心独苦,岂非凡语耶?传笑曰:此句殆为君发,凡人用意深处,人罕能识,此所以为独苦,岂独画哉?

三十八、书参寥论杜诗参寥子言老杜诗云:“楚江巫峡半云雨,清簟疏帘看弈棋。”此句可画,但恐画不就尔。仆言公禅人,亦复爱此绮语耶?寥云:“辟如不事口腹人,见江珧柱,岂免一朵颐哉?”

三十九、记少游论诗

秦少游言:“人才各有分限,杜子美诗冠古今,而无韵者殆不可读,曾子固以文名天下,而有韵者辄不工,此未易以理推之也。”

四十、题李伯祥诗

昝山老道士李伯祥好为诗,诗格亦不甚高,往往作奇语,如夜过修竹寺,醉打老僧门之句,皆可爱也,余幼时尝见余,叹曰:“此郎君贵人也。“不知其何以知之。四十一、记白鹤观诗

昔游忠州白鹤观,壁上高绝处有小诗,不知何人题也,诗云:“仙人未必皆仙去,还在人间人不知,手把白髦从两鹿,相逢聊问姓名谁?”

四十二、题张子野诗集后

张子野诗笔老妙,歌词乃其余波耳。华州西溪云:“浮萍破处见山影,愁侣鳏鱼知夜永,懒同蝴蝶为春忙。若此之类,皆可以追配古人,而世俗但称其歌词。昔周肪画人物皆入神品,而世人但知有周肪士女,盖所谓未见好德如好色者欤?元袥五年四月二十一日。

四十三、记里舍联句幼时里人程建用杨咨舍弟子由会学舍中,大雨联句六言,程云:“庭松偃仰如醉。”杨即云:“夏雨凄凉似秋。”余云:“有客高吟拥鼻。”子由云:“无人共喫馒头。”坐皆绝倒。今四十余年矣。

四十四、题梅圣俞诗后驿使前时走马回,北人初识越人梅,清香莫把酴醚比,只欠溪头月下杯。梅梅丈长身秀眉,大耳红颜,饮酒过百盏,辄正坐高拱,此其醉也。吾虽后辈,犹及与之用旋,览其亲书诗,如见其抵掌谈笑也。

四十五、书昙秀诗
予在广陵,与晁无咎昙秀道人同舟。送客山光寺,客去,予醉卧舟中,昙秀作诗云,“扁舟乘兴到山光,古寺临流胜气藏。惭愧南风知我意,吹将草木作天香。”予和云:“闲里清游借隙光,醉时真境发天藏,梦回舍得吹来句,十里南风草木香。“予昔对欧阳文忠公诵文与可诗云:“美人却扇坐,羞落林下花。”公云:“此非与可诗。世间元有此句,与可拾得耳。”后三年秀来惠州见余,偶记此事。

四十六、书迈诗
儿子迈幼时尝作林禽诗云:“熟颗无风时自脱,半腮迎日斗先红。”于等辈中亦号有思致者。仅已老,无他技,但亦时出新句也,尝作酸枣尉,有诗云:“叶虽流水归何处,牛带寒鸦过别村。”亦可喜也。

四十七、跋黔安居士渔父词
鲁直作此词,清新妍丽,问其得意处,自言以水光山色,替却玉肌花儿,此乃真得渔父家风也,然才出新妇矶,又入女儿浦,此渔父无,乃大澜浪乎。

四十八、书罗浮五色雀诗
罗浮有五色雀,以绛羽为长,馀皆从之东西,俗云有贵人入山则出,余安道有诗云:“多谢珍禽不随俗,谪官犹作贵人看。”余过南华亦见之,海南人则谓之凤凰。云久旱而见则雨,涝则反是,及诵儋耳,亦尝集于城南所居,余今日游进士黎威家,又集庭下,锵然和鸣,回翔久之,余举酒属之,汝若为余来者,当再集也,已而果然。

四十七、书摹本兰亭后
外寄所托,改作因寄,于今所欣,改作向之,岂不哀哉,改作痛哉,良可悲,改作悲夫,有感于斯文,改作斯文,凡涂两字,改六字,注四字,曾不知老之将至,误作僧,已为陈迹,误作以,亦由今之视昔,误作由。旧说此文字有重者,皆构别体,而之字最多,今此之字颇有同者,又尝见一本比此本微加楷,疑此起草也,然放旷自得不及此本远矣,子由自河朔持归,宝月大师唯简请此本,令左绵僧意祖摹刻于石。治平四年九月十五日。

四十八、题兰亭记
真本已入昭陵,世徒见此而已,然此本最善,日月愈远,此本当复缺坏,则后生所见,愈微愈疏矣。四十九、题逸少帖
逸少为王述所困,自誓去官,超然于事物之外,尝自言吾当卒以乐死,然欲一游岷岭。勤勤如此,而至死不果,乃知山水游放之乐,自是人生难必之事,况乎市朝眷恋之徒,而出山林独往之言,故已疏矣。

五十、题遗教经
仆尝件欧阳文忠公云:“遗教经,非逸少笔。”以其言观之,信若不妄,然自逸少在时,小儿乱真,自不解辩,况数百年后传刻之余,而欲必其真伪难矣。顾笔画静稳,自可为师法。

五十一、题笔阵图王晋卿所藏
笔墨之际,托于有形,有形则有弊,苟不至于无,而自乐于一时,聊寓其心,忘忧晚岁,则犹贤于博弈也,虽然不假外物而有守于内者,圣贤之高致也,惟颜子得之。
[注释]:
(1)、《笔阵图》:旧传卫夫人撰,一说王羲之撰,实为后人伪托。
(2)、有形:具有可通过感官认识的形态。
(3)、无:道家哲学范畴,指宇宙的本原,一说作“气”,无形无声,恍兮忽兮,不可感知。《老子》说:“天地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4)、博弈:博,局戏,用六箸十二棋;弈,围棋。
(5)、颜子:春秋抹年鲁国人,名回,字子渊。孔子学生,七十二贤之一。
[解说]:书法作为艺术地掌握现实的一种特殊方式,具有一般的认识功能,能够揭示宇宙万物的真理,但是在揭示“无”,即宇宙本原的时候,书法是用“有形”反映“道”的“无形”,而根据中国哲学的认识,“指者非指”,即形而上的认识并非事物本身,有一定的局限性。退而求其次,则书法尚能寄托精神,陶冶情操,则胜过下棋。当然,象颜回这样的圣人不用假借外物也能守住“道”的精神,只是这是一般人无法达到的高度。

五十二、题二王书
笔成冢,墨成池,不及羲之即献之;笔秃千管,墨磨万锭,不作张芝作索靖。
[注释]:
(1)、笔冢:冢,隆起的坟茔。唐代李绰《尚书故实》谓智永“住永心寺,积年学习,后有秃笔头十瓮,每瓮皆数石……后取笔瘗之,号为‘退笔冢’”。宋代朱长文《续书断.妙品》云:“(怀素)临学苦练,故笔颓委,作笔冢以瘗之。”
(2)、墨池:晋卫恒《四体书势》云:“弘农张伯英者,因而专精其巧,凡家之衣帛,必先书而后练之。临池学书,池水尽墨。”
(3)、羲之:即王羲之,晋代书家,字逸少,瑯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曾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早年从卫夫人学书,后遍览前代书家名迹,遂改初学,采择众长,精研诸体,遂成大家。传世书作有《十七帖》、《兰亭序》、《快雪时晴》、《奉橘》、《丧乱》、《孔侍中》以及唐释怀仁集王《圣教序》等。
(4)、献之:即王献之,晋代书家,字子敬,王羲之第七子。官至中书令,人称“王大令”,善正、行、草书。幼学其父,次学张芝,作品影响后世极大,尤其是草书作品,后人以为胜过羲之。传世作品有《鸭头丸帖》、《送梨帖》、《中秋帖》及《地黄汤帖》等。小楷有《洛神赋十三行》(又称《玉版十三行》)刻本传世。
(5)、张芝:东汉书家,字伯英,敦煌渊泉(今甘肃酒泉)人,徙居弘农华阴(今陕西)。善隶、行、草、飞白书。传世作品甚少,唯《阁帖》数幅。
(6)、索靖:晋代书家,字幼安,敦煌(今属甘肃)人,官征西司马、尚书郎,善楷、隶,传张芝书法而变其行迹,骨势峻迈,富于笔力。据传《月仪帖》、《出师颂》传为索靖所书。
[解说]:古人论书,讲“质、知、力”。质者,天资;识者,学养;力者,功夫。其中只有学养和功夫可以通过后天努力获得,这里体现了在自然条件一定的情况下,人只有发挥自己的能动性,在学养和功夫上努力,才能获得书法的成就。

五十三、题晋人帖
唐太宗构晋人书,自二王以下仅千轴。《兰亭》以玉匣葬昭陵,世无复见。其余皆在秘府,至武后时,为张易之兄弟所窃,后遂流落人间,在王涯、赵延赏家。涯败为军人所劫,剥去金玉轴而弃其书。余尝见于李都尉玮处,见晋人数帖,皆有小印“涯”字,意其为王氏物也。有谢尚、谢鲲、王衍等帖,皆奇。而夷甫独超然如群鹤耸翅,欲飞而末起也。
[注释]:
(1)、唐太宗:即李世民,唐代明君,善书法,尤喜王羲之真迹,遂竭天下之力,派人购募殆尽,独缺《兰亭》,又使侍臣萧翼由山阴辩才处赚得《兰亭序》真迹,宝爱之,崩前遗言,与之同葬昭陵,《兰亭序》真迹,自此不复得见。
(2)、构:搜求。
(3)、二王:即王羲之和王献之。
(4)、轴:古代装成卷轴形的书或字画。唐代李绰《尚书故实》谓“太宗酷好书法,有大王真迹三千六百纸,率以一丈二尺为一轴……。”
(5)、武后:即武则天,唐代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人。太宗时为才人,高宗时立为后,载初元年(公元660年)废睿宗,改国号为“周”,称则天大圣皇帝,世谓“武后”、“武则天”。工行、草、飞白书,传世书迹有《升仙太子碑》等,晋代大书法家张宗祥认为其书法在太宗李世民之上。
(6)、张易之:唐定州义丰(今河北安国)人,通晓音技,颀皙美姿,与弟昌宗俱得幸于武后,中宗复位后为张柬之所杀。
(7)、王涯:王祚孙,字广津,太原(今属陕西)人,历仕德宗以下六朝,曾任宰相、盐铁转运使等职。后谋诛宦官,事泄被杀。
(7)、谢尚:晋代书家,字仁祖,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官至尚书仆射,赠散骑常侍、卫将军。据传其草书特峻,深得晋人行笔之意。书迹未见。
(8)、李玮: 字公炤,妻为宋仁宗之女兖国公主,官驸马都尉、建武军节度使,才思敏妙,雅好吟咏,善作水墨竹、石,又善章草、飞白。
(9)、谢鲲:字幼兴,阳夏人,好老易,能歌善书,亦善鼓琴。官至豫章太守。
(10)、王衍:、晋代书家,字夷甫,瑯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出身士族,曾任尚书令、太尉等要职,好老庄、喜清谈,名重当世,善行、草书。
[解说]:此跋叙述二王真迹流传经过,历历在目,对二王书法均有评价,于《王衍帖》评价尤高。五十四、题萧子云书
萧子云尝答敕云:“臣昔不能赏拔,随时所贵,规模子敬,多历年所,年二十六著晋史,至二王列传,欲作论草隶,言不尽意,遂不能成,略指论飞白一事而已,十许年乃见敕旨论书一卷商略笔法,洞彻字体,始变子敬,全范元常,逮迩以来,自觉功进,又见齐史本传,今阁下法帖十卷中,有卫夫人与一僧书,班班取子云此文,其伪妄无疑也。又有王逸少帖者,其辞曰:“爽鸠习而扬武,伯赵鸣而戒晨,时可以出宿饯行,可以登高临远。”此乃张说送贾至文,又可笑也。

五十五、拟二王书
梁武帝使殷铁石临右军书,而此帖有与铁石共书语,恐非二王书,字亦不甚工,览者可细辩也。

五十六、题逸少帖
此卷有永足下还来一帖,其后有不具释智永白,而云逸少书,余观其语,云谨此代申,唐末以来,乃有此语,而书至不工,乃流俗伪造,永禅师书耳。
又:
逸少谓此郡难治,云吾何故舍逸而就劳,当是为怀祖所检察耳。
又:
兰亭乐毅东方先生三帖皆妙绝,虽摹写屡传,犹有昔人用笔意思,比之遗教经则有间矣。五十七、题子敬书
子敬虽无过人事业,然谢安欲使书宫榜,竟不敢发口,其气节高逸,有足佳者,此一卷尤可爱。
[注释]:
(1)、谢安:、晋代书法家、政治家、军事家,字安石,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出身士族,年四十余方出仕,孝武帝时位至宰相,领导了著名的肥水之战。曾与王羲之雅集兰亭修祓禊之礼,作诗兴乐。
(2)、书宫榜:唐张怀 《书断》云:“太康(《晋书》作太元,晋孝武帝年号)中新起太极殿,安欲使子敬题榜,以为万世宝,而难言之,乃说韦中将(韦诞)题凌云台事(魏明帝起凌云台,误先钉榜而末题。以笼盛诞,辘轳长绠引之,使就榜书之。榜去地二十五丈,诞甚危惧,乃掷其笔,比下焚之。乃诫子孙,绝此楷法,著之家令。”—羊欣《采古来能书人名》)子敬知其指,乃正色曰:“中将,魏之大臣,宁有此事?使其若此,知魏德之不长。安遂不之逼。”
[解说]:宋人承唐人余绪,崇大王而抑小王,故谓子敬“无过人事业”,但是仍然肯定小王的成绩,称其气节。

五十八、题卫夫人书
卫夫人书既不工,语意鄙俗,而云奉敕,敕字从力,馆字从舍,皆流俗所为耳。

五十九、题山公启事
此卷有山公启事,使人爱玩,尤不与他书比,然吾尝怪山公荐阮咸之清正寡欲,咸之所为,可谓不然者矣,意以谓心迹不相关,此最晋人之病也。

六十、题萧子云书
唐太宗评萧子云书云:“行行如迂春蚓,字字若绾秋蛇。”今观其遗迹,信虚得名耳。
[注释]
(1)、萧子云:南朝书家,字景乔,南兰陵人(今江苏常州西北)人。官至侍中,工书,梁武帝评价甚高。
(2)、春蚓、秋蛇:喻书法盘结缠绕,毫无骨力可言。
[解说]:中国书法最讲章法、最重骨力。“行行如迂春蚓”,则章法之杂乱可知;“字字若绾秋蛇”,则线条弥弱可知。可见,历史上有大名的书法家,其真正水平如何,还要看其遗迹。六十一、跋庾征西帖
吴道子始见张僧繇画,曰:“浪得名耳”。已而坐卧其下,三日不能去。庾征西初不服逸少,有家鸡野鹜之论,后乃以为伯英再生。今不逮子敬远甚,正可比羊欣耳。
[注释]
(1)、庾征西:晋代书家庾冀,字稚恭,颖川鄢陵(今河南鄢陵西北)人,官至征西将军,故人称“庾征西”。善书,工草、隶。
(2)、吴道子:唐代画家,阳翟(今河南禹县)人。相传初从张旭、贺知章学书,后改学绘画,师法张僧繇,画风对后世影响极大。
(3)、张僧繇:南朝画家,吴(今江苏苏州)人。擅画人物及佛教画,亦善山水、花鸟。僧繇勤于作画,用笔多依书法,笔力壮阔,善以少少许驭多多许,着笔不多,而形神具备,有意到笔不到之妙。
(4)、浪得名:徒有虚名。
(5)、家鸡野鹜:庾冀少时与王羲之书法齐名,羲之后进,冀尤不平,以家鸡自喻其书,以野鹜比羲之书。
(6)、伯英再生:史载庾冀起初不服王羲之,常以野鹜喻羲之书,及见到羲之给其兄庾亮的字,才大为叹服,以为焕若神明、伯英再生。
(7)、羊欣:南朝书家,字敬元,泰山南城(今山东费县西南)人,官至中散大夫、义兴太守。亲受王献之传授书法,时人以为子敬之后可以独步,故谚曰:“买王得羊,不失所望”。
[解说]
东坡此跋,强调书画之美,不在形式的刺激,而在内涵的丰厚。佳作,是经得起历史考验的。

六十二、题法帖
宰相安和,殷生无恙,宰相当是简文帝,殷生即浩也耶?
又:
杜庭之书,为世所贵重,乃不编入何也?六十三、题羊欣帖
此帖在王文惠公家,轼得其摹本于公之子锴,以遗吴兴太守孙莘老,使刻石置墨妙亭中。

六十四、书逸少竹叶帖
王逸少竹叶帖,长安水丘氏传宝之,令不知所在,三十年前见其摹本于雷寿。

六十五、跋叶致远所藏永禅师千文
永禅师欲存王氏典刑,以为百家法祖,故举用旧法,非不能出新意求变态也。然其意已逸于绳墨之外矣。云下欧、虞,殆非至论。若复疑其临放者,又在此论下矣。
[注释]
(1)、叶致远:即叶涛,致远是其字,宋处州龙泉人,熙宁进士,从王安石学为文辞,官至中书舍人,曾与苏轼交游。
(2)、永禅师:即智永,陈隋间书法家,名法极,王羲之七世孙,山阴(今浙江绍兴)永欣寺僧,人称永禅师。工正、草书,妙传家法,影响初唐。传世作品有《真、草千字文》及刻本《真、草千字文》。
(3)、典刑:刑通型,即典型。
(4)、临放:疑为“临仿”,即临摹。
[解说]
东坡在此对智永的书法成就提出肯定,驳斥了否定智永的错误观点。他认为,智永的《真、草千字文》严格按照王羲之的法度书写,并不是他没有创新的能力。他的“举用旧法”,目的只是为了保存王羲之的书法艺术,使之传诸久远。但唐代李嗣真〈书后品〉却评为“精熟过人,惜无奇态”。张怀 《书断》评为“气调下于欧、虞。”东坡眼光深到,为永禅师翻案,令人信服。

六十六、跋王巩所收藏真书
僧藏真书七纸,开封王君巩所藏。君侍亲平凉,始得其二,而两纸在张邓公家。其后冯公当世,又获其三,虽所从分异者不可考,然笔势奕奕,七纸意相属也。君邓公外孙,而与当世相善,乃得而合之。余尝爱梁武帝评书,善取物象,而此公尤能自誉,观者不以为过,信乎其书之工也。然其为人傥荡,本不求工,所以能工,此如没人之操舟,无意于济否,是以覆却万变,而举措自若,其近于有道者耶。
[注释]
(1)、王巩:宋代书家,字定国,自号清虚,大名莘县(今属山东)人,从苏轼游,生平练达世务,好臧否人物,议论时政,屡遭贬逐。善诗文,工行、草书,颇有晋韵。
(2)、藏真:唐代书家怀素,字藏真,长沙(今属湖南)人,俗姓钱,自幼出家。善狂草,与张旭并称“颠张醉素”,传世书迹有《自叙》、《苦笋》、《小草千字文》等帖。
(3)、梁武帝:即萧衍,书家,字叔达,南兰陵(今江苏常州西北)人,长于文学,精通乐律,亦工书法,对书家有精深评价,善取物象作譬。
(4)、傥荡:放浪豪爽,洒脱不拘。
(5)、没人:能潜水的人。
(6)、有道者:指深通规律的人。

六十七、题颜鲁公书画赞
颜鲁公平生写碑,唯《东方朔画赞》为清雄。字间栉比,而不失清远。其后见逸少本,乃知鲁公字字临此书,虽大小相悬,非自得于书者末易为言此也。
[注释]
(1)、颜鲁公:唐代书法家颜真卿,字清臣,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祖出瑯琊临沂(今山东临沂)。开元进士,任殿中侍御史,因被杨国忠排斥,出为平原太守,世称颜平原。官至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后封鲁国公,又称颜鲁公。曾抵御安禄山叛乱,后派往劝喻李希烈,为李所害。善楷书、行书。书风端庄雄伟、气势磅礴,古法为之一变。传世碑帖甚多,著名的有《颜勤礼碑》、《麻姑仙坛记》、《争座位》等。墨迹《祭侄稿》被誉为“天下第二行书”。
(2)、东方朔画赞:全称《汉太中大夫东方先生画赞并序》,晋夏侯湛撰,颜真卿书,唐天宝十三年刻。此碑字体平整峻峭,深厚雄健,为鲁公四十五岁盛年之作。
(3)、清雄:清远雄健。
(4)、栉比:排列紧密、整齐。
(5)、逸少本:小楷《东方朔画赞》,传为王羲之书,为世所重。
[解说]
此跋评颜鲁公碑,可见东坡先生理想。坡公平生书论,本老庄之学,孤尚“清雄”。

六十八、题鲁公书草
昨日长安二诗文,出所藏颜鲁公与定襄郡王书草数纸,比公他书,尤为奇特,信手自然,动有姿态,乃知瓦注贤于黄金,虽公犹未免也。
[注释]
(1)、瓦注贤于黄金:《庄子.达生》曰“以瓦注者巧,以钩注者惮,以黄金注者昏。”与人竞技,以瓦作赌注,则得心应手,态度自然,若以黄金作注,则惟恐有失,不免战战兢兢。此言不经意之作,更能达到好的艺术效果。
[解说]
东坡素尚老庄之自然,以自然为艺术上最高之境界。故在创作手法上要求排除心理上种种之障碍,认为向颜真卿这样的书法大家,有意之作往往胜过无意之作,从而证明在书法创作上,“书无意于佳乃佳”的苏氏论点,为“我书臆造本无法”作张本。

六十九、书张少公判状
张旭为常熟尉,有父老诉事,为制其状,忻然持去。不数日,复有所诉,亦为制之。他日复来,张甚怒,以为好讼。叩头曰:“非敢讼也。诚见少公笔势殊妙,欲家藏之耳。”张惊问其详,则其父盖天下之工书者也。张由是尽得笔法之妙。
[注释]
(1)、张少公:即张旭。少公,县尉的别称。
(2)、张旭:唐代书家,字伯高,吴(今江苏苏州)人。官至金吾长史,世称张长史。工书,精通楷法,尤擅草书,性嗜酒,醉后呼喊狂走,援笔疾书,或以头濡墨而书,人呼之为“张颠”。传世书迹有楷书《郎官石记》,草书墨迹有《古诗四帖》。
(3)、忻然:即“欣然”,“忻”通“欣”。
[解说]
此跋叙述张旭得笔法的经历。

七十、书张长史书法
世人见古德有见桃花悟者,便争颂桃花,便将桃花作饭喫,喫此饭五十年,转没交涉,正如张长史见担夫与公主争路,而得草书之法,欲学长史书,便日就担夫求之,岂可得哉。
又:张长史草书必俟醉,或以为奇,醒即天真不全,此乃长史末妙,犹有醉醒之辩。若逸少何尝寄于酒乎?仆亦未免此病。
[注释]
(1)、俟:等待。
(2)、天真:即自然。
[解说]
东坡此跋,将王羲之与张旭作了比较:张旭作草书必须具有一定的条件作支撑,才能达到“天真”,而王羲之则不然,无须外部条件,就能达到“天真”,因此,王羲之的书法高于张旭。以我看,若从草书的角度分析,笼统地说王羲之胜过张旭,这话有一定的片面性。王以小草胜、张以狂草胜,王书多“书卷气”,而张草多“英雄气”,论气势,张旭胜过王羲之。七十一、跋怀素帖
怀素书极不佳,用笔意趣乃似周越之险劣,此近世小人所作也,而尧夫不能辩,亦可怪矣。七十二、跋褚薛书
王会稽父子书,存于世者,盖一二数。唐人褚薛之流,硬黄临仿,亦足为贵。
[注释]
(1)、王会稽父子:即王羲之、王献之父子。因居会稽山阴得名。
(2)、褚:唐代书家褚遂良,字登善,钱塘(今江苏杭州)人。高宗时官至尚书右仆射,封河南郡公,世称“褚河南”。博涉文史,有王佐之才,高宗临崩,与长孙无忌等受命辅佐继主,因反对高宗立武则天为后,则天当政后,曾屡遭贬谪。工隶、楷、行书,对后世书风影响甚大。后人把他同欧阳询、虞世南、薛稷称为“初唐四大家”。传世作品有《伊阙佛龛记》、《孟法师碑》、《雁塔圣教序》等碑,墨迹有《倪宽赞》、《大字阴符经》及《褚摹兰亭序》。
(3)、薛:即初唐书法家薛稷,字嗣通,为魏征外孙,蒲洲汾阴(今山西宝鼎)人。睿宗时官至太子太保,礼部尚书,人称“薛少保”。书法刻意于褚,兼善绘画。碑刻有《信行禅师碑》。
(4)、硬黄:纸名。古人主要用以写经和临摹古帖。以黄浆和蜡涂染,质地坚硬而莹澈透明,便于法帖墨迹之响拓双钩,以其色黄而利于久藏,故多用于抄经。
[解说]
唐太宗自虞世南死后,二王书迹进御府者,悉由褚遂良鉴定真伪,故褚遂良所见二王真迹独多,临仿之作,最为传神,薛稷学褚书,亦得王书三昧。王书稀少,而褚薛临仿之作,以传二王法度,亦颇足贵。

七十三、跋咸通湖州刺史牒
唐人以身言书判取士,故人人能书,此牒近时侍诏所不及,况州镇书史乎?元符三年十月十六日。七十四、书太宗皇帝急就章
轼近至终南太平宫,得观三圣遗迹,有太宗书急就章一卷,尤为奇妙,自古英主少有不工书,鲁君之宋,呼于垤泽之门,守者曰:“非吾君也,何其声之似吾君也?”轼于书亦之。

七十五、书所作字后
献之少时学书,逸少从其后取其笔而不可,知其长大必能名世。仆以为不然,知书不在于笔牢,浩然听笔之所之而不失法度,乃为得之。然逸少所以重其不可取者,独以其小儿子,用意精至,猝然掩之,而意末始不在笔。不然,则是天下有力者,莫不能书也。治平甲辰十月二十七日,自歧下罢过谒石才翁,君强使书此数幅,仆岂晓书,而君最关中之名书者,幸勿出之,令人笑也。
[注释]
(1)、治平甲辰:公元1064年,治平为宋英宗(赵曙)的年号。
(2)歧下:陕西歧山东北。
(3)、石才翁:东坡先生任凤翔签判时的朋友,善书法。
[解说]
此跋作于1064年冬,时东坡任凤翔签判,石才翁求其书,坡公为书数纸,并记数语于后。东坡此跋以为书法之力并非生理之力,书法之力是线条给人的一种感受,与生理的力有一定关系,但绝非同一事物。

七十六、书王石草书
王正甫石才翁对韩公草书,公言二子一作向马行头吹笛,座客皆不晓,公为解之:“若非妙手,不敢向马行头吹也。”熙宁元年十二月晦书。

七十七、跋君谟飞白
物一理也,通其意则无适而不可。分科面医,医之衰也。占色面画,画之陋也,和缓之医,不别老少,曹关之画,不择人物。谓彼长于是则可矣,曰能是不能是则不可。世之书篆不兼隶,行不及草,殆末能通其意者也。如君谟真、行、草、隶无不如意,其遗力余意,变为飞白,可爱而不可学,非通其意能如是乎?
[注释]
(1)、君谟:宋代书家蔡襄,字君谟,兴化仙游(今属福建)人,官至端明殿大学士,知机要。工书,学虞世南,颜真卿,并取法晋人,其正楷书、行书、草书,各具特色,与苏东坡、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一说为蔡京)。传世作品有《谢御赐诗书》及书札、诗稿,碑刻有《万安桥记》等。
(2)、飞白:一种特殊风格的书法,点画中间着墨不全,露出纸色,如枯笔写成。相传东汉灵帝时修饰鸿都门,工匠用刷石灰的刷帚写字,蔡邕从中受到启发,遂创“飞白书”。
[解说]
书法分为楷、行、草、隶、篆各体,但是共性存在于个性之中,各体之间虽形式不同,但是有共同的规律存在其中。这个共同的规律,坡公名之曰“意”。只要掌握了这个“意”,掌握了书法的共同规律,则各种书体都能掌握。“飞白书”不具有独立的艺术个性,是依附于行、草书体而存在的,所以“飞白书”可爱,但不可学,学习飞白当从行草书法始。

七十八、跋君谟书赋
余评近岁书,以君谟为第一,而论者或不然,殆末易与不知者言也。书法当自小楷出,岂有正末能书,而以行草称也?君谟年二十九,而楷法如此,知其本末矣。
[解说]
“本”者,根也,“末”者,枝叶。根深则叶茂。坡公以为书法虽有楷行草隶篆之分别,然其根本则在楷书。楷书历来被看作是书法技法训练最好的途径,因为书法中的所有技法在楷书中都存在,所以掌握了楷书的技法,就为学习其他书体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七十九、跋董储书
董储郎中,密州安邱人,能诗,有名宝元、庆历间,其书尤工,而人莫知,仆以为胜西台也。
[注释]
(1)、董储:宋仁宗时人。宋张表臣《珊瑚钩诗话》作“董如”。
(2)、密州:今山东诸城市。唐代辖境相当今山东沂水、莒南以东,胶县、安丘以南地区。
(3)、宝元、庆历:宋仁宗赵祯年号。
(4)、西台:宋代书家李建中,字得中。开封(今属河南)人。官西京留司御史台,故又称“李西台”。工楷书、行书。传世书迹有《土母帖》、《同年帖》等。
[解说]
黄庭坚评李建中书曰:“李西台书,出类拔萃,肥而不剩肉,如世间美女,丰肌而神气清秀者也。”董储事迹不详,然坡公以为“胜西台”,其书法必甚高明。今无传,惜哉。

八十、跋文与可草书
李公择初学草书,所不能者,辄杂以真行,刘贡夫谓之鹦哥娇,其后稍进,问仆书比旧来如何,仆对:“可谓秦吉了矣。”与可闻之大笑。是日坐人争索与可草书,落笔如风,初不经意,刘意谓鹦鹉之于人言,止能道此数句耳。

八十一、评草书
书初无意于佳乃佳尔。草书虽是积学而成,然要是出于欲速。古人云:“匆匆不及草书,”此语非是。若匆匆不及,乃是平时亦有意于学,此弊之极,遂至于周越仲翼,无足怪者。吾书虽不甚佳,然自出新意,不践古人,是一快也。
[注释]
(1)、周越:宋代书家,字子发。淄州(今属山东)人。官至客郎中。草书精熟,博学有法度,而真行不及。天圣、庆历间以书显名,黄庭坚曾从其学书。
[解说]
“无意于佳”是典型的东坡创作理论。其哲学根据乃是道家哲学的“自然”观。老子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揭示了一种打破教条,解散成规的反朴归真的创作理论。坡公分析“匆匆不及草书”这一观点,认为这种说法违背了草书求快求速的本性,思想上老是存在“创作”的意识,老是想“写好”,恰恰丢掉了“自然”。解除不了书写中的心理障碍,必然事与愿违。

八十二、论书
书必有神、气、骨、肉、血,五者缺一,不为成书也。
[注释]
(1)、神:神采。
(2)、气:气韵。
(3)、骨:力度。清张廷相、鲁一贞《玉燕楼书法.骨法》云:“夫骨,非棱角峭厉之谓也。必也贯其力于画中,敛其锋于字里,则纵横大小无或懈矣。”
(4)、肉:似乎指线条厚度。《玉燕楼书法.肉法》云:“字之肉系乎毫之肥瘦,手之轻重也,然尤视乎水与墨。水淫则肉散,水啬则肉枯,墨浓则肉痴,墨淡则肉瘠。粗则肉滞,积则肉凝。”
(5)、血:前人谓:“水墨者,字之血也。”主指浓淡方面。
[解说]
坡公此跋,将书法构成要素分成“神、气、骨、肉、血”五个方面。中国书法自晋代开始了以人物精神比喻书法的习惯,坡公此论,最其简练者。清王澍《竹云题跋》说“筋骨、血、肉、精神、气脉八者全具,而后可为人,书亦犹是。”周星莲《临池管见》云:“字有筋骨、血脉、皮肉、神韵、脂泽、气息,数者缺一不可。”均坡公理论之发展。

八十三、题醉草
吾醉后能作大草,醒后自以为不及,然醉中亦能作小楷,此乃为奇耳。
[解说]
酒能助草,不足为奇,酒后能作小楷,则奇矣。然非功力深厚何能得此?

八十四、题七月二十日帖
江右僧宝索靖七月二十日帖,仆亦以是日醉书五纸,细观墨迹,与二妙为三。每纸皆记年月,是岁熙宁十年也。
[注释]
(1)、江右:江西别称。古人在地理上以东为左,以西为右。魏禧《日录杂说》云:“江东称江左,江西称江右,盖自江北视之,江东在左,江西在右耳。”
(2)、二妙:西晋时,尚书令卫 与尚书郎索靖同在“中台”,又具善草书,时人称为“一台二妙”。
(3)、熙宁:宋神宗赵顼年号。熙宁十年为1077年。
[解说]
以酒能助兴,故文人多好之者。文人于酒,不必善饮、豪饮,只需喜饮便好。八十五、跋杨文公书后
杨文公相去来久,而笔迹已难得,其为人贵重如此,岂以斯人之风流,不可复见故也。

八十六、跋杜邾公书
正献公晚乃学草书,遂为一代之绝,公书政使不工,犹当世传宝之,况其清闲妙丽,得昔人风气如此耶?

八十七、跋陈隐居书
(陈公密出其祖隐居先生之书相示,轼闻之蔡君谟先生书如三公被衮冕,立玉墀之上。轼亦以为学先生之书,如马文渊所谓学伯高之为人也。)书法备于正书,溢而为行草,末能正书而能行草,尤末尝庄语而辄放言,无是道也。
[注释]
(1)、备:全,尽。
(2)、庄语:严正的议论。《庄子.天下》云:“以天下为沉浊,不可与庄语。”王先谦集解:“庄语,犹正论。”
(3)、放言:畅谈。《论语.微子》云:“虞仲、夷逸,隐居放言。”
[解说]
坡公曾言:“书法当自小楷出,岂有正末能书,而以行草称也?”(《跋蔡君谟书》),今又言:“书法备于正书,溢而为行草,末能正书而能行草,尤末尝庄语而辄放言,无是道也。”可见他对楷书极为重视。今世书家,成名之后,往往停滞不前,更有甚者,越写越差,其中固然有学识不足的因素,但是楷法不过关,亦是其中重要因素之一。可惜许多人并不这么看,总认为书法可以越过楷书关,直接取得行草书法的成就,我们不否认有这样的情况。一般地说,楷书不过关,行草就无法取得较大成就。虽然有特殊情况存在,但那毕竟只是十分特别的情况。

八十八、跋欧阳文忠公书
文忠公用尖笔干墨,作方阔字,神采秀发,膏润无穷,后人观之,如见其清眉丰颊,进趋奕如也。
[注释]
(1)、欧阳文忠:即欧阳修,北宋文学家、历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首,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官至参知政事、太子少师,谥文忠。工书法,传世书迹有《集古录跋尾》等。
[说明]
此跋赞扬欧阳文忠书法能传神。

八十九、跋钱君倚遗教经
人貌有好丑,而君子小人之态,不可掩也;言有辩讷,而君子小人之气,不可欺也。书有工拙。而君子小人之心,不可乱也。钱公虽不学书,然观其书,知其为抱然忠修礼义人也。轼在杭州,与其子世雄为僚,因得观其所书佛遗教经刻石,峭峙有不回之势。孔子曰:仁者其言也讱。仅君倚之书,盖讱云。
[注释]
(1)、钱君倚:钱公辅,北宋武进人,为集贤校理,进知制诰。神宗时,拜天章阁侍制,以忤王安石出知江宁府。工书法。
(2)、辩讷:辩,善于巧辩,讷,出言迟钝。
(3)、讱:出言难貌。《论语.颜渊》“仁者,其言也讱。”
[解说]
君子与小人,在仪态、气度、襟怀方面有本质的区别。书法作为人的精神的反映,从中可以反观人的本质,所以坡公从钱君倚“有峭然不回之势”的书法中,见出“其为抱然忠修礼义人也。”

九十、书章郇公写遗教经
章文简公楷法尤妙,足以见前人之笃实谨后之馀也。九十一、跋所书清虚堂记
世多藏予书者,而子由独无有,以求之者众,子由亦以余书为可以必取,故每以与人不惜,昔人求书法,只于拊心呕血而不获,裸雪没腰,仅乃得之,今子由既轻以余书予人可也,又以其微妙之法,言不待愤悱而发,岂不过哉?然王君之为人,盖可以言此者,他人当以余言为戒。

九十二、杂评
杨凝式书颇类颜行,李建中书虽可爱终可鄙,虽可鄙终不可弃,李国士本无所得,舍险瘦一字不成,宋宣献书清而复寒,正类李西台,重而复寒,俱不能济所不足,苏子美兄弟俱太峻,非有余乃不足也。蔡君谟为近世第一,但大字如小字,草字不如真字,真不如行也。
[注释]
(1)、杨凝式:五代书家,字景度,号癸巳人,杨虚白、希维居士等,华阴(今属陕西)人。历仕五代,官至太子太师,世称“杨少师”。工行、草,宗法颜真卿,是唐宋之际继往开来的一代大师。传世书迹有《韭花帖》、《神仙起居法》等。
(2)、宋宣献:即宋绶,北宋书家,字公重,赵州平棘(今河北赵县)人,仁宗时为兵部尚书、参知政事。家藏书颇丰,工书,卒谥宣献。
(3)、苏子美:即苏舜钦,宋代书家,字子美,梓州铜山(今四川中江)人。官集贤校理,监进奏院。工诗文,亦善行、草书。据传《怀素自叙帖》前六行为子美所补。其兄苏舜元,字才翁。工草书,诗章豪健。
[说明]
此跋评述五代至宋诸家书法,对“险瘦、清寒、重寒、太峻”等书法风格提出批评,推蔡君谟为第一,然最推崇者乃君谟行书。根据历史情况看,可谓知人。

九十三、书赠王文甫
王文甫好典买古书画诸物,今日典端砚及陈归圣篆字,余请攀归圣例,每每日持一两纸典,文甫言甚善,川鲁清悟在旁知状。

九十四、书赠王十六
王十六秀才禹锡,好畜余书,相从三年,得两牛腰,既入太学,重不可致,乃留文甫许,然缄所牢甚,文甫云:“相与有瓜葛,那得尔耶?”十六及弟,当以风味风字大砚与之,请文甫收此为 ,十六及弟,当以十绿天猊,为仆作利市也。

九十五、记潘延之评予书
潘延之谓字由曰:“寻常于石刻见子瞻书,今见真迹,乃知与鲁公不二。”尝评鲁公书与杜子美诗相似,一出之后,前人皆废。若予书者,乃似鲁公而不废于前人者也。
[注释]
(1)、子由:即苏辙,字子由,苏轼弟,眉山(今属四川省)人,嘉祐进士,官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合称“三苏”。
[说明]
从略。

九十六、书赠徐文正
江湖间有鸟鸣于四五月,其声若云麦熟即快活,今年二麦如云,此鸟不妄言也。又:或问东坡草书,坡云不会,进云学人不会,坡云:“则我也不会。”九十七、跋文与可论草书后
与可云:“余学草书凡十年,终未得古人用笔相传之法,后因见道上斗蛇,遂得其妙。乃知颠素之各有所悟,然后至于斯耳。
又:留意于物,往往成趣,昔人有好草书,夜梦则见蛟蛇纠结,数年或昼日见之,草书则工矣,而所见亦可患,与可之所见,岂真蛇也,抑草书之精也,予平生好与与可剧谈大噱,此语恨不令与可闻之,令其捧腹绝倒也。

九十八、跋草书后
仆醉后辄作草书十数行,便觉酒气拂拂,从十指间出也。

九十九、记与君谟论书
做字要手熟,则神气完实而有余韵,与静中自是一乐事,然常患少暇,岂于其所乐,常不足耶?自苏子美死,遂觉笔法中绝,近年蔡君谟独步当世,往往谦让不肯主盟,往年予尝戏谓君谟,言学书如溯急流,用尽气力,不离旧处,君谟颇诺以为能取譬,今思此语,已四十余年,竟何如哉。

一百、跋秦少游书
少游近日草书,便有东晋风味,作诗增奇丽,乃知此人不可使闲,遂兼百技矣,技进而道不进则不可,少游乃技道两进也。

一百零一、跋鲁直草书
草书只要有笔,霍去病所谓不至学古兵法者为过之,鲁直书去病穿城蹴鞠,此正不学古兵法之过也。学即不是,不学亦不可,子瞻书。
又:
昙秀来海上见东坡,出黔安居士草书一轴,问此书如何?坡云:“张融有言,‘不恨臣无二王法,恨二王无臣法,’吾于黔安亦云,他日黔安当捧腹轩渠也。”

一百零二、跋鲁直为王晋卿小书尔雅
鲁直以平等观作欹侧字,以真实相出游戏法,以磊落人书细碎事,可谓亦反。

一百零三、跋晋卿所藏莲华经经七卷如箸笼
凡世之所贵,必贵其所难,真书难于飘扬,草书难于严重,大字难于结密而无间,小字难于宽绰而有余,今君所藏,抑又可珍,卷之盈握。沙界已周,读未终篇,目力皆废,乃知蜗牛之角可以战蛮触,棘刺之端,可以刻沐猴,嗟叹之余,聊题其末。一百零四、书杜介求字
杜几先以此纸求余书,云大小不得过此,其意不问工拙,但恐字大费纸,不能多耳,严子陵若见当复有卖菜之语,无以惩其失言,当干没此纸也。

一百零五、书赠宗人镕
宗人镕贫甚苦,吾无以济之,昔年尝见李驸马玮以五百千购忘夷甫帖,吾书不下夷甫,而其人则吾之所耻也,书此遗生,不得五百千,勿以予人,然事在五百年外,贾如是不亦钝乎,然吾一生六十小劫,五百年何足道哉。

一百零六、戏书赫蹄纸
此纸可以 钱祭鬼,东坡试笔,偶书其上,后五百年当成百金之直,物固有遇有不遇也。

一百零七、自评字
昨日见欧阳叔弼云:“子书大似李北海,予亦自觉其如此,世或以为似徐书者非也。

一百零八、题欧阳帖
欧阳公书,笔势险劲,字体新丽,自成一家,然公墨迹,自当为世所宝,不特笔画之工也。

一百零九、跋刘景文欧公帖
此数十纸,皆文忠公冲口而出,纵手而成,初不加意者也,其文采字画,皆有自然绝人之姿,信天下之奇迹也。

一百一十、题苏才翁草书
才翁草书真迹,为历世之宝,然李白草书歌,乃唐末五代效禅月而不及者,云 麻绢素桃数箱,村气可掬也。

一百一十一、题所书归去来词后
毛国镇从予求书,且曰当于林下展玩,故书陶潜归去来以遗之,然国镇岂林下人也哉,辟如今之纨扇,多画寒林雪竹,当世所难得者,正使在庙堂之上,尤可观也夫。

一百一十二、书付龚行信
辩禅师与予善,尝欲通书,而南华静人,皆争请行,或问其故,曰:“欲一见东坡翁,求数字终身藏之。”予闻而笑曰:“此子轻千里求数字,其贤于蕺山姥远矣,固知辩公强将下,无复老婆态也,绍圣二年六月十二日书付龚行信。

一百一十三、跋所赠昙秀书
昙秀来惠州见东坡,将去,坡曰:“山中人见公还,必求土物,何以予之?”秀曰:“鹅城清风,鹤岭明月。人人送与,只恐他无着处。”坡云:“不如将几纸字去,每人与一纸,但向道此是法言,笔墨里头有灾福。”

一百一十四、题所书宝月塔铭并鲁直题
予撰宝月塔铭,使澄心堂纸,鼠须笔,李廷桂墨,皆一代之选也,舟师不远万里,来求予铭,予亦不孤其意。绍圣三年正月十二日东坡老人书。
塔铭小字,如季海得意时书,书字虽工拙在人,要须年高手硬,心意闲淡,乃入微耳。庭坚题。

一百一十五、跋希白书
希白作字,自有江左风味,故长沙法帖比淳化侍诏所摹为胜,世俗不察,争购阁本误矣,此逸少一卷尤妙,庚辰七月合浦官舍借观。一百一十六、题自作字
东坡平时作字,骨撑肉,肉没骨,未尝作此瘦妙也,宋景文公自名其书铁线,若东坡此帖,信可谓云尔矣。元符三年九月二十四日游三舟岩回舟中作。

一百一十七、书舟中作字
将至曲江,船上滩欹侧,撑者百指,篙声石声荦然,四顾皆涛濑。士无人色,而吾作字不少衰,何也,吾更变多矣。置笔而起,终不能一事,熟于且作字乎。

一百一十八、书沈辽智静大师影堂铭
邻舍有睿达,寺僧不求其书,而独求予,非唯不敬东家,抑有不敬西家耶。

一百一十九、书墨
余蓄墨数百挺,暇日辄出品试之,终无墨者,其间不过一二可人意,以此知世间佳物,自是难得,茶欲其白,墨欲其黑,方求墨时嫌漆白,方求白时嫌雪黑,自是人不会事也。

一百二十、书怀民所遗墨
世人论墨,多贵其黑而不取其光,光而不黑,固为弃物,若黑而不光,索然无神采,亦复无用,要始其光清而不浮,湛湛如小儿目睛乃佳也,怀民遗仆二枚,其阳云清梅烟法墨,其阴云道卿,既黑而光,殆如前所云者,书以报之。

一百二十一、书海苔纸
昔人以海苔为纸,今复无有,今人以竹为纸,亦古所未有也。

一百二十二、书岭南纸付子过
砚细而不退墨,纸滑而字易燥,皆尤物也,吾平生嗜好,独好佳笔墨,既得罪谪岭南,凡养生具十无八九,佳纸笔行且尽,至用此等,将何以自娱,为之慨然,书付子过。
予自谓此字不恶,然后世观之,必疑其为模本也。

一百二十三、书诸葛笔
宣州诸葛氏笔,擅天下久矣,纵其间不甚佳者,终有家法,如北苑茶,内库酒,教坊乐虽敝精疲神,欲强学之,而草野气终不可脱。

一百二十四、记古人系笔
系笔当用生毫,笔成,饭甑中蒸之,熟一斗饭,乃取出悬水瓮上,数月乃可用,此古法也。

一百二十五、记欧公论把笔
把笔无定法,要使虚而宽,欧阳文忠公谓余,当使指运而腕不知,此语最妙。方其运也,左右前后却不免欹侧,及其定也,上下如引绳,此之谓笔正,柳公权之语良是。

一百二十六、书鲁直所藏徐偃笔
鲁直出众工笔,使仆历试之,笔锋如着盐曲蟮,诘曲纸上,鲁直云,此徐偃笔也,有筋无骨,真可谓名不虚得。一百二十七、书吴说笔
笔若适士大夫意则工书人不能用,若便于工书者,则虽士大夫亦罕售矣,屠龙不如履 ,岂独笔哉,君谟所谓:艺益工而人益困,非虚言也,吴政已亡,其子说颇得家法。一百二十八、试吴说笔
前史谓徐浩书,锋藏笔中,力出字外,杜子美云,书贵瘦硬方通神,若用今时笔工,虚锋涨墨,则人人皆作肥皮馒头矣,用吴说笔,作此数字,颇适人意。

一百二十九、书砚
砚之发墨者必废笔,不费笔则退墨,二德难兼,非独砚也,大字难结密,小字常局促,真书患不放,草书苦无法,茶苦患不美,酒美患不辣,万事无不然,可一大笑也。

一百三十、书汪少微砑
予家有歙砚底有款识,云吴顺义元年处士汪少微铭,云松操凝烟,楮英铺雪,毫颖如飞,人间五绝,所诵者三物尔,盖所谓砚与少微为五也。一百三十一、书文忠赠李师琴师
与次公听贤师琴,贤求诗,仓卒无以应之,次公曰:“古人赋诗皆歌所学,何必已云。”次公因诵欧阳公赠李师诗嘱余书之以赠焉。

一百三十二、书王进叔所蓄琴
知琴者以谓前一指后一纸为妙,以蛇跗文为古,进叔所蓄琴,前几不容指,而后劣容纸,然终无杂声,可谓妙矣,蛇跗文已渐出,后日当益增,但吾辈及见其斑斑焉,则亦可谓难老者也。元符二年十月二十三日与孙叔静皆云。一百三十三、书李岩老棋
南岳李岩老好睡,众人饱食下棋,岩老辄就枕,数局一辗转云,我始一局,君几局矣,东坡曰:“李岩老常用四脚棋盘,只着一色黑子,昔与边韶敌手,今被陈抟争先,着时似有输赢,着了并无一物,欧阳公梦中作诗云:
“夜凉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种花,棋罢不知人换世,酒阑无赖客思家。”殆是谓也。

一百三十四、书古铜鼎
旧说明皇羯鼓(卷)以油,注中不漏,或疑其诞,吾尝蓄古铜鼎,盖之煮汤,而气不出,乃知旧说不妄。一百三十五、书临皋亭
东坡居士,酒醉饭饱,倚于几上,白云左缭,清江右洄,重门洞开,林峦岔入,当是时,若有思而无所思,以受万物之备,惭愧惭愧。

一百三十六、书临皋风月
临皋亭下,不数十步,便是大江,其半是峨眉雪水,吾饮食沐浴皆取焉,何必归乡哉?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问范子丰新第园池,与此熟胜,所不如者,上无两税及助役耳。

一百三十七、书赠古氏
古氏南坡,修竹数千竿,大者皆七寸围,盛夏不见日,蝉鸣呜呼,有山谷气象,竹林之西,又有隙地数亩,种桃李杂花,今年秋冬,当作三间一--,取雪堂规模,东荫修竹,西眺江山,若果成此,遂为一郡之佳观也。

一百三十八、书赠何圣可
岁云暮矣,风雨凄然,纸窗竹室,灯火清荧,辄于此间得少佳趣,今分一半,寄与黄冈何圣可,若欲同享,须择佳客,若非其人,当立遣人去追索也。

一百三十九、书田
吾无求于世矣,所须二顷稻田,以充膳粥耳,而所至访问,终不可得,岂吾道方艰难时,无适而可耶?抑人生自有定分,虽一饱亦如功名富贵,不可轻得也耶?

一百四十、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末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一百四十一、再书赠王文甫
昨日大风,欲去而不可,今日无风,可去而我意欲留,文甫欲我去者,当使风水与我意会,如此便当作留客过岁,准备也。

一百四十二、蓬莱阁记所见
登州蓬莱阁上,望海如镜面,与天相际,忽有如黑豆数点者,郡人曰:“海舶至矣。”不一炊久至阁下。

一百四十三、书赠柳仲矩
柳十九仲矩自共城来,持太官米作饭食我,且言百泉之奇胜,劝我卜邻,此心飘然已在太行之麓矣,元袥三年九月十七日。

一百四十四、题万松岭惠明院壁
予去此十七年,复与彭城张圣途丹阳陈辅之同来,院僧梵英,葺治堂宇,比旧加严洁,茗饮芳烈,问此新茶耶?英曰:“茶性新旧交则香味复。”予尝见知琴者,言琴不百年,则桐之生意不尽,缓急清浊,常与雨漾寒暑相应,此理与茶相近,故并记之。

一百四十五、题广州清远峡山寺
轼与幼子过同游峡山寺,徘徊登览,想见长老寿公之高致,但恨溪水太峻,当少留之,若于淙碧軒之北,作一小闸,潴为澄潭,使人过闸上,雷吼雪溅,为往来之奇观,若夏秋水暴,自可为启闭之节,用阴阳家说,寺当少富云。绍圣元年九月十三日。

一百四十六、记与舟师夜坐
绍圣二年正月初五日,与成都舟阇黎夜坐饥甚,家人煮鸡肠菜羹甚美,缘是与舟谭不哦法,舟请记之,其语则不可记,非不可记,盖不暇记也。

一百四十七、题合江楼
青天孤月,故是人间一快,而或者乃云,不如微云点缀,乃是居心不净者,常欲滓秽太清,合江楼下,秋碧浮空,光接几席之上,而有癸苫败屋七八间,横斜砌下,今岁大水舟至,居者奔避不暇,其无寸土可遣,而乃眷眷不去,尝为人眼中沙乎。

一百四十八、题廉州清乐轩
浮屠不三宿桑下,东坡盖三宿此矣,去后仲修使君,当复念我耶。

一百四十九、题凤翔东院右丞画壁
嘉(佑)癸卯上元夜,来观王维摩诘笔,时夜已阑,残灯耿然,画僧躅躅欲动,恍然久之。

一百五十、书摩诘蓝田烟雨图
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诗曰:“蓝溪白石出,玉川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此摩诘之诗,或曰非也,好事者以补摩诘之遗。

一百五十一、跋文与可墨竹
昔时与可墨竹,见精缣良纸,辄愤笔挥洒,不能自已,坐客争夺持去,与可亦不甚惜,后来见人设置笔研,即逡巡避去,人就求索,至终岁不可得,或问其故,与可曰:“吾乃者学道未至,意有所不适,而无所遣之,故一发于墨竹,是病也,今吾病良已,可若何?然以余观之,与可之病,亦未得为已也,独不容有发者乎,余将伺其发而掩取之,彼方以为病,而吾有利其病,是吾亦病也,熙宁庚戍七月二十一日子瞻书通叔篆。
李元直长安人,其先出于唐让帝,学篆书数十年,覃思甚苦,晓字法,得古意,用铣锋笔纵手疾书,初不省度,见余所藏与可墨竹,求题其后,因戏书此数百言。通叔其字云。

一百五十二、题赵(岌)屏风与可竹
与可所至,诗在口,竹在手,来京师不及岁,请郡还乡,而诗与竹皆西矣,一日不见,令人思之,其面目严冷,可使静险躁,厚鄙薄,令相去数千里,其诗可求,其竹可乞,其所以静厚者不可致,此予所以见竹而叹也。

一百五十三、跋蒲传正燕公山水
画以人物为神,花竹禽鱼为妙,宫室器用为巧,山水为胜,而山水以清雄奇富,变态无穷为难,燕公之笔,浑然天成,粲然日新,已离画工之度数而得诗人之清丽也。

一百五十四、跋文勋画扇
旧闻吴道子画西方变相,观者如堵,作佛圆光,风落霓转,一挥而成,常疑其不然,今观安国作方界,略不抒思,乃知传者之不谬。

一百五十五、题王霭画如来出山相
头(须缯),耳卓朔,适从何处来?碧色眼有角,明星未出万相闲,外道天魔犹奏乐,错不错,安得元上菩提,成等正觉。

一百五十六、跋吴道子地狱变相
道子画圣也,出新意于法度之外,寄妙理于豪放之中,盖所谓游刃余地,运斤成风者耶。官地狱变相,不见其造业之因,而见其受罪之状,悲哉悲哉,能于此间一念清净,岂无脱理,但恐如路旁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耳,元封六年七月十日齐安临皋亭借观。

一百五十七、跋与可紆竹
纡竹生于陵阳守居之北崖,盖歧竹也,其一未脱箨,为蝎所伤,其一困于嵌岩,是以为此状也,吾亡友文与可为陵阳守,见而异之,以墨图其形,余得模本以遗玉册宫祁永,使刻之石,以为好事者动心骇目诡特之观,且以想见亡友之风节,其屈而不挠者,盖如此云。

一百五十八、书黄筌画雀
黄筌画飞鸟,颈足皆展,或曰:“飞鸟缩颈则展足,缩足则展颈,无两展者,验之信然,乃知观物不审者,虽画工不能,况其大者乎?君子是以务学而好问也。

一百五十九、书戴嵩画牛
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画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再角,尾插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一百六十、跋赵云子画
赵云子画,笔略到而意已具,工者不能,然托于椎陋以戏侮来着,此柳下惠之不恭,东方朔之玩世,滑稽之雄乎?或曰:“云子盖度世者,蜀人谓狂云犹曰风云耳。”一百六十一、跋艾宣画
金陵艾宣画翎毛花竹,为近岁之冠,既老,笔迹尤奇,虽不复精匀,而气格不凡,今尚在,眼昏不复能运笔矣,当见此物,各为赋一首云。

一百六十二、书画壁易石
灵壁出石,然多一面,刘氏园中砌台下有一株,独嶦然反复可观,作麋鹿宛颈状,东坡居士欲得之,乃画临华阁壁,作丑石风竹,主人喜,乃以遗予。居士载归阳羡。

一百六十三、书陈怀立传神
传神之难在于目,顾虎头云:“传神写照都在阿堵中,其次在颧颊。”吾尝于灯下顾见颊影,使人就壁画之,不作眉目,见者皆失笑,知其为吾也,目与颧颊似,余无不似者,眉与鼻口,盖可增减取似也,传神与相一道,欲得其人之天,法当于众中,阴察其举止,今乃使具衣冠坐,注视一物,彼敛容自持,岂复见其天乎?凡人意思,各有所在,或在眉目,或在鼻口,虎头云:“颊上加三毛,觉精彩殊胜。”则此人意思,盖在颧颊间也,优孟学孙叔敖,抵掌谈笑,至使人谓死者复生,此岂能举体皆是耶?亦得其意思所在而已。使画者悟此理,则人人可以为顾陆。吾尝见僧惟真画曾鲁公,初不甚似,一日王见公,归而喜甚,曰“吾得之矣。”乃于眉后加三纹,隐约可见,作仰首上视,眉扬而额蹙者遂大似,南都人陈怀立传吾神,众以为得其全者,怀立举止如诸生,萧然有意于笔墨之外者也,故以所闻者助发之。

一百六十四、跋石氏画苑
君厚画苑,处不充箧笥,出不汗牛马,明窗净几,有坐卧之安,高堂素壁,无卷舒之劳,而人物禽鱼之变态,山川草木之奇姿,粲然前陈,亦好事者之一适也。元(佑)二年二月八日平叔借观子瞻书。

一百六十五、跋宋汉杰画
仆曩与宋复古游,见其画潇湘晚景,为作三诗,其略云,径遥趋后崦,水会赴前溪。复古云,子亦善画耶?今其犹子汉杰,亦复有此学,假之数年,当不减复古。元(佑)三年四月五日书。

一百六十六、跋汉杰画山
唐人王摩诘李思训之流,画山水峰麓,自成变态,虽萧然有出尘之姿,然颇以云雾间之。作浮云杳霭,与孤鸿落照,灭没于江天之外,举世宗之,而唐人之典刑尽矣,近世唯范宽稍存古法,然微有俗气,汉杰此山,不古不今,稍出新意,若为之不已,当作着色山也。
又:
观士人画,如阅天下马,取其意气所到,乃善画工,往往之取鞭策皮毛,槽枥刍秣,无一点俊发,看数尺许便倦,汉杰真士人画也。

一百六十七、跋李伯时卜居图
定国求余为写杜子美寄赞上人诗,且令李伯时图其事,盖有归田意也,余本田家,少有志丘壑,虽为缙绅,奉养如农夫,然欲归者十年,勤请不已,仅乃得郡,士大夫逢时遇合,至卿相如反掌,唯归田古今难事也,定国识之,吾若归,不乳鸟兽,当如陶渊明,定国若归,豪气不除,当如谢灵运也。

一百六十八、跋李伯时孝经图
官此图者,易直子谅之心,油然生矣,笔迹之妙,不减顾陆,至第十八章,人子之所不忍者,独寄其仿佛,非有道君子不能为,殆非顾陆之所及。

一百六十九、书许道宁画
秦人有鼎笔者,许道宁师之,善分布涧谷间,见屈曲之状,然有笔而无思致,林木皆掩霭而已,道宁气格过之,学不及也。

一百七十、书黄鲁直画跋后三首
1、远近景图
舟未行而风作,固不当行,若中途遇风,不尽力牵挽以投浦岸,当何至耶?鲁直怪舟师不善预相风色可也,非画师之罪。绍圣二年正月十二日惠州思无邪斋书。
2、北齐校书图
画有六法,赋采拂淡,其一也,工尤难之,此画本出国手,止用墨笔,盖唐人所谓粉本,而近岁画师,乃为赋采,使此六君子者,涓然作何郎傅粉面,故不为鲁直所取,然其实善本也,绍圣三年正月十二日思无邪斋书。

一百七十一、跋醉导师图并章子厚跋
仆素不喜酒,观正父醉士图,亦甚威执杯持耳翁也,子瞻。
仆观醉道士图,展卷末诸君题,子瞻所题,发噱绝倒,子厚书。
又:
熙宁元年十二年二十九日,舟过长安,会正父与毋清臣家,舟观醉士图,见子厚所题,知其为予噱也,持耳翁为予固畏之,若子厚乃求其持而不得者,他日舟见,当复一噱,时与清臣尧夫子由同观子瞻书。
酒中固多味,恨知之者少耳,若持耳翁已太苛矣,子瞻性好山水,尚不肯渡仙游潭,况于此而知味者乎,宜其畏也,正父赴丰国时,子厚令进武,复题此以继子瞻之后。巳酉端午后一日。

一百七十二、书李伯时山庄图
或曰龙冥居士作山庄图,使后来入山者,信足而行,自得道路,如见所梦,如悟前世,见山中泉石草木,不问而知其名,遇山中樵渔隐逸,不名而识其人,此其强记不忘者乎?曰非也,画日者常疑饼,非忘日也,醉中步以鼻饮,梦中不以趾捉,天机之所合,不强而自记也,居士之在山也,不留于一物,故其神与万物交,其知与百工通,虽然有道有艺,有道而不艺,则物虽形于心,不形于手,吾尝见居士作华严相,皆以意造,而与佛合,佛菩萨言之,居士画之,若出一人,况自画其所见者乎。

一百七十三、书画竹
归自道场山,遇大风雨,因憩耘老溪,亭命官奴秉烛捧研,写风雨竹一枝,题云:“更将掀舞势,把烛画风条,美人为破颜,恰似腰肢弱。

一百七十四、书蒲永升画后
古今画水多作平远细皱,其善者不过能为波头起伏,使人至以手扪之,谓有洼隆,以为至妙矣,然其品格,特与印板水纸,争工拙于毫厘间耳,唐广明中,处士孙位始出新意,画奔湍巨浪,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尽水之变,号称神逸,其后蜀人黄筌孙知微,皆得其笔法,始知微欲于大慈寺寿宁院壁,作湖山水石四堵,营度经岁,终不肯下笔,一日仓皇入寺,索笔墨甚急,奋袂如风雨,须臾而成,作输泻跳蹙之状,汹汹欲崩屋也。知微既死,笔法中绝,五十余年,近岁成都人蒲永升,嗜酒放浪,性与画会,始作活水,得而二孙本意。自黄居宓兄弟李怀衮之流,皆不及也,王公富人,或以势力使之,永升辄嬉笑舍去,遇其欲画,不择贵贱,顷刻而成,尝与余临寿宁院水,作二十四幅,每夏日挂之高堂素壁,即阴风袭人,毛发为立,永升今老矣,画亦难得,而世之识真者亦少,如往时董羽,近日常州戚氏,画水世或传宝之,如董戚之流,可谓死水,未可与永升同年而语也,元丰三年十二月十八日夜黄州临皋亭西斋戏书。

一百七十五、书吴道子画后
智者创物,能者述焉,非一人而成也,君子之于学,百工之于技,自三代历汉,至唐而备矣,故诗至于杜子美,文至于韩退之,书至于颜平原,画至于吴道子,而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毕矣,吴道子画人物,如以灯取影,逆来顺往,旁见侧出,横斜平直,各相乘除,得自然之数,不差毫末,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所谓游刃余地,运斤成风,盖古今一人而已,余于他画或不能必其主名,至于道子,望而知其真伪也,然世罕有真者,如史全叔所藏,平生一见而已,元丰八年十一月七日书。

一百七十六、书朱象先画后
松岭人朱象先,能文而不求举,善画而不求售,曰文以达吾心,画以适吾意而已,昔阎立本始以文学进身,卒蒙画师之耻,或者以为是君病,余以谓不然,谢安石欲使王子敬书太极殿榜,以魏仲将事讽之,子敬曰:“仲将国之大臣,理必不尔,若然有以知魏德着急不长也,,使立本如子敬之高,岂谁敢以画师使之?阮千里善弹琴,无贵贱长幼皆为弹,神气充和,不知向人所在,内兄潘岳使弹,终日达夜无忤色,识者知其不可荣辱也,使立本如千里之达,其谁能以画师辱之。今朱君无求于世,虽王公贵人,其何道使之?遇其解衣盘礴,虽予亦得攫攘其旁也。元(佑)五年九月十八日东坡居士书。

[补录]:

一、书煨芋帖
岷山之下,凶年以蹲鸱为粮,不复疫疠,知此物之宜人也,本草谓芋为土芝,云益气充饥。惠州富此物,然人食之者不免瘴,吴远游曰:“此非芋之罪也,芋当去皮,湿纸包煨之,火过热乃熟,噉之则松而腻,能益气充饥,今惠州皆和皮水煮冷啖,坚顽少味,其发瘴固宜。”丙子除夜前两日,饥甚,远游煨两枚见啖甚美,乃为书此帖。

二、跋王荆公书
荆公书得无法之法,然不可学,无法故。仆书画意作似蔡君谟,稍得意似杨风子,更放似言法华。三、书寄子由
或为余草木之长,常在明昧间,早起伺之,乃见其拔起数寸,竹笋尤甚,夏秋之交,稻方含秀,黄昏月出,露珠起于其根,累累然乎自腾上,若推之者,或缀于茎心,或缀于叶端,稻乃秀实,验之信然,此二事与子由养生之说契,故书以寄之。四、跋文与可飞白
始见与可诗文,及行草篆隶,以为止此矣,既殁一年,而复见其飞白,美哉多乎,其尽万物之态也,霏霏乎其若轻云之蔽月,翻翻乎其若长风之卷旗也,猗猗乎其若游丝之萦柳絮,袅袅乎其若流水之舞荇带也,离离乎其远而相属,缩缩乎其近而不隘也,其工若此,而余乃今知之,则余之知与可者固无几,而其所不知者,盖不可胜计也。

五、书李邦直超然台赋后
世之所乐,吾亦乐之,子由岂独能免乎,以为彻弦而听鸣琴,却酒而御芳茶,犹未离乎声味也,是故即世之所乐而得超然,此古之达者所难,吾与子由,岂敢谓能尔矣乎,邦直之言,可谓善自持者矣,故刻于石以警云。

六、题刘壮舆文编后
今日晨起减衣,得头风病,然亦不甚也,取刘君壮舆文编读之,失疾所在,曹公所云,信非虚语,然陈琳岂能及君也耶?

七、书渊明诗饮酒后
饮酒诗云:“养客千金躯,躯化消其宝。”宝不过躯,躯化则宝已矣,人言靖节不知道,吾不信也。

八、书渊明诗
玉川子作月蚀诗,以为蚀月者,月中之虾蟆也,梅圣俞作日蚀诗云:食日者三足乌也,此故因俚说以寓其意也,战国策曰:“日月晖于外,其贼在内,则俚说亦当矣。

九、题颜长道书
故人杨元素颜长道孙莘老,皆工文而拙书,或不可识,而莘老尤甚,不论他人,莘老徐观之,亦自不识也,三人相见,辄以此为叹,今皆为陈迹,使人哽咽。

十、书求墨
阮生云:未知一生当着几两屐,吾有佳墨七十九,而犹求取不已,不近愚耶?

十一、书茶墨相反
茶欲其白,常患其黑,墨则反是,然墨磨隔宿则色暗,茶碾过日则香减,颇相似也,茶以新为贵,墨以古为佳,又相反矣,茶可于口,墨可于目,蔡君谟老病不能饮,则烹而玩之,吕行甫好藏墨而不能书,则时磨而小啜之,此又可以发来者之一笑也。

十二、书研赠段玙
研之美止于滑而发墨,其他皆余事也,然此两者常相害,滑者辄褪墨,余作孔毅夫研铭云:“涩不留笔,滑不拒墨。”毅夫甚以为名言。

十三、书雪
黄州今年大雪盈尺,吾方种麦东坡,得此故吾所喜,但舍外无薪米者,亦为之耿耿不寐,悲夫!

十四、书醉翁操后
二水同器,有不相入,二琴同手,有不相应,今沈君信手弹琴而与泉合,居士纵笔作书而与琴会,此必有真同者矣,本觉法真禅师,沈君之子也,故书以寄之,愿师宴坐静室,自以为琴,而以学者为琴工,有能不谋而同,三合无际者,愿师取之。

十五、题憩寂图诗
元(佑)二年正月十二日,苏子瞻李伯时为柳仲远作松石图,仲远取杜子美诗,松根胡僧憩寂寞,庞眉皓首无住着,偏袒右肩露两脚,叶里松子僧前落之句,复求伯时画此数句,为憩寂图,子由题云:“东坡自作苍苍石,留取长松待伯时,只有两人嫌未足,兼收前世杜陵诗。”因次其韵云:“东坡虽是湖州派,竹石风流各一时,前世画师今姓李,不妨题作辋川诗。“文与可尝云,老夫墨竹一派,近在徐州,吾虽不及,石似过之,此一卷公案,不可不令鲁直下一句。
 

国学大师APP下载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