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伦汇编官常典圣裔部之1

 圣裔部汇考一
  周
魏安厘王以孔子八世孙谦为相始封鲁国文信君
按阙里志八代孙谦史记作慎字子顺又名斌仕魏
为安厘王相以孔子后封鲁国文信君有三子鲋腾


按孔氏自叔梁至斌一世
相承以至九世始生三子

  秦
始皇元年封孔子九世孙孔鲋为鲁国文通君
按史记秦本纪不载 按阙里志始皇并天下召九
代孙鲋为鲁国文通君拜少傅卒于陈下子随字元
路四传至吉吉生何齐皆承殷后为宋公
  汉
高帝元年封十世孙孔聚为蓼侯
按汉书高祖本纪不载 按阙里志高帝元年赐孔
聚爵蓼侯传子臧孙琳曾孙黄俱嗣侯坐事失爵
按兖州府志九代孙树之子聚以将事高祖破项羽
垓下封蓼平侯
高帝十二年封九世孙孔腾为奉祀君
按汉书高祖本纪不载 按阙里志十二年冬十一
月行自淮南还过鲁以太牢祀孔子封孔子九世孙
腾为奉祀君
惠帝 年以孔腾为长沙太傅
按汉书惠帝本纪不载 按阙里志惠帝时以孔腾
为博士迁长沙太傅卒有子忠
文帝 年征十世孙孔忠为博士封褒侯
按汉书文帝本纪不载 按兖州府志文帝时征十
世孙忠为博士封褒侯忠字子贞生子武及安国武
字子威为临淮太守是为十一世生子延年
武帝 年以十二世孙孔延年为博士臧为太常安
国为侍中
按汉书武帝本纪不载 按兖州府志武帝时以十
二世孙延年为博士臧为太常安国为侍中延年博
览群书官至少傅将军
元帝初元元年赐十三世孙孔霸爵关内侯号褒成

按汉书元帝本纪不载 按孔光传光父霸以初元
元年为关内侯食邑霸上书求奉孔子祭祀元帝下
诏曰其令师褒成君关内侯霸以所食邑八百户祀
孔子焉故霸还长子福名数于鲁奉孔子祀霸薨子
福嗣福薨子房嗣房薨子莽嗣
永光 年以孔澍为鲁从事
按汉书元帝本纪不载 按阙里志元帝永光间以
十八代孙澍为鲁从事此孔氏任乡官之始
成帝   年以十四代孙孔福袭封关内侯
按汉书成帝本纪不载 按兖州府志云云
绥和元年诏封孔吉为殷绍嘉侯寻进爵为公
按汉书成帝本纪绥和元年春二月癸丑诏曰盖闻
王者必存二王之后所以通三统也昔成汤受命列
为三代而祭祀废绝考求其后莫正孔吉其封吉为
殷绍嘉侯三月进爵为公及周承休侯皆为公地各
百里 按梅福传福上书曰臣闻不在其位不谋其
政政者职也位卑而言高者罪也越职触罪危言世
患虽伏质横分臣之愿也守职不言没齿身全死之
日尸未腐而名灭虽有景公之位伏历千驷臣不贪
也故愿台登文石之陛涉赤墀之涂当户牖之法坐
尽平生之愚虑亡益于时有遗于世此臣寝所以不
安食所以忘味也愿陛下深省臣言臣闻存人所以
自立也壅人所以自塞也善恶之报各如其事昔者
秦灭二周夷六国隐士不显佚民不举绝三统灭天
道是以身危子杀厥孙不嗣所谓壅人以自塞者也
故武王克殷未下车存五帝之后封殷于宋绍夏于
杞明着三统示不独有也是以姬姓半天下迁庙之
主流出于户所谓存人以自立者也今成汤不祀殷
人亡后陛下继嗣久微殆为此也春秋经曰宋杀其
大夫谷梁传曰其不称名姓以其在祖位尊之也此
言孔子故殷后也虽不正统封其子孙以为殷后礼
亦宜之何者诸侯夺宗圣庶夺嫡传曰贤者子孙宜
有土而况圣人又殷之后哉昔成王以诸侯礼葬周
公而皇天动威雷风着灾今仲尼之庙不出阙里孔
氏子孙不免编户以圣人而歆匹夫之祀非皇天之
意也今陛下诚能据仲尼之素功以封其子孙则国
家必获其福又陛下之名与天亡极何者追圣人素
功封其子孙未有法也后圣必以为则不灭之名可
不勉哉福孤远又讥切王氏故终不见纳武帝时始
封周后姬嘉为周子南君至元帝时尊周子南君为
周承休侯位次诸侯王使诸大夫博士求殷后分散
为十余姓郡国往往得其大家推求子孙绝不能纪
时匡衡议以为王者存二王后所以尊其先王而通
三统也其犯诛绝之罪者绝而更封他亲为始封君
上承其王者之始祖春秋之义诸侯不能守其社稷
者绝今宋国巳不守其统而失国矣则宜更立殷后
为始封君而上承汤统非当继宋之绝侯也宜明得
殷后而已今之故宋推求其嫡久远不可得虽得其
嫡嫡之先已绝不当得立礼记孔子曰丘殷人也先
师所共传宜以孔子世为汤后上以其语不经遂见
寝至成帝时梅福复言宜封孔子后以奉汤祀绥和
元年立二王后推迹古文以左氏谷梁世本礼记相
明遂下诏封孔子世为殷绍嘉公
哀帝   年以十五代孙孔房袭关内侯
按汉书哀帝本纪不载 按兖州府志哀帝世以孔
子十五世孙房袭封关内侯房福之子也
平帝元始元年夏六月封周公后公孙相如为褒鲁
侯孔子后孔均为褒成侯奉其祀
按汉书平帝本纪云云 按孔光传元始元年封周
公孔子后为列侯食邑各二千户房子莽更封为褒
成侯后避王莽更名均
按兖州府志元年追封孔子为褒成宣尼公封十六
世孙均为鲁国褒成侯食邑二千户均字长平房之
子也敦笃好学有文才初袭关内侯为尚书郎至是
因追封孔子进爵食邑王莽篡位拜太尉不就有子
曰志
  后汉
世祖建武五年春二月壬申封殷后孔安为殷绍嘉

按后汉书光武本纪云云


武帝封孔吉为殷绍嘉公安即吉之裔也
建武十三年春二月庚午以殷绍嘉公孔安为宋公
按后汉书光武本纪云云
建武十四年夏四月辛巳封孔子后志为褒成侯
按后汉书光武本纪云云


平帝封孔均为褒成侯志均子也古今注曰志
 时为密令
按兖州府志建武十四年以十七世孙志袭封褒成
侯食邑二千户
明帝永平十五年封十八代孙孔损为褒成侯
按后汉书明帝本纪不载 按兖州府志永平十五
年以十八世孙损袭封褒成侯损志之子也
章帝元和二年东巡狩诏孔子后助祭幸鲁赐孔氏

按后汉书章帝本纪元和二年春二月丙辰东巡狩
丙子诏曰朕巡狩岱宗柴望山川告祠明堂以章先
勋其二王之后先圣之裔咸来助祭三月己丑进幸
鲁庚寅祠孔子于阙里及七十二弟子赐褒成侯及
诸孔男女帛
和帝永元四年徙封褒成侯为褒亭侯
按后汉书和帝本纪不载 按兖州府志四年追封
孔子为褒尊侯徙封褒成侯损为褒亭侯食邑一千

安帝延光三年东巡会孔氏男女以十九代孙孔曜
袭褒亭侯
按后汉书安帝本纪延光三年春二月丙子东巡狩
三月戊戌祀孔子及七十二弟子于阙里自鲁相令
丞尉及孔氏亲属妇女诸生悉会赐褒亭侯以下帛
有差
按兖州府志是年以十九世孙曜袭封褒亭侯曜损
之子也
质帝本初元年以二十世孙孔完袭褒亭侯
按后汉书质帝本纪不载 按续文献通考本初元
年以二十代孙完曜子袭褒亭侯早亡无子以母弟
赞之子羡袭封
桓帝元嘉三年诏选孔氏宗人置孔子庙百户卒史
一人
按后汉书桓帝本纪不载 按兖州府志鲁相置孔
子庙卒史碑司徒臣雄司空臣戒稽首言鲁前相瑛
书言诏书崇圣道勉六蓺孔子作春秋制孝经删述
五经演易系辞经纬天地幽赞神明故特立庙褒成
侯四时来祠事已即去庙有礼器无常人掌领请置
百户卒史一人典主守庙春秋飨礼财出王家钱给
大酒直须报谨问太常祠曹掾冯牟史郭元辞对故
事辟雍礼未行祠先圣师侍祀者孔子子孙太宰太
祝令各一人皆备爵太常丞监祀河南尹给牛羊豕
鸡各一大司农给米祠臣愚以为如瑛言孔子大圣
则象乾坤为汉制作先世所尊祠用众牲长吏备爵
今欲加宠子孙敬恭明祀传于罔极可许臣请鲁相
为孔子庙置百户卒史一人掌领礼器出王家钱给
大酒直他如故事臣雄臣戒愚戆诚惶诚恐顿首顿
首死罪死罪臣稽首以闻制曰可元嘉三年三月二
十七日壬寅司徒雄司空戒下鲁相承书从事下当
用者选年四十以上经通一蓺杂试通利能奉弘先
圣之礼为宗所归者如诏书到言永兴元年六月甲
辰朔十日辛酉鲁相平行长史事下守长□叩头死
罪敢言司徒司空府壬寅诏书为孔子庙置百户卒
史一人掌主礼器选年四十以上经通一蓺杂试能
奉弘先圣之礼为宗所归者平叩头叩头死罪死罪
谨按文书守文学掾鲁孔龢师孔宪户曹史孔览等
杂试龢修春秋严氏通经高第事亲至孝能奉弘先
圣之礼为宗所归除龢补名状如牒平惶恐叩头死
罪上司空府赞曰巍巍大圣赫赫弥章相乙瑛字少
卿平原高唐人令鲍迭字文公上党屯留人政教稽
古名重规矩乙君察举守宅除吏孔子十九世孙麟
廉请置百户卒史一人鲍君造作百户吏舍功垂无

永寿二年复颜氏亓官氏族人繇发
按后汉书桓帝本纪不载 按兖州府志永寿二年
鲁相颜午碑文圣母颜氏圣配亓官氏圣族之亲礼
所宜异复其邑中繇发
延熹 年诏孔氏一人为鲁从事
按后汉书桓帝本纪不载 按阙里志桓帝诏孔氏
一人为鲁从事终汉世十有一人延熹间二十代孙
浮纲承俱东鲁督邮
  魏
文帝黄初二年正月诏以议郎孔羡为宗圣侯
按三国志魏文帝本纪黄初二年春正月壬午诏曰
昔仲尼资大圣之才怀帝王之器当衰周之末无受
命之运在鲁卫之朝教化乎洙泗之上栖栖焉遑遑
焉欲屈己以存道贬身以救世于时王公终莫能用
之乃退考三代之礼修素王之事因鲁史而制春秋
就太师而正雅颂俾千载之后莫不宗其文以述作
仰其圣以谋咨可谓命世之大圣亿载之师表者也
遭天下大乱百祀堕坏旧居之庙毁而不修褒成之
后绝而莫继阙里不闻讲诵之声四时不睹蒸尝之
位斯岂所谓崇礼报功盛德百世必祀者哉其以议
郎孔羡为宗圣侯邑百户奉孔子祀
按兖州府志二十一世孙羡完之弟子也汉末褒亭
侯绝至是改封
黄初 年始建三氏学
按三国志魏文帝本纪不载 按续文献通考黄初
中于阙里建三氏学专教孔颜孟三氏子孙
  晋
武帝泰始三年冬十二月徙封宗圣侯孔震为奉圣
亭侯
按晋书武帝本纪云云 按礼志三年十一月改封
宗圣侯孔震为奉圣亭侯又诏太学及鲁国四时备
三牲以祀孔子
按阙里志二十二代孙震泰始三年改封奉圣亭侯
拜太常卿黄门侍郎食邑二千户震羡之子也以故
宗圣侯改封有子曰嶷
惠帝   年以二十三世孙孔嶷袭奉圣亭侯
按晋书惠帝本纪不载 按兖州府志惠帝时以二
十三代孙嶷袭奉圣亭侯食邑一千户嶷卒子抚嗣
是为二十四世
明帝大宁三年诏奉圣亭侯孔嶷四时祀孔子如泰
始故事
按晋书明帝本纪不载 按宋书礼志云云
哀帝   年以二十五世孙孔懿袭奉圣亭侯
按晋书哀帝本纪不载 按兖州府志哀帝某年以
二十五世孙懿袭封奉圣亭侯食邑一千户懿抚之
子官至从事中郎有子曰鲜
孝武帝太元十一年秋八月庚午封孔靖之为奉圣
亭侯奉宣尼祀
按晋书孝武帝本纪云云
  宋
文帝元嘉三年诏以十八代孙孔龢为百户主掌礼

按宋书文帝本纪不载 按阙里志云云
元嘉八年夺奉圣亭侯孔继之爵
按宋书文帝本纪不载 按礼志晋明帝太宁三年
诏给事奉圣亭侯孔亭四时祠孔子祭直如太始故
事亭五代孙继之博塞无度尝以祭直顾进替慢不
祀宋文帝元嘉八年有司奏夺爵
元嘉十九年以孔熙先谋逆夺隐之爵仍以二十六
代孙鲜袭奉圣亭侯
按宋书文帝本纪不载 按礼志十九年又授孔隐
之奉圣亭侯爵以兄子熙先谋逆又失爵
按阙里志是年二十六代孙鲜袭封奉圣亭侯改封
崇圣侯生子乘
元嘉二十八年以孔惠云为奉圣侯
按宋书文帝本纪不载 按礼志二十八年更以孔
惠云为奉圣侯后有重疾失爵
孝武帝大明二年以孔迈为奉圣侯
按宋书孝武帝本纪不载 按礼志大明二年又以
孔迈为奉圣侯迈卒子□嗣有罪失爵
  南齐
武帝永明七年始复奉圣之爵
按南齐书武帝本纪永明七年春二月己丑诏曰宣
尼诞敷文德峻极自天发辉七代陶钧万品英风独
举素王谁匹功隐于当年道深于日月感麟厌世缅
邈千祀川竭谷虚丘夷渊塞非但洙泗湮沦至乃飨
尝乏主前王敬仰崇修寝庙岁月亟流鞠为茂草今
学兴立实禀洪规抚事怀人弥增钦属可改筑宗
祊务在爽垲量给祭秩礼同诸侯奉圣之爵以时绍

  梁
敬帝太平二年春正月诏举鲁国之族嗣奉圣侯
按梁书敬帝本纪太平二年春正月壬寅诏曰夫子
降灵体□经仁纬义允光素王载阐元功仰之者弥
高诲之者不倦立忠立孝德被蒸民制礼作乐道冠
群后虽泰山颓峻一篑不遗而泗水余澜千载犹在
自皇图屯阻祀荐不修奉圣之门裔嗣歼灭敬神之
寝簠簋寂寥永言声烈实兼钦怆外可搜举鲁国之
族以为奉圣后并缮庙堂供备祀典四时荐秩一皆
遵旧
  陈
废帝光大元年以孔英哲为奉圣亭侯
按陈书废帝本纪光大元年冬十二月庚寅以兼从
事中郎孔英哲为奉圣亭侯奉孔子祀
按兖州府志元年封三十二世孙英哲为奉圣侯英
哲长孙子也英哲无子以弟嗣哲奉祀
  北魏
献文帝皇兴二年诏孔氏四人为官
按魏书显祖本纪不载 按阙里志云云
按魏书高祖本纪二年诏曰尼父禀达圣之姿体生
知之量穷理尽性道光四海顷者淮徐未宾庙隔非
所致令祠典寝顿礼章殄灭自今以后临事致敬令
肃如也三年夏四月诏以孔子二十七世孙鲁郡孔
乘为崇圣大夫给十户以供洒扫
孝文帝延兴三年诏以二十七世孙孔乘为崇圣大

按阙里志三年封二十七代孙乘为崇圣大夫食邑
五百户生子灵珍
太和十六年拜孔氏四人为官
按魏书高祖本纪不载 按阙里志太和十六年帝
祀孔子拜孔氏四人为官
太和十九年诏访孔氏宗子改封二十八代孙灵珍
为崇圣侯
按魏书高祖本纪十九年夏四月庚申行幸鲁城亲
祀孔子庙辛酉诏拜孔氏四人颜氏二人为官又诏
选诸孔宗子一人封崇圣侯邑一百户以奉孔子之

按兖州府志十九年车驾幸鲁城亲祀孔子修饰坟
垄更建碑铭拜孔氏四人官仍封二十八世孙灵珍
为崇圣侯食邑一千户奉祀灵珍尝仕北魏为校书
郎卒子文泰嗣是为二十九世
  北齐
文宣帝天保元年诏封孔子后为崇圣侯寻又改封
恭圣侯
按北齐书文宣帝本纪天保元年夏六月辛巳诏封
崇圣侯邑一百户以奉孔子之祀
按兖州府志元年改封三十世孙渠为恭圣侯食邑
一千户渠文泰子也以崇圣侯改封有子长孙
  北周
宣帝大象二年诏封孔子为邹国公以三十一世孙
长孙袭封
按周书宣帝本纪大象二年春三月诏追封孔子为
邹国公邑数准旧并立后承袭别于京师置庙以时
祭享
按兖州府志二年改封孔子为邹国公立后承袭列
于京师遂改封三十一世孙长孙为邹国公食邑千
户长孙生二子英哲嗣哲
  隋
文帝年以孔嗣哲袭封邹国公
按隋书高祖本纪不载 按阙里志文帝时嗣哲应
制登科官至太子通事舍人袭封邹国公
炀帝大业四年封孔子后为绍圣侯
按隋书炀帝本纪大业四年冬十月丙午诏曰先师
尼父圣德在躬诞发天纵之姿宪章文武之道命世
膺期蕴兹素王而颓山之叹忽逾于千祀盛德之美
不存于百代永惟懿范宜有优崇可立孔子后为绍
圣侯有司求其苗裔录以申上
按阙里志四年改封孔嗣哲为绍圣侯食邑千户卒
子德伦嗣
按程敏政圣裔考孔羡之后传至二十五世懿从晋
元帝南渡居于会稽懿子曰鲜当元嘉八年有罪夺
爵以隐之嗣复以子不道失爵以惠云嗣又以重疾
失爵以迈嗣后亦以罪失爵此南宗也后魏孝文求
先圣之后得二十七世孙乘以为崇圣大夫其子灵
珍改封崇圣侯三传入齐改封恭圣侯四传入周进
封邹国公五传入隋改封绍圣侯此北宗也至于隋
亡又并失传矣以此观之孔子之裔在晋宋六朝又
分为南北二宗而阙里志直以乘为鲜之子未知孰

  唐
高祖武德九年封孔子后为褒圣侯
按唐书高祖本纪不载 按礼乐志云云
按阙里志武德九年十二月二十九日诏曰宣尼以
大圣之德天纵多能王道藉以裁成人伦资其教益
故孟轲称生民以来一人而已自汉氏驭历魏室分
区爰及晋朝暨于隋代咸相崇尚用存享祀朕钦若
前王宪章故实亲师宗圣是所庶几存亡继绝抑惟
通典可立孔子后为褒圣侯以隋故绍圣侯孔嗣哲
嫡子德伦为嗣
按兖州府志九年改封三十三世孙德伦为褒圣侯
德伦嗣哲子也
太宗贞观元年诏孔氏子孙并免赋役
按唐书太宗本纪不载 按阙里志云云
贞观十一年诏褒圣侯与朝会位同三品家祭服元

按唐书太宗本纪不载 按阙里志十一年诏褒圣
侯德伦朝会位同三品食邑一千户家祭服元冕
高宗干封元年诏免孔氏子孙赋役
按唐书高宗本纪不载 按阙里志高宗干封元年
敕褒圣侯德伦既承裔嗣有异常流其子孙并免赋

中宗嗣圣七年赐褒圣侯孔德伦敕书及时服(
即武后天
授元年)

按唐书武后本纪不载 按阙里志云云
嗣圣十二年三十四代孙孔崇基袭封褒圣侯(
即武后天
册万岁元年)

按唐书武后本纪不载 按阙里志云云
神龙元年授褒圣侯朝散大夫
按唐书中宗本纪不载 按阙里志神龙元年五月
制授褒圣侯崇基朝散大夫陪祭朝会
元宗开元五年三十五代孙孔璲之袭封褒圣侯
按唐书元宗本纪不载 按阙里志开元五年三十
五代孙璲之袭封褒圣侯特授四门博士郡王府文
学兖州长史
开元十三年幸阙里诏文宣公家每代长子承袭兼
赐一子官免孔氏赋役
按唐书元宗本纪不载 按阙里志云云
开元二十七年改封褒圣侯孔璲之为文宣公
按唐书元宗本纪不载 按阙里志二十七年改封
褒圣侯璲之为文宣公兼兖州长史迁都水使者食
邑一千户
按兖州府志改封褒圣侯为文宣公位于文官二品
之下卒子萱嗣
肃宗上元二年诏凡大祀其褒圣公朝位在文官二
品之下
按唐书肃宗本纪不载 按阙里志云云
代宗   年三十六代孙孔萱袭封文宣公
按唐书代宗本纪不载 按阙里志三十六代孙萱
袭封文宣公兼兖州泗水令卒子齐卿嗣
按兖州府志代宗时以孔萱袭封文宣公
德宗建中三年三十七代孙孔齐卿袭封文宣公
按唐书德宗本纪不载 按阙里志建中三年三十
七代孙齐卿袭封文宣公兼除兖州功曹转青州司
兵参军时遭叛乱陷于东平卒子惟晊嗣
宪宗元和十三年以三十八代孙孔惟晊袭封文宣

按唐书宪宗本纪不载 按阙里志三十八代孙惟
晊元和十三年东平兵解归鲁授兖州参军袭封文
宣公卒子策嗣
元和十五年诏文宣王家与一子官
按唐书宪宗本纪不载 按阙里志云云
武宗会昌元年三十九代孙孔策袭封文宣公
按唐书武宗本纪不载 按兖州府志会昌元年以
三十九世孙策袭封文宣公策惟晊子也由明经及
第以国子监丞受封迁国子尚书博士有子曰振
会昌五年南郊诏文宣公与一子官
按唐书武宗本纪五年春正月辛亥有事于南郊大
赦文宣公予一子出身
宣宗大中元年正月大赦改元文宣王后与一子官
按唐书宣宗本纪云云
懿宗咸通四年四十代孙孔振及第袭封文宣公
按唐书懿宗本纪不载 按阙里志四十代孙振咸
通四年状元及第除秘书省校书郎历运判监察御
史左补阙水部员外郎袭封文宣公赐百缣卒子昭
俭嗣
僖宗干符二年正月南郊大赦赐文宣王后一子官
按唐书僖宗本纪云云
干符 年四十一代孙孔昭俭袭封文宣公
按唐书僖宗本纪不载 按阙里志四十一代孙昭
俭任南陵尉授广文馆博士兖州司马赐绯除秘书
郎袭封文宣公累宰曲阜有子光嗣遭乱未嗣爵
按兖州府志干符间孔昭俭袭封
昭宗天佑二年授四十二代孙孔光嗣泗水令
按唐书昭宗本纪不载 按阙里志四十二代光嗣
斋郎出身天佑二年授泗水令主祀陵庙
按兖州府志光嗣遭五季之乱失其世爵故授是官
后唐封其子仁玉
  后唐
明宗长兴元年封四十三代孙孔仁玉为文宣公
按五代史唐明宗本纪不载 按兖州府志长兴元
年除四十三世孙仁玉曲阜主簿迁县令袭封文宣
公仁玉光嗣子也当五季之乱洒扫户孔末欲冒袭
封尽贼孔氏之族仁玉生方九月育于外氏免焉至
是乃得嗣爵孔氏谓之中兴祖
  后周
太祖广顺二年以孔仁玉为曲阜令
按五代史周太祖本纪不载 按兖州府志广顺二
年亲征兖州瞻谒林庙给复庙旁数十户以孔仁玉
为曲阜县令兼监察御史赐绯鱼袋仁玉卒赠兵部
尚书四子宜宪冕勖
  宋
太祖干德四年以四十四代孙孔宜为曲阜主簿
按宋史太祖本纪不载 按阙里志四十四代孙宜
十岁能文干德四年诣阙上书述其家世诏以为曲
阜主簿
太宗太平兴国元年始以孔宜袭封文宣公
按宋史太宗本纪不载 按阙里志太宗即位召宜
入见迁司农寺丞镇关市于星子寻入觐乃授太子
右赞善大夫袭封文宣公
太平兴国三年冬十月复兖州曲阜县文宣公家
按宋史太宗本纪云云
按阙里志太宗太平兴国三年诏曲阜县文宣王家
历代以圣人之后不与庸调周显德中遣使均田抑
同编户今可特免
至道三年以四十五世孙孔延世袭封文宣公
按宋史真宗本纪至道三年春三月真宗即位秋七
月癸酉诏访孔氏嫡孙九月戊寅以孔子四十五世
孙延世为曲阜令袭封文宣公
按兖州府志延世先为曲阜主簿迁长葛令真宗即
位召见询问家世授以世封赐祭器经书金帛遣之
卒子圣佑嗣弟延泽进士及第为谏议大夫延泽子
宗愿
真宗景德四年秋八月辛亥赐文宣王四十六世孙
圣佑同学究出身
按宋史真宗本纪云云
大中祥符元年谒庙以四十六世孙孔圣佑为奉礼

按宋史真宗本纪大中祥符元年冬十月车驾东封
十一月戊午幸曲阜谒文宣王庙赐其家钱三十万
帛三百匹以四十六世孙圣佑为奉礼郎近属授官
赐出身者六人
按阙里志元年驾至曲阜谒庙诏文宣公伯叔兄弟
子侄着衣巾陪位又赐孔延渥等五人同学究出身
又宣赐孔氏银三百两帛三百匹
大中祥符六年以孔勖知曲阜县
按宋史真宗本纪不载 按兖州府志六年再幸曲
阜以孔勖知曲阜县孔氏世职始此
天禧五年二月庚午以孔子四十六世孙圣佑袭封
文宣公
按宋史真宗本纪云云
按兖州府志天禧五年以四十六世孙圣佑袭封文
宣公知仙源县事迁太子赞善大夫圣佑年九岁赐
同学究出身真宗东封赐绯陪位寻授曲阜县令至
是以光禄寺丞袭封卒无子以从弟宗愿嗣
仁宗景佑二年诏以孔子四十六世孙宗愿袭封文
宣公
按宋史仁宗本纪不载 按礼志景佑二年诏以孔
子四十六世孙北海尉宗愿为国子监主簿袭封文
宣公
皇佑三年秋七月丙辰以孔氏子孙知仙源县事
按宋史仁宗本纪云云 按礼志皇佑三年七月诏
曰国朝以来世以孔氏子孙知仙源县使奉承庙祀
近岁废而不行非所以尊先圣也宜以孔氏子孙知
仙源县事
按兖州府志三年诏兖州仙源县知县自今宜复于
孔氏子孙中选充遂以为常
至和二年三月始改封孔子后为衍圣公
按宋史仁宗本纪至和二年三月丙子封孔子后为
衍圣公 按礼志至和初太常博士祖无择言按前
史孔子后袭封者在汉魏曰褒成褒尊宗圣在晋宋
曰奉圣后魏曰崇圣北齐曰恭圣后周隋并封邹国
唐初曰褒圣开元中始追谥孔子为文宣王又以其
后为文宣公不可以祖谥而加后嗣遂诏有司定封
宗愿衍圣公令世袭焉
英宗治平 年罢孔氏知仙源县令袭封人不得去
家庙
按宋史英宗本纪不载 按礼志治平初用京东提
点王纲言自今勿以孔氏子弟知仙源县其袭封人
如无亲属在乡里令常任近便官不得去家庙
神宗熙宁元年二月乙卯孔若蒙袭封衍圣公
按宋史神宗本纪云云 按礼志熙宁中以四十七
代孙若蒙为沂州新泰县主簿袭封
按兖州府志熙宁元年以四十七世孙若蒙袭封衍
圣公若蒙宗愿子也以长嗣封
哲宗元佑元年改衍圣公为奉圣公令袭封者专主
祠事
按宋史哲宗本纪元佑元年冬十月丙戌改衍圣公
为奉圣公 按礼志元佑初朝议大夫孔宗翰辞司
农少卿请依家世例知兖州以奉祀又言孔子后袭
封疏爵本为侍祠今乃兼领他官不在故郡请自今
袭封者无兼他职终身使在乡里朝议依所请命官
以司其用度立学以训其子孙袭封者专主祠事增
赐田百顷供祭祀之余许均赡族人其差墓户并如
旧法赐书置教授一员教谕其家子弟乡邻或愿学
者听改衍圣公为奉圣公及删定家祭冕服等制度
颁赐之
按阙里志元年敕白身合袭封人与除承奉郎专以
主先圣祠事为职添支供给随本资次每三年理为
一任用本路及按察官荐举依吏部格关升资任如
朝廷非次擢用许依旧带管公爵令以次合袭封人
权主祀事每遇亲祠大礼冬正朝会许赴阙陪位
元佑四年置三氏学教授
按宋史哲宗本纪不载 按续文献通考先是干兴
元年孙兴公守兖因庙建学请以杨光辅为讲书转
奉礼郎元佑四年尹复奏以文潞公荐为教授而学
正学录分任其事前代皆孔子后为之盖当时教授
自置也
元符元年以孔若蒙弟若虚袭奉圣公
按宋史哲宗本纪不载 按礼志通直郎孔宗寿等
举若蒙弟若虚袭封仍请自今众议择承袭之人不
必子继庶几留意祖庙惇睦族人
按阙里志四十七代孙若蒙坐事废以弟若虚承袭
元符元年袭奉圣公若虚卒朝廷复以若蒙子端友
继之
徽宗崇宁元年二月追封孔鲤孔伋
按宋史徽宗本纪崇宁元年二月庚戌追封孔鲤为
泗水侯孔伋为沂水侯
崇宁二年诏文宣王家选一人判司簿尉事
按宋史徽宗本纪不载 按阙里志二年诏文宣王
家选亲族一名判司簿尉事即以家长承继此家长
之名所从来也至于举事则佐家长督理林庙绳愆
子孙者
大观 年复以奉圣公为衍圣公
按宋史徽宗本纪不载 按阙里志大观间复以奉
圣公为衍圣公每遇大礼许赴阙陪位
宣和三年诏以四十八代孙孔端友袭衍圣公仍以
亲属补迪功郎
按宋史徽宗本纪不载 按礼志宣和三年诏宣议
郎孔端友袭封衍圣公为通直郎直秘阁仍许就任
关升以示崇奖端友言诏敕文宣王后与亲属一人
判司簿尉今孔若采当承继推恩诏补迪功郎
按兖州府志端友若蒙子也若蒙二子曰端友端操
端操四子瑄璠瑱玠端友既复父封建炎之难与其
族叔传携弟子玠扈从南迁家于衢州而端操留居
曲阜摄主祀事其后端友无子以玠为嗣端操既卒
以璠继爵故玠受宋封于南璠受金封于北两公皆
端操子也而孔氏宋金之间又分为南北二宗矣
高宗绍兴二年以四十九代孙孔玠袭封衍圣公
按宋史高宗本纪不载 按礼志绍兴二年以四十
九代孙孔玠袭封衍圣公其后以搢以文远以万春
以洙终宋世皆袭封主祀事
按阙里志端友弟端操金权袭封衍圣公于鲁生子
四瑄璠琪玠
按兖州府志二年以四十九世孙玠袭封衍圣公奉
先圣祠事是为南宗玠传五世至元罢封其后亦绝
而孔传之后继之传者端友族叔所与俱南者也世
居衢州府至明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一员以奉祠

绍兴八年六月壬戌赐衍圣公孔玠衢州田五顷奉
先圣祠事
按宋史高宗本纪云云 按文献通考八年诏衢州
于系官田内拨赐五顷赐主奉先圣祠事袭封衍圣
公孔玠以孔氏渡江子孙隔绝林庙故赐田以奉先
圣烝尝也
宁宗嘉定十七年以孔元用为通直郎行可为迪功

按宋史宁宗本纪嘉定十七年春正月戊戌朔诏补
先圣裔孔元用为通直郎 按理宗本纪十七年闰
月嗣皇帝位九月诏以先圣四十九代孙行可为迪
功郎
理宗宝庆元年以孔元用权袭封衍圣公
按宋史理宗本纪不载 按兖州府志宝庆元年恢
复山东乃以孔元用权袭封衍圣公仙源令元用字
俊卿宗愿第三子若愚之后也若愚生端立端立生
琥琥生拂拂生二子长曰元孝次曰元用元孝既从
金人迁汴元用摄主祀事故受宋封其后元木华黎
兵至亦拜为衍圣公世袭曲阜令复以为济南通判
从征益都没于军其子之全权公摄祀为曲阜令
宝庆二年六月壬寅诏以孔子五十二代孙万春袭
封衍圣公
按宋史理宗本纪云云
绍定三年冬十二月庚申诏录用孔子四十九代孙
灿补官
按宋史理宗本纪云云
宝佑四年诏衍圣公孔洙通判吉州赐孔元龙为迪
功郎
按宋史理宗本纪宝佑四年春二月丙子诏袭封衍
圣公孙孔洙添差通判吉州不厘务夏五月先圣五
十代孙孔元龙赐迪功郎授初品官
度宗咸淳三年诏封孔伋沂国公
按宋史度宗本纪不载 按礼志云云
  金
熙宗天眷三年加孔璠承奉郎袭封衍圣公
按金史熙宗本纪天眷三年冬十一月癸丑以孔子
四十九代孙璠袭封衍圣公 按孔璠传璠字文老
至圣文宣王四十九代孙故宋朝奉郎袭封端友弟
端操之子齐阜昌三年补迪功郎袭封衍圣公主管
祠事天会十五年齐国废熙宗即位兴制度礼乐立
孔子庙于上京天眷三年诏求孔子后加璠承奉郎
袭封衍圣公奉祠事
按兖州府志三年以四十九世孙璠袭封衍圣公管
勾祀事是为北宗璠字文老端操次子也官至荣禄
大夫生子拯
皇统二年以孔拯袭封衍圣公孔瑀为曲阜主簿
按金史熙宗本纪皇统二年春正月壬子衍圣公孔
璠薨子拯嗣
按阙里志二年改仙源县复曲阜旧名以登仕郎孔
瑀任主簿
海陵天德二年定袭封衍圣公俸格
按金史海陵本纪天德二年冬十二月丙午初定袭
封衍圣公俸格 按孔璠传璠子拯字元济天德二
年定袭封衍圣公俸格有加于常品是岁立国子监
久之加拯承直郎
按阙里志二年行省咨文宣王四十九代孙璠已袭
封未施行间身故令男拯次当袭封奏奉敕旨准行
时年七岁二十六岁卒无嗣以弟继
按兖州府志二年以五十世孙拯袭封衍圣公管勾
祀事璠初受封而卒拯方七岁嗣爵其后无子以弟
继当金人之世大修圣庙孔氏子孙以恩泽为郎
者至十余人赐田前后一百八十余顷
世宗大定三年秋七月以孔袭封衍圣公
按金史世宗本纪云云
大定十六年诏立兖州学阙里庙宅
按金史世宗本纪不载 按续文献通考十六年诏
立兖州学阙里庙宅子孙年十三以上者入学不限

大定二十年冬十二月癸卯特授袭封衍圣公孔
兖州曲阜令封爵如故
按金史世宗本纪云云 按孔拯传拯大定元年卒
弟袭封加文林郎二十年召至京师欲与之官
尚书省奏主先圣祀事若加任使守奉有阙上曰
然乃授曲阜县令
章宗明昌元年以五十一世孙孔元措袭衍圣公
按金史章宗本纪不载 按孔拯传拯弟授曲阜
令明昌元年卒子元措袭封加文林郎
明昌二年诏衍圣公超迁中议大夫
按金史章宗本纪明昌二年夏四月诏袭封衍圣公
孔元措视四品秩 按孔拯传元措字梦得二年四
月诏曰衍圣公视四品阶止八品不称可超迁中议
大夫永着于令
按兖州府志元措年十一袭封衍圣公管勾祀事超
授中议大夫仍赐四品勋爵封后六年乃兼曲阜县
令金人迁汴从焉以随朝官职累迁至光禄大夫遥
授泰定军节度使寻改太常卿已而汴京陷遂归于
元仍封为衍圣公
明昌三年冬命于春暖召孔端甫
按金史章宗本纪三年冬十一月庚午朔尚书省奏
翰林侍讲学士党怀英举孔子四十八代孙端甫年
德俱高该通古学敕孔端甫俟春暖召之
明昌四年三月特赐孔端甫及第
按金史章宗本纪四年春三月丙子特赐有司孔端
甫及第授小学教授寻以年老命食主簿半俸致事
承安二年春二月特命袭封衍圣公孔元措世袭兼
曲阜令
按金史章宗本纪云云 按孔拯传拯弟子元
措承安二年二月诏元措兼曲阜县令仍世袭元措
历事宣宗哀宗后归大元终焉
按阙里志二年克昌任曲阜令后以元措兼摄
宣宗贞佑三年召衍圣公孔元措为太常博士
按金史宣宗本纪贞佑三年冬十月召中奉大夫袭
封衍圣公孔元措为太常博士上初用元措于朝或
言宣圣坟庙在曲阜宜遣之奉祀既而上念元措圣
人之后山东寇盗纵横恐罹其害是使之奉祀而反
绝之也故有是命
  元
太宗五年夏六月诏以孔子五十一世孙元措袭封
衍圣公
按元史太宗本纪云云
按兖州府志五年复以故衍圣公元措袭封奉祀元
措归自汴京摄公之全以爵让元措元措亦以邑让
之全东平行台严实因两从之故以元措为公以之
全为曲阜令其后元措无子以侄孙浈为嗣浈亦无
子端操之后遂绝而之全嗣封
太宗 年权授五十二代孙孔之全为衍圣公
按元史太宗本纪不载 按阙里志五十二代孙之
全元用子也元壬子年二月宣差东平路行军万户
总管管民长官依奉牙鲁花赤众断事官言语权授
袭封衍圣公降到印信兼曲阜令
太宗九年蠲免孔氏差徭
按元史太宗本纪不载 按阙里志太宗九年诏孔
氏奉上丝绵颜色税石军役大小差徭并行蠲免
世祖中统二年九月命设三氏学教授
按元史世祖本纪中统二年秋九月戊辰大司农姚
枢请以儒人杨庸教孔颜孟三氏子孙东平府详议
官王镛兼充礼乐提举诏以庸为教授以镛特兼太
常少卿 按姚枢传世祖即位枢改大司农枢奏曰
在太宗世诏孔子五十一代孙元措仍袭封衍圣公
卒其子与族人争求袭爵讼之潜藩帝时曰第往力
学俟有成德达材我则官之又曲阜有太常雅乐宪
宗命东平守臣辇其歌工舞郎与乐色俎豆至日月
山帝亲临观饬东平守臣员阙充补无辍肄习且陛
下闵圣贤之后诗书不通与凡庶等既命洛士杨庸
选孔颜孟三族诸孙俊秀者教之乞真授庸教官以
成国家育材待聘风动四方之美王镛炼习故实宜
令提举礼乐使不致崩坏皆从之
至元十三年夏六月己巳以孔子五十三世孙曲阜
县尹孔治兼权主祀事
按元史世祖本纪云云
至元十九年以衍圣公孔洙提举浙东道学校事
按元史世祖本纪至元十九年冬十一月江南袭封
衍圣公孔洙入觐以为国子祭酒兼提举浙东道学
校就给俸禄与护持林庙
成宗元贞元年召五十三世孙孔治朝见命袭爵
按元史成宗本纪不载 按兖州府志元贞元年召
五十三世孙治赴阙朝见特授中议大夫袭封衍圣
公给四品印仍诏慎选师儒训迪三氏子孙优其秩
大德五年敕赐祭田五千亩治之全子也以曲阜令
受封生子思诚罢封
大德二年复免孔氏子孙合纳税粟三十三石四斗
二升
按元史成宗本纪不载 按阙里志云云
大德四年定衍圣公关支四品俸禄
按元史成宗本纪不载 按阙里志四年翰林国史
院准翰林学士阎中奉牒窃惟先圣文宣王之后自
汉以来袭封公侯之爵俱有食邑历代相仍至唐宋
金视旧有加各依品秩颁支俸给国朝有天下累圣
崇奉至元三十一年今上皇帝即位首授五十三代
孙密州知州孔治中议大夫袭封衍圣公爵一品散
官四品合得俸禄未蒙给赐古者任官然后爵之位
定然后禄之上自一品下至司县小吏俱有俸给况
朝廷崇圣人之后既已颁降宣命独领虚名未沾实
禄岂称爵禄相须之义照得前代袭封各兼他职视
其兼职以为俸廪之差今既无兼职合视散官品秩
照依随朝正四品例每月帮支俸钞俾之有爵有禄
以奉祭祀益见明时尊崇圣道之意送户部照拟得
孔治乃先圣之后钦受宣命中议大夫袭封衍圣公
行使正四品印信既是有爵例应有禄兹准翰林国
史院所举比依太史院同知俸例月支中统钞二锭
于济宁路就便支给本部照得我朝自定官制以来
无封爵食邑之例内外百官止请所受官职之俸参
详国制遵依前代盛典既封孔治为衍圣公授以四
品散官及四品印信拟合比照随朝四品官例给俸
实为应得咨袭封府依上关支施行
仁宗延佑元年冬十二月己亥敕中书省定议孔子
五十四代孙当袭封衍圣公者以名闻
按元史仁宗本纪云云
延佑三年以五十四代孙孔思晦袭封衍圣公
按元史仁宗本纪不载 按兖州府志延佑三年以
五十四世孙思晦为中议大夫袭封衍圣公赐四品
印思晦字明道元孝之曾孙也初拂生二子元孝为
长元孝子之厚为济宁路总管之厚子浣为礼部尚
书历三世不封以让元用元用传子至孙而浣子思
晦举孝廉为范阳宁阳两学教谕以经学着闻至是
仁宗即位访问孔子之后乃知思晦为嫡长故有是
命思晦既封因请大修祖庙及加封启圣王爵朝廷
从之卒赠河南江北等处行中书省参知政事追封
鲁郡公
延佑 年添设衍圣公府官属
按元史仁宗本纪不载 按阙里志元初衍圣公府
止设掌书一人延佑间始添设管勾典籍司乐各一
员禄视国子监且给管勾印掌书禄视监寺从衍圣
公思晦之请也
英宗至治二年正月敕有司恤孔氏子孙贫乏者
按元史英宗本纪云云
泰定帝泰定三年升衍圣公秩三品
按元史泰定帝本纪不载 按阙里志泰定三年山
东廉访副使王鹏南言袭封上公而秩四品于格弗
称明年升嘉议大夫诏给三品印(
按文宗纪至顺二年始给衍圣公三
品印志作泰定存疑)

泰定四年春二月进袭封衍圣公孔思晦阶嘉议大

按元史泰定帝本纪云云
文宗至顺二年给衍圣公三品印添设属员
按元史文宗本纪至顺二年秋七月欧阳元言先圣
五十四代孙袭封衍圣公爵崇五等秩登三品而用
四品铜印于爵秩不称诏铸从三品印给之
按阙里志二年正月赐袭封衍圣公属官三员管勾
典籍司乐各一员掌书一名书写一名知印一名奏
差一名尼山洙泗二处书院山长各一员
顺帝至元六年以五十五代孙孔克坚袭衍圣公给
三品银印
按元史顺帝本纪不载 按阙里志朝廷谓公爵与
阶不称制授中奉大夫
按兖州府志六年以五十五世孙克坚袭封衍圣公
制授中奉大夫易以三品银印克坚明习礼乐官至
集贤直学士国子祭酒
至正八年夏四月赐衍圣公银印升秩从二品
按元史顺帝本纪云云 按汪泽民传泽民调济宁
路兖州知州孔子后衍圣公袭封职三品泽民建议
以为宜升其品秩以示褒崇廷议从之
按阙里志八年进衍圣公克坚中奉大夫秩二品改
授二品银章
至正十五年冬十月庚午以袭封衍圣公孔克坚同
知太常礼仪院事以克坚子希学为袭封衍圣公
按元史顺帝本纪云云

 圣裔部汇考二
  明
太祖洪武元年封孔子五十六代孙孔希学为资善
大夫袭衍圣公置官属希大袭曲阜知县
按明大政纪吴元年十一月丁未下东平以先圣孔
子五十六世孙希学袭封衍圣公时希学闻大军至
率曲阜尹希举邹县主簿孟思谅等迎见汪兴祖于
军门洪武元年四月戊申元国子监祭酒孔克坚来
朝上赐宅一区马一匹日给米二石谕之曰尔祖明
先王之道立教经世万世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实
有赖焉故尔孔氏高出常人常人且知求望圣贤之
学况孔氏子孙乎尔宜勉尔族人各务进学十一月
甲辰以孔希学袭封衍圣公希大知曲阜县世袭
按阙里志元年十二月仍封孔子五十六代孙孔希
学为袭封衍圣公制曰古之圣人自羲农至于文武
法天治民明并日月德化之盛莫有加焉然皆随时
制宜世有因革至于孔子虽不得位会前圣之道而
统之以垂教万世为帝者师其孙子思又能传述而
明言之以极其盛有国家者求其统绪尊其爵号盖
所以崇德而报功也历代以来膺袭封号者或不能
绳其祖武朕甚愍焉当临御之初访其世袭者得五
十六代孙孔希学大宗是绍爰行典礼以致崇尔
其勤敏以进学恭俭以成德庶几领袖世儒益展圣
道之用于当时以副朕之至望岂不伟与可封资善
大夫袭封衍圣公是月十九日礼部议设官员人数
奏准额设官属人等宜从袭封衍圣公保举堪用人
数具呈都省以凭铨用管勾一员司乐一员典籍一
员书写一名奏差一名掌书一名知印一名前件本
部傅侍郎张郎中同陈修撰李起居注单起居注安
给事中安殿中侍御史宿卫等官于奉天门奏奉圣
旨准拟钦此又是日户部崔尚书窦侍郎同朱学士
濮指挥周指挥陆镇抚等官于谨身殿西廊下奉太
祖高皇帝圣旨孔氏子孙皆免差役税粮有司依例
科征钦此
按兖州府志元年手诏孔氏子孙谕令入朝封孔子
五十六代孙希学为资善大夫衍圣公班亚上相给
二品银印世职知县如旧制先是衍圣公克坚自元
时袭封入仕于朝以子希学嗣已而辞归祖庭累召
不起戊申太祖革命希学首朝京师奏对称旨赐币
遣归至是岁改元乃以御札谕孔氏子孙尔祖宗垂
教万世世宾于王家吾率中土之士奉天以安中夏
尔其可称疾不至以慢吾乎克坚奉诏始以是年十
一月入朝进见谨身殿面赐奖谕待以宾礼已念其
老不烦以政赐禄给焉旋封希学公爵赐之诰命
按春明梦余录明衍圣公秩二品特赐麟袍玉带诰
命用玉轴大朝会班一品上示不臣也孔氏世举一
人为曲阜令公亲弟承子思为翰林院五经博士其
从南渡系衢州者亦世袭博士凡曲阜孔氏大小俱
免徭役公许荫五百户丁为从人
洪武六年以孔克表为翰林院修撰衍圣公服阕来

按明大政纪六年四月戊子以孔克表为翰林院修
撰八月乙酉袭封衍圣公孔希学以父丧服阕来朝
敕劳之敕曰卿家昭名历代富贵不绝者乃由阴骘
之重耳何者以其阐圣学之精微明彝伦之攸叙表
万世纲常而不泯也朕尝思尔祖之道贯通天人则
所以绳祖武者诚为不易朕闻卿来朝已敕中书飨
劳至则领之仍赐袭衣冠带靴鞋九月丁未衍圣公
孔希学请归赐白金百两文绮帛各五匹赐宴于光
禄寺命翰林院官待之
洪武七年赐衍圣公一品诰诏礼部议奏优待圣裔
典故以五十五代孙孔克伸知曲阜县事
按明通纪七年衍圣公赐诰如一品法
按阙里志七年二月二十二日礼部刘尚书张员外
郎等官于奉天门东板房奏奉圣旨写出汉唐宋
待孔氏子孙典故来我就定夺将去当月二十四日
本部刘尚书张员外郎等官于武英殿将汉唐宋待
孔氏子孙典故奏准钦依圣旨内一款凡历代拨赐
赡庙赡学田土议得上项田土既称岁久荒闲宜从
山东省行移袭封衍圣公从常设法募佃开垦相应
拨给佃户承种收打籽粒以充本庙祭祀等项支费
钦此七月敕五十五代孙孔克伸曰昔君天下者官
以五爵自汉以下职分九等凡斯之职非有德功者
弗登可见昔君皆慎名爵而重志能朕上承天运布
衣而起草莱帝命归而群英附不五七年间偃兵息
民一华夏主兆民纪年洪武当建国之初已定神人
之分故天地位黔黎育焉其于先圣先师朕不敢外
稽诸历代载在祀典者则仲尼有血食后嗣有袭封
于是法前代仍旧章孔希学受封世为县令者希大
职如前何期希大不依祖训屡干国宪自蹈罪戾以
失世官今特选本族以孔克伸授承仕郎知曲阜县
事尔尚夙夜忠勤承流宣化鉴前车之失求无忝于
圣裔则予汝嘉尔勉哉
按曲阜县志七年蠲免衍圣公本户税粮三十顷
洪武十一年衍圣公入觐命以礼待之又定祭葬之

按明会典凡衍圣公及夫人造坟开圹行山东布政
司照例措办砖灰夫匠物料及棺椁一副
按兖州府志十一年衍圣公希学入觐赐手敕劳问
有加仍敕中书礼部礼待是岁希学卒遣行人赐祭
葬遂着为例
洪武十五年敕五十五代孙孔克知曲阜县事
按阙里志十五年三月敕五十五代孙孔克朕闻
古人有必报而不忘者先师也盖谓明德传道终身
不受祸患故报之朕与臣民同生于明时方知大成
至圣文宣王当世之先师时人去古既远有失报礼
稽诸古典报则有光其光之显扬师徒共之若果诚
能报之则益而无损洪武十四年吏部奏为袭封衍
圣公长逝生前因曲阜知县孔克伸卒其官系孔氏
子孙世职昔衍圣公已荐族人孔克为知县朕思
衍圣公逝后方奏虑恐不实以尔族中长者悉至京
师论贤排嫡族人既至宗派分明以尔克为贤特
命为曲阜知县以报先师尔当敬事以在公而信以
来庶民俭于自奉勤问民艰用力以时以扬先师盛
德于戏阴骘流芳万世不泯英灵长存子孙承之尔
宜懋哉
洪武十七年敕五十七代孙孔讷袭封衍圣公
按阙里志十七年二月初二日敕五十七代孙孔讷
三皇五帝之道明陈攸叙大展彝伦协天地阴阳定
民居者为此也至周文繁于三坟道迷于五典兼八
索五丘之泛而诸家之说并生是致道纵涂横虽欲
驰之莫知所向独先师孔子明哲心枢睿智定真析
伪以成诗书其修道之谓教可谓至矣率性之谓道
可谓坚矣由是天鉴善德血食之祀万世子孙弘衍
于今耿光而弗磨者因幽明之诚无间感通天下故
若是也前衍圣公孔希学婴疾长往嫡长子讷服阕
来朝令袭其爵
洪武二十六年定衍圣公下程
按明会典二十六年定衍圣公下程鹅二只一十
五斤酒四瓶茶酱盐各一斤烛十枝
洪武二十八年敕以五十六代孙孔希范知曲阜县

按阙里志二十八年二月敕五十六代孙孔希范古
昔盛时仕者不出其国生于其乡而治其乡国之民
故能察其好恶知其土俗拯其疾苦政教行而民从
之也易后世或私于其乡于是此道不复也久矣惟
尔孔氏以先师裔孙之故前代特遣治其乡邑庶几
古昔之意焉兹命孔希范为承仕郎知曲阜县事尔
尚杜尔私窒尔欲无以势陵下无以亲挠公尔祖不
云乎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其务正身以宣政化使
乡邑之民蒙尔之惠谓圣者之子孙果异于众人不
亦善乎
惠宗建文四年以五十八代孙孔公鉴袭衍圣公
按兖州府志洪武三十五年
即建
文四年
以五十八世孙
孔公鉴袭封衍圣公公鉴字昭文讷子也好学有文
称其家世宠眷隆渥光于前代云
成祖永乐八年以五十九代孙孔彦缙袭衍圣公
按明大政纪永乐八年十二月乙巳孔子五十九代
孙彦缙来朝赐宴于奉天殿辛亥命孔彦缙袭封衍
圣公
按阙里志八年十二月十九日封五十九代孙孔彦
缙为衍圣公制曰孔子之道配乎天地师表万世咸
在尊崇钦仰素王传袭后裔今五十九代孙彦缙允
为世嫡雅有令资俾绍显荣用光儒冑可袭封衍圣
公惟克懋勤服兹宠命勉修圣学承藉家声钦哉
按兖州府志八年以五十九世孙彦缙袭封衍圣公
彦缙公鉴子也
永乐二十二年仁宗即位赐衍圣公宅及一品服
按明大政纪二十二年十月甲辰仁宗赐衍圣公孔
彦缙宅于京师彦缙数来朝皆馆于民间上闻之顾
近臣曰四夷朝贡之使至京皆有公馆先圣子孙乃
寓宿民家何以称崇儒重道之意遂命工部赐宅十
二月己巳赐孔彦缙一品金织衣吕震言衍圣公是
二品如旨赐之过矣上曰朝廷用孔子之道治家国
天下今孔子之徒在官有一品服者孔子之后袭封
承先师之祀服之何过且先帝时五品儒臣有赐二
品服者亦何过哉其赐之用称朕崇儒之意
按春明梦余录衍圣公府在皇城西太仆寺街仁宗
初谕四裔来贡皆有公馆先圣子孙乃寓民舍无以
示崇尚之意乃赐府第
仁宗洪熙元年衍圣公赴京封其妻夏氏为夫人
按明会典洪熙元年衍圣公进表赴京钦赐羊一只
鹅三只酒十瓶二十五斤茶盐酱各二斤油烛二
十枝
按阙里志元年正月十三日封衍圣公孔彦缙妻夏
氏为夫人制曰朕致敬先师施及厥后至其家室亦
有荣者所以广崇儒重道之恩也先圣五十九代
孙孔彦缙受命先帝袭封衍圣公岁时来朝雍容进
退朕用嘉之厚其礼遇其妻夏氏内助克贤而未有
封命今从其夫之贵封为夫人凡天下后世有事于
修齐治平者皆诵法孔子矧配孔子之孙可不慎哉
可不敬哉益懋率履毋忝于家
宣宗宣德四年定衍圣公下程顺天府办送
按明会典宣德四年衍圣公到京钦赐羊一只鹅二
只酒六瓶二十斤茶盐酱各二斤油烛十枝自后
俱照此例旧属膳部办送今皆行顺天府办
英宗正统元年六月诏凡先圣子孙寓流他处所在
俱免差役
按明大政纪云云
代宗景泰二年幸学召衍圣公率三氏子孙观礼
按兖州府志景泰二年上幸太学召衍圣公彦缙率
三氏子孙观礼赐一品服是后遂着为令
景泰六年赠六十世孙承庆爵衍圣公以六十一世
弘绪袭封
按阙里志六十代承庆彦缙长子未袭爵而卒景泰
六年十二月赠袭封衍圣公命以六十一代孙承庆
长子弘绪袭封衍圣公时年八岁延入内殿特赐金
钮麒麟图书御篆谨礼崇德四字亦异数也
宪宗成化元年令三氏学三年贡一人优免孔氏地

按明会典凡三氏岁贡成化元年令三氏学三年贡
一人提学官考试起送
按曲阜县志元年蠲免孔氏地粮一百一十六顷五
十六亩四分
成化五年衍圣公有罪逮问免系
按明大政纪五年二月大学士彭时等奏衍圣公孔
弘绪贪淫暴虐宜置之法但弘绪为先圣嫡孙今宜
从厚伏望念先师功德在万世律有八议弘绪正合
应议之例上曰弘绪罹法殊玷家声卿等欲彼散行
就逮虽非所以处弘绪而于孔氏之道则得矣其勿
系之
成化六年诏以孔弘绪弟权袭衍圣公
按明大政纪六年五月国子监丞李绅奏前衍圣公
弘绪自幼失学长狎群小以致干冒刑宪圣明念先
圣后裔特加宽宥革职为民命其弟弘泰袭封然教
之不豫将复蹈前辙伏望留之京师俾随侍班行伏
睹礼制退则从游太学亲近师儒俟其学成遣归奉
祀礼部覆奏着弘泰在监读书一年然后许归朔望
随班朝参从之
按阙里志六年五月以六十一世孙弘泰袭封衍圣
公弘泰弘绪弟绪子闻韶尚在襁褓权以弟袭封
成化十六年兵部题准衍圣公入朝回日付马快船
装送
按明大政纪十六年七月兵部尚书余子俊题衍圣
公入朝应付马快船从之先是衍圣公每岁赴京朝
贺沿途水陆驿传起中马站船廪给回日无马快船
装送而张真人往回水陆起上马站船廪给且有马
快船从之盖其时方崇道教而内官梁芳左道李孜
省辈方用事故致隆于其所尊如此及郎中陆容言
于余子俊欲优厚之子俊慨然曰是义举也即日题
允自是衍圣公往回陆路得骑上等马回日应付马
快船装送
孝宗弘治十六年仍以六十二世孙闻韶袭衍圣公
以次子袭五经博士奉述圣祀
按阙里志六十二代闻韶弘治十六年袭封衍圣公
先是巡抚都御史徐源奏闻韶系孔子六十二代孙
次当袭封上曰崇儒重道莫先于孔氏其亟行之事
下吏部遣官诣阙里传召命是岁九月入觐袭封焉
择日上表陈谢如仪上益思所以崇之者特遣中
贵人持玉带一麒麟文绮一以赐仍之玺书以侈
其事述圣子思子书院在兖州府邹县南门外旧名
中庸精舍相传即孟子受业处也亦于十六年题准
世以衍圣公次子袭翰林院五经博士奉子思子书
院祠事每岁春秋二祭博士赴邹县主祭从衍圣公
闻韶之请也
按兖州府志闻韶字知德弘绪之子弘泰借袭卒而
兄子复封也
武宗正德元年始以孔彦绳世袭五经博士奉衢州
庙祀
按明大政纪正德元年六月辛酉以先师裔孙孔彦
绳为五经博士
按西安县志孔氏家庙在县治东宋建炎初孔子四
十八代孙衍圣公端友扈从高宗南渡赐家于衢州
绍兴五年诏权以衢州学为家庙赐田五顷以奉祀
宝佑乙卯郡守孙子秀请于朝始建庙于城北菱塘
规制一如曲阜元季毁于兵明永乐初礼部奏迁庙
于南隅崇文坊后子孙益多庙乏主祀衣冠祭仪混
同流俗弘治乙丑郡守沈杰奏请将端友嫡派子孙
一人添授五经博士一员以主家庙祭祀将旧赐田
每岁依税上纳官仓按月支给以供洒扫祭奠武宗
允其疏特授孔氏嫡嗣彦绳为五经博士许世袭正
德十五年旧庙倾圯博士承美以庙基浅狭请于巡
按御史唐凤仪乞奏迁西安儒学旧址即今家庙是
也 五十九代孔彦绳公诚子字朝武孝宗弘治十
八年正月三十日守臣沈杰以衢州孔子家庙自孔
洙让爵之后衣冠祭仪混同流俗奏奉钦依查勘孔
端友嫡派子孙孔彦绳世授翰林院五经博士主奉
祠事正德元年六月十一日吏部题覆十三日奉武
宗圣旨是孔彦绳准与做翰林院世袭五经博士
正德二年命免孔氏税粮衍圣公奏改山长为学录
添设学员
按阙里志二年衍圣公闻韶奏改洙泗书院山长为
学录又设四氏教授一员学录一员学司一名
按兖州府志二年用衍圣公闻韶奏孔氏税粮尽行
蠲免
正德三年命清查先圣宗派分别当差
按阙里志三年五月初四日左丞相宣国公等官于
正宫门西耳房钦奉圣旨孔祭酒在前曾说多有同
姓的指着先圣宗派都来曲阜四散居住中间多有
不知礼义相聚日久恐致连累今后除袭封这一宗
派休教他当差其余不系圣派子孙分拣出来与百
姓一体当差钦此
正德四年定三氏学岁贡例
按明会典四年令三氏学每三年贡孔氏子孙一人
至第四次方贡颜孟子孙一人仍行提学官考选曾
经科举者不许将年老无学之人一概入选收用
世宗嘉靖六年令三氏学设廪增
按明会典嘉靖六年令三氏子孙照州学例设廪增
各三十名以廪膳名次起贡
嘉靖二十五年以孔贞干袭封衍圣公
按兖州府志二十五年以六十三世孙贞干袭封衍
圣公贞干字用济闻韶子也
嘉靖三十五年以孔尚贤袭封衍圣公
按兖州府志三十五年以六十四世孙尚贤袭封衍
圣公尚贤字象之贞干子也
嘉靖三十七年定衍圣公应给勘合例
按明会典三十七年定衍圣公赴京进表朝贺支廪
给陆起双马车辆人夫水给站船或量拨马快船多
不过三只带典籍支廪给庙丁一名家人二名俱支
口粮应付驿驴各一头水路本船带去衍圣公府差
掌书带庙丁一人兽医一人赴京进贡马匹掌书支
廪给其余支口粮陆路驿驴各一头水路站船俱往
回应付又定衍圣公拨夫二十名
嘉靖三十八年命衍圣公年少者送监学习
按明会典三十八年奏准袭封衍圣公年少未学照
公侯伯例送监读书习礼
嘉靖四十五年穆宗即位幸学优赐衍圣公并给家
长冠带
按阙里志穆宗登极之年八月初一日驾幸太学遣
礼部主事刘继文取衍圣公尚贤并三氏子孙孔謑
承读承元承宇弘立观礼钦赏赐宴俱照前例又以
分奠大臣特赐衍圣公羊一只酒十瓶钞三千贯家
长孔謑吏部给与冠带
穆宗隆庆三年敕谕衍圣公约束宗族
接阙里志隆庆三年三月初八日皇帝敕谕袭封衍
圣公孔尚贤惟我祖宗列圣稽古右文崇儒重道于
先师孔子特隆象贤之典其大宗之裔锡爵嗣封承
奉祀事而支庶之众亦加优遇又虑其族属繁衍哲
愚不一恐干国宪有玷圣门降敕令其统摄宗人督
率训励朕今嗣统尔复具奏族属愈繁善恶宜别特
允所请再降敕一道令尔回府申饬训规严明约束
凡尔族人如有为善出群无忝先德者许尔疏闻特
示旌励如有轻犯国典不守家法及恃强挟长背违
教令者轻则听尔查照家范发落重则指名参奏依
法治罪尔尤宜正己率人砥德砺行以身先之庶不
负朝廷优嘉盛典尔其钦承之故谕
隆庆四年令衍圣公照例守制
按明会典凡衍圣公殁后听其应袭子孙赴京袭爵
四年题准照例守制抚按官代为具奏令其暂管府
事服满之日起送承袭
神宗万历七年谕衍圣公入贺万寿不与朝参
按春明梦余录万历七年谕衍圣公万寿入贺朝廷
待以宾礼不在职官文武之列不必朝参此又三恪
所不及
万历 年赐衍圣公长子冠服次子袭博士
按阙里志衍圣公尚贤长子引椿万历间题准比照
勋卫钦赐冠服麟袍犀带次引桂袭五经博士
熹宗天启元年赐观礼孔氏生员送监读书并敕部
优选
按阙里志天启改元驾幸国学特赐观礼生员孔闻
范孔闻谟孔贞祚送监读书下铨部优选从衍圣公
引植之请也永依此例
天启二年诏以六十五代孙孔引植袭封衍圣公敕
谕约束宗族
按阙里志孔尚贤生二子俱早卒无嗣先于万历二
十七年取嫡次支堂侄孔引植到京承继随经题授
五经博士至二十八年继父尚贤卒遂于天启二年
五月袭封焉六月皇帝敕谕袭封衍圣公孔引植曰
惟我祖宗列圣稽古右文崇儒重道于先师孔子特
隆象贤之典其大宗之裔锡爵嗣封承奉祀事而支
庶之众亦加优遇顾族类繁衍贤愚不同干国宪而
玷圣门者往往有之今特允尔所请降敕一道令尔
回府统摄宗人督率训励申饬教规严明约束如有
轻犯国典不守家法恃强陵挟朋谋为非者轻则径
自查处发落重则据实指名参奏依律正罪尔尢宜
正己率人谨德修行以身先之庶不负朝廷优嘉盛
典尔其钦承之故谕
愍帝崇祯元年加衍圣公孔引植太子太保
按阙里志云云
崇祯三年加衍圣公孔引植太子太傅
按阙里志云云
崇祯十四年衍圣公至京特命赐宴
按阙里志崇祯十四年八月十八日上重幸太学遣
行人鲁近暹钦取衍圣公孔引植等四氏族人兴训
弘化贞恒贞来贞璘兴诲等陪祀观礼一应恩例赐
衣送监冠带俱照崇祯二年幸学事例遵行外钦取
到京朝见上谕衍圣公博士钦取到京着赐宴优待
于八月十三日设宴于礼部着侍郎王锡衮待本月
十四日传赐衍圣公等官甜食盒儿羊酒幸学事完
复赐宴于礼部着侍郎王锡衮待
按春明梦余录辛巳七月行幸学礼取衍圣公孔引
植五经博士孟闻玉等至京传令赐宴旧无赐宴礼
例亦属特典
皇清
世祖章皇帝顺治元年
大清会典凡圣贤后裔承袭顺治元年覆准衍圣公
  袭封督抚代为奏请吏部具题由长子承袭主
  子思子祀事五经博士由衍圣公次子承袭主
  圣泽书院祀事太常寺博士由衍圣公三子承
  袭颜曾孟仲五经博士由嫡派子孙承袭俱照
  衍圣公咨送题补程朱五经博士由礼部具题
  咨送嫡派子孙到部题请承袭国子监学正亦
  照衍圣公咨送题请承袭
  衍圣公银印直钮三台方三寸二分厚一寸九
  迭篆文
  是年覆准尼山书院学录由衍圣公咨送弟侄
  题补曲阜县知县四氏学录洙泗书院学录由
  孔氏生员题补四氏学教授至圣庙司乐由各
  省生员题补管勾典籍掌书书写知印奏差由
  保举堪用人员题补俱照衍圣公咨送具题
  凡遇
皇上幸学之年先期行取衍圣公及五经博士并孔
  氏族人生员五人孔颜曾孟仲族人生员各二
  人到京陪祀俱本监掌行先期传集满洲蒙古
  汉军汉人监生演习礼仪至期各监生服蓝镶
  青袍迎送
圣驾
  凡圣裔监生恭遇
圣驾临雍及
躬诣阙里于陪祀五氏生员内选择十五名送监读
  书
  阙里志吏部
 启为崇圣学以培人材事验封清吏司案呈奉本
  部送顺治元年九月初七日吏科抄出巡抚山
  东等处地方督理营田提督军务都察院右佥
  都御史方大猷启前事内称臣奉
令旨随抚将出
 都时曾具一疏为恭陈平定山东十二要策事内
  第七款为崇圣学请先圣孔子为万世道统之
  宗
本朝开国之初一代纲常培植于此礼应
敕官崇祀复衍圣公并四氏学博等之封可卜
 国脉灵长人文蔚起迄今未见举行兖州曲阜一
  带久已归顺况
朝廷尊师乐道与接待臣子不同古来启运之主尽
  有崇祀之文礼宜先施碑志可考谨详列历朝
  恩例以备
皇上采仿而行此天下所仰以为盛典后世传之以
  为美治万不可再迟也伏候
圣裁缘系崇圣学以培人材事理未敢擅便为此具
  本专差官孙英赍捧谨启请
旨计开一公爵孔子嫡孙则承大爵自秦始皇始封
  孔鲋为文通君历代封爵不一有加无已悉载
  史册可考至宋仁宗始封为衍圣公历金元至
  明洪武二年仍封为衍圣公赐正一品服色麟
  袍玉带三台银印一颗列文武班首历传至今
  自天启二年又晋阶太子太傅袭封衍圣公一
  衍圣公长子年至十五岁即准袭授随加冠服
  准用二品服色至崇祯年间各公侯伯长子俱
  加玉带事例相同一博士衍圣公长子则承大
  爵次子至十五岁则授以世袭翰林院五经博
  士以主子思子祀事三子则袭太常寺博士主
  汶上县圣泽书院祀事每随一代公爵递为更
  授一知县天下州县皆用流官独曲阜用孔氏
  世职以宰此邑者盖以大圣之子孙不使他人
  统摄之也其官先由本爵保举贤能孔氏任事
  后改考选廪膳生员德行兼优者以授此职五
  年任满照例考选升转一学录天下学官皆用
  教谕独四氏学用学录者盖以比隆国学亦以
  圣贤之子孙不与他学同也其官亦自孔姓生
  员中德行兼懋者由本爵咨部以授此职一尼
  山乃孔子发祥之地亦设学录一员以主其祀
  其官系本爵弟侄中选德行兼异者咨部授职
  一洙泗书院乃孔子阐教之地亦设学录一员
  以主其祀其官于孔氏中遴举德行秀异者由
  本爵咨部以授此职一本爵属官员役明洪武
  元年十二月十九日钦设管勾一员司五屯钱
  粮司乐官一员司乐舞生典籍一员司礼生书
  籍掌书一名司文移书写一名司缮写知印一
  名司印务奏差一名司差遣以上俱由本府保
  举堪用人数咨部铨用一屯田孔庙祀田历代
  各有钦赐至明洪武二年钦赐祭田二千大顷
  坐落兖属二十七处其界段数目载在阙里志
  可考近以寇盗扰乱土地荒芜佃丁逃亡钱粮
  无备每至祭期卖产毁器心血几枯幸际
圣朝惟冀
新恩一佃户凡孔庙郓城巨野平阳东阿独山五屯
  佃户系洪武二年钦拨民间身家无过俊秀五
  百户凑人二千丁见丁百亩佃种五屯祭田办
  纳籽粒以供本庙祭祀等项支用其民间一应
  杂派差役俱行蠲免至今年荒兵乱死亡逃移
  十存二三丁逃地芜祭祀匮乏甚为可虑伏乞
裁酌一庙户孔庙户丁历代钦拨不一自明洪武二
  年钦拨民间俊秀子弟一百一十五户以供本
  庙洒扫至今或死于荒或死于盗十存一二至
  于洒扫寥寥无人此又不可不加意者也一乐
  舞生孔庙每年四时祭祀乐用八佾额设乐舞
  生二百四十名于兖属二十七州县遴选民间
  俊秀子弟以授斯役以供本庙奔走其本生一
  应差徭与廪膳生员事例一体优免仍免本户
  人二丁以供本生往返盘费目今世乱多致逃
  亡故其乐亦废伏乞
新旨招采一礼生孔庙礼生每月朔望及四时祭祀
  在本庙引赞礼仪额设礼生六十名于曲阜县
  选用民间俊秀子弟以授斯役其优免例与乐
  舞生同近因兵乱死亡逃移以致礼节多废亦
  乞
新旨招采因顺治元年九月初四日奉
旨先圣为万世道统之宗礼当崇祀昭朝廷尊师重
  道之意这本内所开各款俱应相沿期于优渥
  以成盛典着该部查照一体饬行敬此敬遵抄
  部送司案查天启二年五月内该本部覆题孔
  子六十五代孙翰林院世袭五经博士孔引植
  奏称伊继父尚贤于嘉靖三十五年九月内袭
  爵病故植系嫡次亲枝侄已袭五经博士乞要
  承袭祖爵等因奉明朝旨意孔引植准袭封衍
  圣公在案除银印祭田佃户户丁乐舞生礼生
  应听户礼二部议覆外通察案呈到部看得衍
  圣公封爵原阶并伊男应加冠服四氏学博及
  保举知县等官一节既经该抚具启
 请复奉有这本内所开各款俱应相沿期于优渥
  以成盛典着该部察照一体饬行之
旨相应议覆合无将孔引植仍封衍圣公照原阶太
  子太傅伊长男孔兴燮应加二品冠服四氏世
  袭五经博士孔引钰颜绍绪曾闻达孟闻玺俱
  应仍照旧原袭五经博士世职曲阜知县孔贞
  堪系衍圣公保举堪任咨部考授今见任仍应
  照旧准用四氏学录孔闻然尼山书院学录孔
  兴荣洙泗书院学录孔尚澄俱见在仍应照旧
  准用典籍桂存正书写田世旺知印张应登奏
  差齐有成俱见在仍应照旧留用世袭太常寺
  博士主汶上县圣泽书院应该衍圣公第三子
  承袭今缺管勾司乐掌书俱缺应听衍圣公咨
  部补授谨遵
旨覆奏合候
命下行令臣部遵奉施行但
恩典出自
朝廷臣等未敢擅便伏候
圣裁谨题请

  顺治元年九月二十九日启十月初二日奉
圣旨是
  又是年十二月十五日衍圣公保举廪膳生员
  孔引淳咨部题授曲阜知县于顺治五年加升
  东昌府通判仍管理曲阜县事
  又是年十二月十五日衍圣公孔引植赴
 阙朝
 贺本月二十二日
赐衍圣公宴设席于礼部备办上桌品物
命礼部左侍郎孙之獬待宴复
钦赐天字号下程一分羊一只鹅二只麦四十斤
  酒二十瓶油盐酱醋各二斤白蜡烛三十枝
  顺治二年
  阙里志顺治二年正月十五日
钦颁衍圣公三台银印一颗
  是年二月初六日衍圣公孔引植具奏
 陛辞回里奉祀奉
圣旨览卿奏陛辞回里准照旧例行礼部知道兵部
  给勘合一道驰驿旋里
  是年五月十二日
钦颁衍圣公专敕一道钤束族属员役
  顺治三年
  阙里志顺治三年正月内衍圣公孔引植赴京
 庆贺
万寿圣节二月内
赐衍圣公宴设席于礼部备办上桌品物
命礼部侍郎孙之獬待宴复
钦赐天字号下程一分羊一只鹅二只麦四十斤
  酒二十瓶油盐酱醋各二斤白蜡烛三十枝
  顺治四年
  阙里志孔引植明天启二年五月袭封衍圣公
  于崇祯元年加太子太保于崇祯三年加太子
  太傅恭遇
皇清定鼎盛京首先趋
 朝又际巡抚山东方大题
 请封爵加衔一体照旧因而给印赐荼赐宴恩笃
  一时之盛于顺治四年十二月十五日以疾终
  于家年五十六讣音奏闻蒙遣山东左布政致
  祭工部造坟葬于祖墓之北子兴燮袭封衍圣
  公于顺治七年晋阶太子少保又于顺治八年
  晋阶少保兼太子太保
  顺治七年
  阙里志顺治七年六月内衍圣公孔兴燮服阕
  赴
 阙谢
恩本月内
赐衍圣公宴设席于礼部备办上桌品物
命礼部尚书李若琳待宴复
钦赐天字号下程一分羊一只鹅二只麦四十斤
  酒二十瓶油盐酱醋各二斤白蜡烛三十枝
  顺治八年
大清会典凡衍圣公来朝顺治八年定给羊一只鹅
  二只酒六瓶二十斤茶酱醋各二斤黄蜡十
  枝康熙元年议准停给羊酒余如旧
  阙里志顺治八年正月内衍圣公孔兴燮庆
 贺
万寿圣节二月内
赐衍圣公宴设席于礼部备办上桌品物
命礼部尚书李若琳待宴复
钦赐天字号下程一分羊一只鹅二只麦四十斤
  酒二十瓶油盐酱醋各二斤白蜡三十枝
  是年八月内
皇上遣行人王天眷
钦取衍圣公孔颜曾孟仲五博士及老成族人孔尚
  燃等十五人陪祀
圣驾幸学九月内进京十月内
赐衍圣公五经博士及族人满洲宴设席于礼部
命礼部尚书陈之麟待宴准暂回里俟择有吉期行
  取到京陪祀
圣驾幸学本月十五日复
赐衍圣公天字号下程一分羊一只鹅二只麦四
  十斤酒二十瓶油盐酱醋各二斤白蜡烛三十
  枝
  顺治九年
大清会典顺治九年
上幸太学行释奠礼先期礼部具题行取衍圣公五
  经博士陪祀并令取五氏子孙赴京观礼
  是年
上幸国学礼成王贝勒贝子公等
 内院礼部大臣衍圣公四氏子孙在礼部筵宴一
  次
圣驾临雍行释奠礼后三日
赐衍圣公蟒朝衣一领貂冠一顶五经博士孔氏
  生员颜曾孟仲氏生员素袍各一件
  阙里志顺治九年正月内衍圣公孔兴燮赴京
  庆
 贺
万寿圣节二月内
赐衍圣公宴设席于礼部备办上桌品物
命礼部尚书陈之麟待宴复
赐衍圣公天字号下程一分羊一只鹅二只麦四
  十斤酒二十瓶油盐酱醋各二斤白蜡烛三十
  枝
  顺治十年
大清会典凡陪祀恩贡顺治十年覆准免其拨历孔
  氏以知县通判考用颜曾孟仲四氏以州同州
  判考用
  康熙八年
大清会典康熙八年
上幸太学行释奠礼一应礼仪俱照顺治九年例行
  重颁
敕谕一道其五氏观礼生员准十五名送监读书本
  监乡试广额八名
  阙里志康熙八年
皇上临雍
赐衍圣公蟒朝衣一领貂冠一顶五经博士孔氏
  生员颜曾孟仲氏生员素袍各一件
  康熙九年
  西安县志六十五代孔衍桢尚朝子字泗柯父
  早世衍桢方幼时当鼎革内部以年久案牒无
  征衢之袭爵几废衍桢乃援旧制沥陈于守道
  李际期李际期力请于总制陈锦具题复核再
  四于顺治九年奉部文承袭时年十七岁自衍
  桢先世舆导仍明时制用皂盖至是始易为黄
  又具呈请得循三年入觐之例庆
 贺
万寿圣节衢袭爵之有觐典自此始
  康熙二十三年
大清会典康熙二十三年
上幸阙里特授孔氏后二人俱为国子博士其圣贤
  后裔陪祀者从优议叙现任及候选官遇应升
  应选之缺先行录用举人以知县缺先用贡生
  俟考定职衔后以应选之缺先用陪祀听讲执
  事各官俱加一级其异姓执事官员不在此例
  又议准以周公后裔为世袭五经博士
  是年
皇上东巡临幸阙里致祭
 先师奉
上谕祀礼成日举行讲书大典应讲四书经由翰林
  院拟定题请衍圣公于五氏子孙内选择二人
  进讲应宣
敕谕令翰林院缮写进呈
御览宣读
敕谕官预请
钦点一应行礼仪注由礼部拟定前期一日恭捧
敕谕陈设于大成门东诗礼堂内东旁案上设讲案
  于堂前檐下西旁陈所讲书于案上
上致祭
 先师礼毕鸿胪寺堂官导
上御更衣所少憩扈从文职大学士以下京堂科道
  等官以上地方官巡抚以下道员以上各于讲
  堂门外左翼排列衍圣公以下五氏职官及讲
  书人员俱于讲堂门外右翼排列毕礼部堂官
  奏请
皇上诣讲书堂导引官导
驾至讲堂门外排列各官跪迎候过俱随
上入于大门内照前分翼排立
上升座毕鸿胪寺鸣赞官赞衍圣公五氏职官及讲
  书人员俱于台下行三跪九叩头礼毕退立原
  班鸣赞官赞讲书西班内讲四书人员诣讲案
  前一跪三叩头起立进讲毕退立原班次讲经
  人员照前进讲毕鸿胪寺堂官于东边向西跪
  奏请宣
敕谕鸣赞官赞跪衍圣公五氏职官及讲书人员俱
  跪大学士就东案上捧举
敕谕向西宣读
谕曰至圣之道与日月并行与天地同运万世帝王
  咸所师法下逮公卿士庶罔不率由尔等远承
  圣泽世守家传务期型仁讲义履中蹈和存忠
  恕以立心敦孝弟以修行斯须弗去以奉先训
  以称朕怀尔等其祗遵母替特谕衍圣公等跪
  听谢
恩行礼礼部堂官奏礼毕
上还行宫衍圣公等及地方文武各官俱于门外跪
  候
驾过各退

 圣裔部列传二
  秦
  孔鲋
按史记孔子世家子慎生鲋年五十七为陈王涉博
士死于陈下
按孔丛子独治篇子鱼生于战国之世长于兵戎之
间然独乐先王之道讲习不倦季则谓子鱼曰丈夫
不生则已生则有云为于世者也今先生淡泊世务
修无用之业当身不蒙其荣百姓不获其利窃为先
生不取也子鱼曰不如子之言也武者可以进取文
者可以守成今天下将扰扰焉终必有所定子修武
以助之取吾修文以助之守不亦可乎且吾不才无
军旅之任徒能保其祖业优游以卒岁者也 秦始
皇东并子鱼谓其徒叔孙通曰子之学可矣盍仕乎
对曰臣所学于先生者不用于今不可仕也子鱼曰
子之材能见时变今为不用之学殆非子情也叔孙
通遂辞去以法仕秦 尹曾谓子鱼曰子之读先王
之书将奚以为答曰为治也世治则助之行道世乱
则独治其身治之至也 陈余谓子鱼曰秦将灭先
王之籍而子为书籍之主其危矣子鱼曰顾有可惧
者或必求天下之书焚之书不出则有祸吾将先藏
之以待其求求至无患矣 子鱼居卫与张耳陈余
相善耳余魏之名士也秦灭魏求耳鱼惧走会陈胜
吴广起兵于陈欲以诛秦余谓陈王曰今必欲定天
下取王侯者其道莫若师贤而友智孔子之孙今在
魏居乱世能正其行修其祖业不为时变其父相魏
以圣道辅战国见利不易操名诸侯世有家法其人
通材足以干天下博知足以虑未形必宗此人天下
无敌矣陈王大悦遣使者赍千金加束帛以车三乘
聘焉耳又谓子鱼曰天下之事已可见矣今陈王兴
义兵讨不义子宜速来以集其事王又闻子贤欲谘
良谋虚意相望也子鱼遂往陈王郊迎而执其手议
世务子鱼以霸王之业劝之王悦其言遂尊以博士
为太师谘度焉 子鱼名鲋甲陈人或谓之子鲋或
称孔甲陈胜既立为王其妻之父兄往焉胜以众兵
待之长揖不拜无加其礼其妻之父怒曰怙乱僭号
而傲长者不能久矣不辞而去陈王跪谢遂不为顾
王心惭焉遂适博士太师之馆而言曰予虽丈夫哉
然塞于礼义以启于姻娅唯先生幸训诲之使免于
戾可乎子鱼曰王所问者善也敢固无辞以对乎今
以礼言耶则礼无不拜且宗族婚媾又与众宾异敬
者也敬而加亲自古以然也王曰虽已失之于前庶
欲收之于后也愿先生修明其事必遵奉焉对曰昔
唐尧内亲九族外协万邦礼以婚为昆弟妻之父母
为外舅姑由是明之则拜之可知夫婚亲之义非宗
贤之类也虽自己臣莫敢不敬昔魏信陵君尝以此
质臣之父臣之父曰于诸母之昆弟妻之诸父则以
亲配德年以上虽拜之可也幼于己者揖之可也此
出于人情而可常者也王曰善哉请问同姓而服不
及者其制何耶对曰先王制礼虽国君有合族之道
宗人掌其列继之以姓而无别醊之以食而无殊各
随本属之隆杀属近则死为之免属远则吊之而已
礼之正也是故臣之家哭孔氏之别姓于弗父之庙
哭孔氏则于夫子之庙此有据而然也周之道虽百
世婚姻不通重先君之同体也王跪曰先生之言厥
义博哉寡人虽固敢不尽心 问军礼篇陈王问太
师曰行军之礼可得备闻乎答曰天子有道礼乐征
伐自天子出自天子出必以岁之孟秋赏军师武人
于朝简练杰俊任用有功命将选士以诛不义于是
孟冬以级授军司徒执扑北面而誓之誓于社以习
其事先期五日太史筮于祖庙择吉日斋戒告于郊
社稷宗庙既筮则献兆于天子天子使有司以牲特
告社告以所征之事而受命焉舍奠于帝学以受成
然后乃类于上帝柴于郊以出以斋车迁庙之主及
社主行大司马职奉之无迁庙主则以币帛皮圭告
于祖祢谓之主命亦载斋车凡行主皮圭币帛皆每
舍奠焉而后就馆主车止于中门之外外门之内庙
主居于道左社主居于道右其所经名山大川皆祭
告焉及至敌所将战太史卜战日卜右御先期三日
有司明以敌人罪状告之史史定誓命战日将帅陈
列车甲卒伍于军门之前有司读诰誓使周定三令
五申既毕遂祷战祈克于上帝然后即敌将士战全
己克敌史择吉日复禡于所征之地柴于上帝祭社
奠祖以告克者不顿兵伤士也战不克则不告也凡
类禡皆用甲丙戊庚壬之刚日有司简功行赏不稽
于时其用命者则加爵受赐于祖奠之前其奔北犯
令者则加刑罚戮于社主之前然后鸣金振旅有司
遍告捷于时所有事之山川既至舍于国外三日斋
以特牛亲格于祖祢然后入设奠以反主若主命则
卒奠敛主埋之于庙两阶间反社主如初迎之礼舍
奠于帝学以讯馘告大享于群吏用备乐飨有功于
祖庙舍爵策勋焉谓之饮至天子亲征之礼也陈王
曰其命将出征则如之何太师曰古者大将受命而
出则忘其国即戎师阵则忘其家故天子命将出征
亲洁斋盛服设奠于祖以诏之大将先入军吏毕从
皆北面再拜稽首而受天子当阶南面命授之节钺
大将受天子乃东向西面而揖之亦弗御也然后告
太社冢宰执蜃宜于社之右南面授大将大将北面
稽首再拜而受之承所颁赐于军吏其出不类其克
不禡战之所在有大山川则祈焉祷克于五帝捷则
报之振旅复命简异功勤亲告庙告社而后适朝礼
也王曰将居军中之礼胜败之变则如之何太师曰
将帅尚左士卒尚右出国先锋入国后刃介胄在身
执锐在列虽君父不拜若不幸军败则驿骑赴告于
载櫜韔天子素服哭于库门之外三日大夫素服哭
于社亦如之亡将失城则皆哭七日天子使使迎于
军命将帅无请罪然后将帅结草自缚袒右肩而入
盖丧礼也王曰行古礼如何太师曰古之礼固为于
今也有其人行其礼则可无其人行其礼则民弗与
也 答问篇陈人有武臣谓子鲋曰夫圣人者诚高
材美称也吾谓圣人之知必见未形之前功垂于身
后立教而戾夫弗犯吐言而辩士不破也子之先君
可谓当之矣然韩子立法其所以异夫子之谓者纷
如也予每探其意而校其事持久历远遏奸劝善韩
氏未必非孔子未必得也吾今而后乃知圣人无世
不有前圣后圣法制固不一也若韩非者亦当世之
圣人也子鲋曰子信之为然是固未免凡俗也今世
人有言高者必以极天为称言下者必以深渊为名
是资势之谈而无其实者也好事而未凿也必言经
以自辅援圣以自贤欲以取信于群愚而度其说也
若诸子之书其义皆然吾先君之所自志也请略说
一隅而君子审其信否焉武臣曰诺子鲋曰乃者赵
韩共并知氏赵襄子之行赏先加具臣而后有功韩
非书云夫子善之引以张本然后难之岂有不似哉
然实诈也何以明其然昔我先君以春秋哀公十六
年四月己丑卒至二十七年荀瑶与韩赵魏伐郑遇
东垣而还是时夫子卒已十一年矣而晋四卿皆在
也后悼公十四年知氏乃亡此先后甚远而韩非公
称之曾无怍意是则世多好事之徒皆非之罪也故
吾以是默口于小道塞耳于诸子久矣而子立尺表
以度天植寸指以测渊曚大道而不悟信诬说以疑
圣殆非所望也武臣叉手跪谢施施而退遂告人曰
吾自以为学之博矣而可否于孔氏方知学不在多
要在精之也 陈王问太师曰寡人不得为贤所推
而得南面称孤其幸多矣今既赖二三君子且又欲
规久长之图何施而可答曰信王之言万世之福也
敢称古以对昔周代殷乃兴灭继绝以为政首今诚
法之则六国定不携抑久长之本王曰周存二代别
有三恪其事云何答曰封夏殷之后以为二代绍虞
帝裔备为三恪恪敬也礼之如宾客也非谓特有二
代别有三恪也凡所以立二代者备王道通三统也
王曰三统者何答曰各自用其正朔二代与周是谓
三统王曰六国之后君吾不能封也远世之王于我
何有吾自举不及于周又安能纯法之乎 陈王涉
读国语言申生事顾博士曰始予信圣贤之道乃今
知其不诚也先生以为何如答曰王何谓哉王曰晋
献惑听谗而书又载骊姬夜泣公而以信入其言人
之夫妇夜处幽室之中莫能知其私焉虽黔首犹然
况国君乎予以是知其不信乃好事者为之辞将欲
成其说以诬愚俗也故使予并疑于圣人也博士曰
不然也古者人君外朝则有国史内朝则有女史举
则左史书之言则右史书之以无讳示后世善以为
式恶以为戒废而不记史失其官故凡若晋侯骊姬
□笫之私房中之事不得舍焉若夫设教之言驱群
俗使人入道而不知其所以者也今此皆书实事累
累若贯珠可无疑矣王曰先生真圣人之后风也今
幸得闻命寡人无过焉 陈王涉使周章为将西入
关以诛秦秦使将章邯拒之陈王以秦国之乱也有
轻之之意势若有余而不设敌备博士太师谏曰章
邯秦之名将周章非其敌也今王使章霈然自得而
不设备臣窃惑焉夫虽天之所舍其祸福吉凶大者
在天小者由人今王不修人利以应天祥若跌而不
振悔之无及也王曰寡人之军先生无累也请先生
息虑也又谏曰臣闻兵法无恃敌之不我攻恃吾之
不可攻也今恃敌而不自恃非良计也王曰先生所
言计策深妙予不识也先生休矣已而告人曰儒者
可与守成难与进取信哉博士他日复谏曰臣闻国
大兵众无备难恃一人善射百夫决拾章邯枭将卒
皆死士也周章若懦使彼席卷来前莫有当其锋者
王曰先生所称寡人昧昧焉愿以人间近事喻之答
曰流俗之事臣所不忍也今王命之敢不尽情愿王
察之也臣昔在梁梁人有阳由者其力扛鼎伎巧过
人骨腾肉飞手搏兽国人惧之然无治室之训礼
教不立妻不畏惮浸相泄渎方乃积怒妻坐于□答
焉左手建杖右手制其头妻亦奋恚因授以背使杖
击之而自撮其阴由乃仆地气绝而不能兴邻人闻
其凶凶也窥而见之趋而救之妻愈□忿莫肯舍旃
或发其裳然后乃放夫以无敌之伎力而劣于女子
之手者何也轻之无备故也今王与秦角强弱非若
由之夫妇也而轻秦过甚臣是以惧故区区之心欲
王备患之也王曰譬类诚佳然实不同也弗听周章
果败而无后救邯遂进兵击陈王师大败 博士凡
仕六旬老于陈将没戒其弟子曰鲁天下有仁义之
国也战国之世讲颂不衰且先君之庙在焉吾谓叔
孙通处浊世而清其身学儒术而知权变是今师也
宗于有道必有令图归必事焉 按诘墨墨子称景
公问晏子以孔子而不对又问三皆不对公曰以孔
子语寡人者众矣俱以为贤人今问子而不对何也
晏子曰婴闻孔子之荆知白公谋而奉之以石乞劝
下乱上教臣弒君非圣贤之行也诘之曰楚昭王之
世夫子应聘如荆不用而反周旋乎陈宋齐卫楚昭
王卒惠王立十年令尹子西乃召王孙胜以为白公
史云
二年
是时鲁哀公十五年也夫子自卫反鲁居五年
矣白公立一年然后乃谋作乱乱作在哀公十六年
秋也夫子已卒十旬矣墨子虽欲谤毁圣人虚造妄
言奈此年世不相值何 墨子曰孔子之齐见景公
公悦之封之于尼溪晏子曰不可夫儒浩居而自顺
立命而怠事崇丧遂哀盛用繁礼其道不可以治国
其学不可以导家公曰善诘之曰即如此言晏子为
非儒恶礼不欲崇丧遂哀也察传记晏子之所行未
有以异于儒焉又景公问所以为政晏子答以礼云
景公曰礼其可以治乎晏子曰礼于政与天地并此
则未有以恶于礼也晏桓子卒晏婴斩衰枕草苴绖
带杖菅菲食粥居于倚庐遂哀三年此又未有以异
于儒也若能以口非之而躬行之晏子所弗为 墨
子曰孔子怒景公之不封己乃树鸱夷子皮于田常
之门诘之曰夫树人为信己也记曰孔子适齐恶陈
常而终不见

田常
常病之亦恶孔子交相恶而又任
事其然矣记又曰陈常弒其君孔子斋戒沐浴而朝
请讨之观其终不树子皮审矣 墨子曰孔子为鲁
司寇舍公家而奉季孙诘之曰若以季孙为相司寇
统焉奉之自法也若附意季孙季孙既受女乐则孔
子去之季孙欲杀囚则孔子赦之非苟顺之谓也
墨子曰孔子厄于陈蔡之间子路烹豚孔子不问肉
之所由来而食之剥人之衣以沽酒孔子不问酒之
所由来而饮之诘之曰所谓厄者沽酒无处藜羹不
粒乏食七日若烹豚饮酒则何言乎厄斯不然矣且
子路为人勇于见义纵有豚酒不以义不取之可知
也又何问焉 墨子曰孔子诸弟子子贡季路辅孔
悝以乱卫阳虎乱鲁佛肸以中牟叛漆雕开形残诘
之曰如此言卫之乱子贡季路为之耶斯不待言而
了矣阳虎欲见孔子孔子不见何弟子之有佛肸以
中牟叛召孔子则有之矣为孔子弟子未之闻也且
漆雕开形残非行己之致何伤于德哉 墨子曰孔
子相鲁齐景公患之谓晏子曰邻有圣人国之忧也
今孔子相鲁为之若何晏子对曰君其勿忧彼鲁君
弱主也孔子圣相也不如阴重孔子欲以相齐则必
强谏鲁君鲁君不听将适齐君勿受则孔子困矣诘
之曰按如此辞则景公晏子畏孔子之圣也上乃云
非圣贤之行上下相反若晏子悖可也否则不然矣
 墨子曰孔子见景公公曰先生素不见晏子乎对
曰晏子事三君而得顺焉是有三心所以不见也公
告晏子晏子曰三君皆欲其国安是以婴得顺也闻
君子独立不惭于影今孔子伐树削迹不自以为辱
身穷陈蔡不自以为约始吾望儒贵之今则疑之诘
之曰若是乎孔子晏子交相毁也小人有之君子则
否孔子曰灵公污而晏子事之以洁庄公怯而晏子
事之以勇景公侈而晏子事之以俭晏子君子也梁
丘据问晏子曰事三君而不同心而俱顺焉仁人固
多心乎晏子曰一心可以事百君百心不可以事一
君故三君之心非一也而婴之心非三也孔子闻之
曰小子记之晏子以一心事三君君子也如此则孔
子誉晏子非所谓毁而不见也景公问晏子曰若人
之众则有孔子乎对曰孔子者君子行有节者也晏
子又曰盈成匡父之孝子兄之弟弟也其父尚为孔
子门人门人且以为贵则其师亦不贱矣是则晏子
亦誉孔子可知也夫德之不修己之罪也不幸而屈
于人己之命也伐树削迹绝粮七日何约乎哉若晏
子以此而疑儒则晏子亦不足贤矣 墨子曰景公
祭路寝闻哭声问梁丘据对曰鲁孔子之徒也其母
死丧三年哭泣甚哀公曰岂不可哉晏子曰古者
圣人非不能也而不为者知其无补于死者而深害
生事故也诘之曰墨子欲以亲死不服三日哭而已
于意安者卒自行之空用晏子引而同乎己适证其
非耳且晏子服父礼则无缘非行礼者也曹明问子
鱼曰
子鱼
孔鲋
观子诘墨者之辞事义相反墨者妄矣假
使墨者复起对之乎答曰苟得其理虽百墨吾益明
白焉失其正虽一人犹不能当前也墨子之所引者
矫晏子晏子之善吾先君先君之善晏子其事庸尽
乎曹明曰可得闻诸子鱼曰昔齐景公问晏子曰吾
欲善治可以霸诸□乎对曰官未具也臣亟以闻而
君未肯然也臣闻孔子圣人然犹居处□惰廉隅不
修则原宪季羔侍气□而疾志意不通则仲由卜商
侍德不盛行不勤则颜闵冉雍侍今君之朝臣万人
立车千乘不善之政加于下民者众矣未能以闻者
臣故曰官未备也此又晏子之善孔子者也子曰晏
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此又孔子之贵晏子者也
曹明曰吾始谓墨子可疑今则决妄不疑矣
按阙里志鲋字子鱼一字甲该通六艺秦始皇并天
下召为鲁国文通君拜少傅三十四年丞相李斯始
议焚书鲋与其弟腾子襄藏其家语论语尚书孝经
等于祖堂旧壁中自隐于嵩山教弟子百余人后陈
涉为楚王聘为太傅凡仕六月托疾而退卒于陈下
年五十七书二十余篇记先圣及子思子上子高子
顺与己行事名曰孔丛子子随字元路四传至吉吉
生何齐皆承殷后为宋公嗣绝
  汉
  孔腾
按史记孔子世家鲋弟子襄年五十七尝为孝惠皇
帝博士迁为长沙太守长九尺六寸子襄生忠
按兖州府志宗子世表腾字子襄鲋之弟长九尺六
寸类孔子高帝过鲁封为奉祀君
  孔树
按阙里志九代树字子文鲋幼弟兄弟自师友
  孔忠
按史记孔子世家子襄生忠年五十七忠生武
按阙里志十代忠字子贞有高尚之志征为博士褒
成侯年五十七卒
  孔随
按阙里志十代随字元路鲋子承殷后为宋公
  孔聚
按阙里志十代聚一名彦字子产树子汉为王将军
破项羽垓下汉王即帝位以功封蓼侯史所谓孔将
军居左是也年五十三谥曰夷
  孔武
按史记孔子世家忠生武武生延年及安国
按兖州府志宗子世表十一代武字子威忠子文帝
博士迁临淮太守(
按汉书孔光传及阙里志俱云忠生武及安国史记云武生安国存
  疑)

  孔臧
按兖州府志孔臧孔子十一世孙也父聚为汉都尉
以破项羽功封蓼侯臧嗣爵历位九卿武帝时迁御
史大夫辞曰臣世以经学为家相承以作训法今俗
儒繁说远本杂以妖妄难可以训侍中安国受诏缀
集古义臣乞为太常典臣家业与安国纪纲古训使
永垂后嗣帝从之礼赐如三公着书十篇赋二十篇
  孔延年
按史记孔子世家武生延年及安国
按汉书孔光传延年以治尚书为武帝博士
按阙里志十二代延年博览群书武帝时为博士转
少傅迁大将军年七十一卒葬祖墓北生子霸
  孔安国
按史记孔子世家安国为武帝博士至临淮太守蚤
卒生子卬卬生驩
按汉书本传孔氏有古文尚书孔安国以今文字读
之因以起其家逸书得十余篇盖尚书兹多于是矣
遭巫蛊未立于学官安国为谏大夫授都尉朝而司
马迁亦从安国问故迁书载尧典禹贡洪范微子金
縢诸篇多古文说都尉朝授胶东庸生庸生授清河
胡常少子以明谷梁春秋为博士部刺史又传左氏
常授虢徐敖敖为右扶风掾又传毛诗授王璜平陵
涂恽子真子真授河南桑钦君长王莽时诸学皆立
刘歆为国师璜恽等皆贵显世所传百两篇者出东
莱张霸分析合二十九篇以为数十又采左氏传书
叙为作首尾凡百二篇篇或数简文意浅陋成帝时
求其古文者霸以能为百两征以中书校之非是霸
辞受父父有弟子尉氏樊并时大中大夫平当侍御
史周敞劝上存之后樊并谋反乃黜其书 按申公
传孔安国至临淮太守
按兖州府志孔安国字子国孔子十二世孙也父忠
文帝时为博士封褒成侯生子武及安国武为临淮
太守安国师事申公尝为武帝博士鲁共王欲坏孔
子旧宅于壁中得古文尚书及传论语孝经乃不坏
宅悉以书还孔氏安国承诏作书传又作古文孝经
传论语训解会巫蛊事作不果上仕至某郡太守子
卬传家学尤善诗礼
  孔霸
按汉书孔光传延年生霸字次孺霸治尚书事太傅
夏侯胜昭帝末年为博士宣帝时为大中大夫以选
授皇太子经迁詹事高密相是时诸侯王相在郡守
上元帝即位征霸以师赐爵关内侯食邑八百户号
褒成君给事中加赐黄金二百斤第一区徙名数于
长安霸为人谦退不好权埶常称爵位太过何德以
堪之上欲致霸相位自御史大夫贡禹卒及薛广德
免辄欲拜霸霸让位自陈至三上深知其至诚乃弗
用以是敬之赏赐甚厚及霸薨上素服临吊者再至
赐东园秘器钱帛策赠以列侯礼谥曰烈君霸四子
长子福嗣关内侯次子捷捷弟喜皆列校尉诸曹光
最少子也
按阙里志十三代霸上书求奉先圣祭诏令以所食
邑祀孔子还子福名数于鲁年七十二卒于第
  孔茂
按孔丛子叙世臧子琳位至诸吏亦博学琳子黄厥
德不修失侯爵大司徒光以其祖有功德而邑土废
绝分所食邑三百户封黄弟茂为关内侯
按阙里志十三代茂(
按此则臧为十一代孔丛子载臧与侍中从弟安国书是安国
 亦十一代也)

  孔驩
按阙里志十三代欢卬子善春秋三传为博士弘农
太守
  孔福
按汉书孔光传霸长子福嗣关内侯
按阙里志十四代福袭封关内侯年六十二卒葬祖
墓北生子房
  孔光
按汉书本传光字子夏孔子十四世之孙也霸四子
长子福次子捷捷弟喜光最少子也经学尤明年未
二十举为议郎光禄勋匡衡举光方正为谏大夫坐
议有不合左迁虹长自免归教授成帝初即位举为
博士数使录□狱行风俗振赡流民奉使称旨由是
知名是时博士选三科高第为尚书次为刺史其不
通政事以久次补诸侯太傅光以高第为尚书观故
事品式数岁明习汉制及法令上甚信任之转为仆
射尚书令有诏光周密谨慎未尝有过加诸吏官以
子男放为侍郎给事黄门数年迁诸吏光禄大夫秩
中二千石给事中赐黄金百斤领尚书事后为光禄
勋复领尚书诸吏给事中如故凡典枢机十余年守
法度修故事上有所问据经法以心所安而对不希
指苟合如或不从不敢强谏争以是久而安时有所
言辄削草□以为章主之过以奸忠直人臣大罪也
有所荐举唯恐其人之闻知沐日归休兄弟妻子燕
语终不及朝省政事或问光温室省中树皆何木也
光嘿不应更答以它语其不泄如是光帝师傅子少
以经行自着进官蚤成不结党友养游说有求于人
既性自守亦其势然也徙光禄勋为御史大夫绥和
中上即位二十五年无继嗣至亲有同产弟中山孝
王及同产弟子定陶王在定陶王好学多材于帝子
行而王祖母傅太后阴为王求汉嗣私事赵皇后昭
仪及帝舅大司马骠骑将军王根故皆劝上上于是
召丞相翟方进御史大夫光右将军廉褒后将军朱
博皆引入禁中议中山定陶王谁宜为嗣者方进根
以为定陶王帝弟之子礼曰昆弟之子犹子也为其
后者为之子也定陶王宜为嗣褒博皆如方进根议
光独以为礼立嗣以亲中山王先帝之子帝亲弟也
以尚书盘庚殷之及王为比中山王宜为嗣上以礼
兄弟不相入庙又皇后昭仪欲立定陶王故遂立为
太子光以议不中意左迁廷尉光久典尚书练法令
号称详平时定陵侯淳于长坐大逆诛长小妻乃始
等六人皆以长事未发觉时弃去或更嫁及长事发
丞相方进大司空武议以为令犯法者各以法时律
令论之明有所讫也长犯大逆时乃始等见为长妻
已有当坐之罪与身犯法无异后乃去于法无以
解请论光议以为大逆无道父母妻子同产无少长
皆市欲惩后犯法者也夫妇之道有义则合无义
则离长未自知当坐大逆之法而去乃始等或更
嫁义已绝而欲以为长妻论杀之名不正不当坐有
诏光议是是岁右将军褒后将军博坐定陵红阳侯
皆免为庶人以光为左将军居右将军官职执金吾
王咸为右将军居后将军官职罢后将军官数月丞
相方进薨召左将军光当拜已刻侯印书赞上暴崩
即其夜于大行前拜受丞相博山侯印绶哀帝初即
位躬行俭约省减诸用政事由己出朝廷翕然望至
治焉褒赏大臣益封光千户时成帝母太皇太后自
居长乐宫而帝祖母定陶傅太后在国邸有诏问丞
相大司空定陶共王太后宜当何居光素闻傅太后
为人刚暴长于权谋自帝在襁□而养长教道至于
成人帝之立又有力光心恐傅太后与政事不欲令
与帝旦夕相近即议以为定陶太后宜改筑宫大司
空何武曰可居北宫上从武言北宫有紫房复道通
未央宫傅太后果从复道朝夕至帝所求欲称尊号
贵宠其亲属使上不得直道而行顷之太后从弟子
傅迁在左右尤倾邪上免官遣归故郡傅太后怒上
不得已复留迁光与大司空师丹奏言诏书侍中驸
马都尉迁巧佞无义漏泄不忠国之贼也免归故郡
复有诏止天下疑惑无所取信亏损圣德诚不小愆
陛下以变异连见避正殿见群臣思求其故至今未
有所改臣请归迁故郡以销奸党应天戒卒不得遣
复为侍中胁于傅太后皆此类也又傅太后欲与成
帝母俱称尊号群下多顺指言母以子贵宜立尊号
以厚孝道唯师丹与光持不可上重违大臣正议又
内迫傅太后猗违者连岁丹以罪免而朱博代为大
司空光自先帝时议继嗣有持异之隙矣又重忤傅
太后指由是傅氏在位者与朱博为表里共毁谮光
后数月遂策免光曰丞相者朕之股肱所与共承宗
庙统理海内辅朕之不逮以治天下也朕既不明灾
异重仍日月无光山崩河决五星失行是章朕之不
德而股肱之不良也君前为御史大夫辅翼先帝出
入八年卒无忠言嘉谋今相朕出入三年忧国之风
复无闻焉阴阳错谬岁比不登天下空虚百姓饥馑
父子分散流离道路以十万数而百官群职旷废奸
轨放纵盗贼并起或攻官寺杀长吏数以问君君无
怵惕忧惧之意对毋能为是以群卿大夫咸惰哉莫
以为意咎由君焉君秉社稷之重总百僚之任上无
以匡朕之阙下不能绥安百姓书不云乎毋旷庶官
天工人其代之于呼君其上丞相博山侯印绶罢归
光退闾里杜门自守而朱博代为丞相数月坐承傅
太后指妄奏事自杀平当代为丞相数月薨王嘉复
为丞相数谏争忤指旬岁闲阅三相议者皆以为不
及光上由是思之会元寿元年正月朔日有蚀之后
十余日傅太后崩是月征光诣公车问日蚀事光对
曰臣闻日者众阳之宗人君之表至尊之象君德衰
微--盛强侵蔽阳明则日蚀应之书曰羞用五事
建用皇极如貌言视听思失大中之道不立则咎征
荐臻六极屡降皇之不极是为大中不立其传曰时
则有日月乱行谓朓侧匿甚则薄蚀是也又曰六沴
之作岁之朝曰三朝其应至重乃正月辛丑朔日有
蚀之变见三朝之会上天聪明苟无其事变不虚生
书曰惟先假王正厥事言异变之来起事有不正也
臣闻师曰天右与王者故灾异数见以谴告之欲其
改更若不畏惧有以塞除而轻忽简诬则凶罚加焉
其至可必诗曰敬之敬之天惟显思命不易哉又曰
畏天之威于时保之皆谓不惧者凶惧之则吉也陛
下圣德聪明兢兢业业承顺天戒敬畏变异勤心虚
己延见群臣思求其故然后敕躬自约总正万事放
远谗说之党援纳断断之介退去贪残之徒进用贤
良之吏平刑罚薄赋敛恩泽加于百姓诚为政之大
本应变之至务也天下幸甚书曰天既付命正厥德
言正德以顺天也又曰天棐谌辞言有诚道天辅之
也明承顺天道在于崇德博施加精致诚孳孳而已
俗之祈禳小数终无益于应天塞异销祸兴福较然
甚明无可疑惑书奏上说赐光束帛拜为光禄大夫
秩中二千石给事中位次丞相诏光举可尚书令者
封上光谢曰臣以朽材前比历位典大职卒无尺寸
之效幸免罪诛全保首领今复拔擢备内朝臣与闻
政事臣光智谋浅短犬马齿臷诚恐一旦颠仆无以
报称窃见国家故事尚书以久次转迁非有踔绝之
能不相逾越尚书仆射敞公正勤职通敏于事可尚
书令谨封上敞以举故为东平太守敞姓成公东海
人也光为大夫月余丞相嘉下狱死御史大夫贾延
免光复为御史大夫二月为丞相复故国博山侯上
乃知光前免非其罪以过近臣毁短光者复免傅嘉
曰前为侍中毁谮仁贤诬诉大臣令俊艾者久失其
位嘉倾覆巧伪挟奸以罔上崇党以蔽朝伤善以肆
意诗不云乎谗人罔极交乱四国其免嘉为庶人归
故郡明年定三公官光更为大司徒会哀帝崩太皇
太后以新都侯王莽为大司马征立中山王是为平
帝帝年幼太后称制委政于莽初哀帝罢黜王氏故
太后与莽怨丁傅董贤之党莽以光为旧相名儒天
下所信太后敬之备礼事光所欲搏击辄为草以太
后指风光令上之□眦莫不诛伤莽权日盛光忧惧
不知所出上书乞骸骨莽白太后帝幼少宜置师傅
徙光为帝太傅位四辅给事中领宿卫供养行内署
门户省服御食物明年徙为太师而莽为太傅光常
称疾不敢与莽并有诏朝朔望领城门兵莽又风群
臣奏莽功德称宰衡位在诸侯王上百官统焉光愈
恐固称疾辞位太后诏曰太师光圣人之后先师之
子德行纯淑道术通明居四辅职辅道于帝今年耆
有疾俊艾大臣惟国之重其犹不可以阙焉书曰无
遗老国之将兴尊师而重傅其令太师毋朝十日
一赐餐赐太师灵寿杖黄门令为太师省中坐置几
太师入省中用枚赐餐十七物然后归老于第官属
按职如故光凡为御史大夫丞相各再壹为大司徒
太傅太师历三世居公辅位前后十七年自为尚书
止不教授后为卿时会门下大生讲问疑难举大义
云其弟子多成就为博士大夫者见师居大位几得
其助力光终无所荐举至或怨之其公如此光年七
十元始五年薨莽白太后使九卿策赠以太师博山
侯印绶赐乘舆秘器金钱杂帛少府供张谏大夫持
节与谒者二人使护丧事博士护行礼太后亦遣中
谒者持节视丧公卿百官会吊送葬载以乘舆辒辌
及副各一乘羽林孤儿诸生合四百人挽送车万余
两道路皆举音以过丧将作穿复土可甲卒五百人
起坟如大将军王凤制度谥曰简烈侯初光以丞相
封后益封凡食邑万一千户病甚上书让还七千户
及还所赐一第子放嗣莽篡位后以光兄子永为大
司马封侯昆弟子至卿大夫四五人
臷老也
与耋同

  孔吉
按汉书成帝本纪绥和元年春二月癸丑诏封孔吉
为殷绍嘉侯三月进爵为公地百里
  孔立
按阙里志十四代立欢子善诗书与刘歆友善教授
数百人
  孔宣
按阙里志十四代宣聚之元孙为长安公仕宣帝元
康四年诏复家
  孔何齐
按阙里志十五代何齐吉子嗣宋公食邑一千六百
七十户哀帝建平二年益户九百三十二
  孔房
按阙里志十五代房霸孙福之子袭封关内侯生子

  孔元
按阙里志十五代元立子为校书郎
  孔永
按阙里志十五代永光兄之子为大司马封宁乡侯
食邑千户
  孔寿
按阙里志十五代寿封合意侯
  孔放
按阙里志十五代放光子历侍郎嗣博山侯
  孔均
按后汉书孔僖传平帝时王莽秉政乃封孔子后孔
均为褒成侯追谥孔子为褒成宣尼公及王莽败失

按阙里志十六代均字长平初名莽避王莽改名敦
笃好学有大才征拜尚书郎言辞清辨奏对成章平
帝元始元年更封褒成侯食邑二千户五年王莽篡
位拜太尉不就三辞疾乃得还年八十一卒生子志
  孔子建
按后汉书孔僖传子建少游长安与崔篆友善及篆
仕王莽为建新大尹尝劝子建仕对曰吾有布衣之
心子有衮冕之志各从所好不亦善乎请从此辞遂
归终于家
按兖州府志子建孔子十六代孙也
  孔奋
按阙里志十六代奋字君鱼提孙有学术通左氏春
秋后汉初除姑臧长赐爵关内侯有功世祖下诏褒
美拜武都丞迁太守
  孔奇
按阙里志十六代奇字子异博通经典着左氏删故
与兄奋家于茂陵
  孔尚
按阙里志十六代尚霸曾孙巨鹿太守
  孔仁
按阙里志十七代仁子建子以文学为议郎迁博士
南海太守
  孔嘉
按阙里志十七代嘉奋子有才学作左氏说终城门
校尉

 圣裔部列传一
  周
  孔鲤
按孔子家语孔子年十九娶于宋之幵官氏一岁而
生伯鱼鱼之生也鲁昭公以鲤鱼赐孔子荣君之贶
故因以名曰鲤而字伯鱼年五十先孔子卒 孔子
谓伯鱼曰鲤乎吾闻可以与人终日不倦者其惟学
焉其容体不足观也其勇力不足惮也其先祖不足
称也其族姓不足道也终而有大名以显闻四方声
后裔者岂非学者之效也故君子不可以不学其容
不可以不饬不饬无类无类失亲失亲不忠不忠失
礼失礼不立夫远而有光者饬也近而愈明者学也
譬之污池水潦注焉萑苇生焉虽或以观之孰知其
源乎
按礼记檀弓伯鱼之母死期而犹哭夫子曰谁与哭
者门人曰鲤也夫子曰嘻其甚也伯鱼闻之遂除之
按史记注皇览曰伯鱼冢在孔子冢东与孔子并大
小相望也
按阙里志宗子世纪伯鱼生于周景王十三年为鲁
昭公之十年也
按兖州府志宗子世表伯鱼孔子子鲁哀公聘不应
先孔子卒
敬王三十
八年己未
年五十宋封泗水侯从祀后改
配启圣祠
  孔伋
按史记孔子世家伯鱼生伋字子思年六十二尝困
于宋子思作中庸
按礼记檀弓子上之母死而不丧门人问诸子思曰
昔者子之先君子丧出母乎曰然子之不使白也丧
之何也子思曰昔者吾先君子无所失道道隆则从
而隆道污则从而污伋则安能为伋也妻者是为白
也母不为伋也妻者是不为白也母故孔氏之不丧
出母自子思始也 子思曰丧三日而殡凡附于身
者必诚必信勿之有悔焉耳矣三月而葬凡附于棺
者必诚必信勿之有悔焉耳矣丧三年以为极亡则
弗之忘矣故君子有终身之忧而无一朝之患故忌
日不乐 曾子谓子思曰伋吾执亲之丧也水浆不
入于口者七日子思曰先王之制礼也过之者俯而
就之不至焉者跂而及之故君子之执亲之丧也水
浆不入于口者三日杖而后能起 子思之母死于
卫柳若谓子思曰子圣人之后也四方于子乎观礼
子盖慎诸子思曰吾何慎哉吾闻之有其礼无其财
君子弗行也有其礼有其财无其时君子弗行也吾
何慎哉 穆公问于子思曰为旧君反服古与子思
曰古之君子进人以礼退人以礼故有旧君反服之
礼也今之君子进人若将加诸膝退人若将队诸渊
毋为戎首不亦善乎又何反服之礼之有 子思之
母死于卫赴于子思子思哭于庙门人至曰庶氏之
母死何为哭于孔氏之庙乎子思曰吾过矣吾过矣
遂哭于他室
按孔丛子记问篇夫子闲居喟然而叹子思再拜请
曰意子孙不修将忝祖乎羡尧舜之道恨不及乎夫
子曰尔孺子安知吾志子思对曰伋于进瞻亟闻夫
子之教其父析薪其子弗克负荷是谓不肖伋每思
之所以大恐而不解也夫子忻然笑曰然乎吾无忧
矣世不废业其克昌乎 子思问于夫子曰为人君
者莫不知任贤之逸也而不能用贤何故子曰非不
欲也所以官人在能者由于不明也其君以誉为赏
以毁为罚贤者不居焉 子思问于夫子曰伋闻夫
子之诏正俗化民之政莫善于礼乐也管子任法以
治齐而天下称仁焉是法与礼乐异用而同功也何
必但礼乐哉子曰尧舜之功百世不辍仁义之风远
也管仲任法身死则法息严而寡恩也若管仲之知
足以定法材非管仲而专任法终必乱成矣 子思
问于夫子曰物有形类事有真伪必审之奚由子曰
由乎心心之精神是谓圣推数究理不以疑周其所
察圣人难诸 杂训篇子上杂所习请于子思子思
曰先人有训焉学必由圣所以致其材也砺必由砥
所以致其刃也故夫子之教必始于诗书而终于礼
乐杂说不与焉又何请子思谓子上曰白乎吾尝深
有思而莫之得也于学则寤焉吾尝企有望而莫之
见也登高则睹焉是故虽有本性而加之以学则无
惑矣 县子问子思曰吾闻同声者相好子之先君
见子产时则兄事之而世谓子产仁爱称夫子圣人
是谓圣道事仁爱乎吾未喻其人之孰先后也故质
于子子思曰然子之问也昔季孙问子游亦若子之
言也子游答曰以子产之仁爱譬夫子其犹浸水之
与膏雨乎康子曰子产死郑人丈夫舍玦佩妇女舍
珠瑱巷哭三月竽瑟不作夫子之死也吾未闻鲁人
之若是也奚故哉子游曰夫浸水之所及也则生其
所不及则死故民皆知焉膏雨之所生也广莫大焉
民之受赐也普矣莫识其由来者上德不德是以无
德季孙曰善县子曰其然 孟子车尚幼请见子思
子思见之甚悦其志命子上侍坐焉礼敬子车甚崇
子上不愿也客退子上请曰白闻士无介不见女无
媒不嫁孟孺子无介而见大人悦而敬之白也未喻
敢问子思曰然吾昔从夫子于郯遇程子于涂倾盖
而语终日而别命子路将束帛赠焉以其道同于君
子也今孟子车孺子也言称尧舜性乐仁义世所希
有也事之犹可况加敬乎非尔所及也 子思在鲁
使以书如卫问子上子上北面再拜受书伏读然后
与使者晏遂为复书返中庭北面再拜以授使者既
受书然后退使者还鲁问子思曰吾子堂上南面立
授臣书事毕送臣子上中庭拜授臣书而不送何也
子思曰拜而不送敬也使而送之宾也 鲁人有同
姓死而弗吊者人曰在礼当免不免当吊不吊有司
罚之如之何子之无吊也答曰吾以其□远也子思
闻之曰无恩之甚也昔者季孙


问于夫子曰百世
之宗有绝道乎子曰继之以姓义无绝也故同姓为
宗合族为属虽国子之尊不废其亲所以崇爱也是
以缀之以食序列昭穆万世婚姻不通忠笃之道然
也 鲁穆公访于子思曰寡人不得嗣先君之业二
年矣未知所以为令名者且欲掩先君之恶以扬先
君之善使谈者有述焉为之若何愿先生教之也子
思答曰以伋所闻舜禹之于其父非勿欲也以为私
情之细不如公义之大故弗敢私之云耳责以虚饰
之教又非伋所得言公曰思之可以利民者子思曰
顾有惠百姓之心则莫如一切除非法之事也毁不
居之室以赐穷民夺嬖宠之禄以赈困匮无令人有
悲怨而后世有闻见抑亦可公曰诺 县子问子思
曰颜回问为邦夫子曰行夏之时若是殷周异正为
非乎子思曰夏数得天尧舜之所同也殷周之王征
伐革命以应乎天因改正朔若云天时之改耳故不
相因也夫受禅于人者则袭其统受命于天者则革
之所以神其事如天道之变然也三统之义夏得其
正是以夫子云 穆公问于子思曰立太子有常乎
答曰有之在周公之典公曰昔文王舍适而立其次
微子舍孙而立其弟是何法也子思曰殷人质而尊
其尊故立弟周人文而亲其亲故立子亦各其礼也
文质不同其礼则异文王舍适立次权也公曰苟得
行权岂惟圣人唯贤与爱立也子思曰圣人不以权
教故立制垂法顺之为贵若必欲犯何有于异公曰
舍贤立圣舍愚立贤何如子思曰唯圣立圣其文王
乎不及文王者则各贤其所爱不殊于适何以限之
必不能审贤愚之分请父兄群臣卜于祖庙亦权之
可也 孟轲问牧民何先子思曰先利之曰君子之
所以教民亦仁义固所以利之乎子思曰上不仁则
下不得其所上不义则乐为乱也此为不利大矣故
易曰利者义之和也又曰利用安身以崇德也此皆
利之大者也 居卫篇子思居卫言苟变于卫君曰
其材可将五百乘君任军旅率得此人则无敌于天
下矣卫君曰吾知其材可将然变尝为吏赋于民而
食人二鸡子以故弗用也子思曰夫圣人之官人犹
大匠之用木也取其所长弃其所短故杞梓连抱而
有数尺之朽良工不弃何也知其所妨者细也卒成
不訾之器今君处战国之世选爪牙之士而以二卵
弃干城之将此不可使闻于邻国者也卫君再拜曰
谨受教矣 子思适齐齐君之嬖臣美须眉立乎侧
齐君指之而笑且言曰假貌可相易寡人不惜此之
须眉于先生也子思曰非所愿也所愿者唯君修礼
义富百姓而伋得寄帑于君之境内从襁负之列其
荣多矣若无此须鬣非伋所病也昔尧身修十尺眉
乃八彩实圣舜身修八尺有奇面颔无毛亦圣禹汤
文武及周公勤思劳体或折臂望视或秃骭背偻亦
圣不以须眉美鬣为称也人之贤圣在德岂在貌乎
且吾性无须眉而天下王侯不以此损其敬由是言
之伋徒患德之不卲美也不病毛鬓之不茂也 子
思谓子上曰有可以为公之尊而富贵人众不与焉
者非唯志乎成其志者非唯无欲乎夫锦缋纷华所
服不过温体三牲大牢所食不过充腹知以身取节
者则知足矣苟知足则不累其志矣 曾子谓子思
曰昔者吾从夫子巡守于诸侯夫子未尝失人臣之
礼而犹圣道不行今吾观子有傲世主之心无乃不
容乎子思曰时移世异人有宜也若吾先君周制虽
毁君臣固位上下相持若一体然夫欲行其道不执
礼以求之则不能入也今天下诸侯方欲力争竞招
英雄以自辅翼此乃得士则昌失士则亡之秋也伋
于此时不自高人将下吾不自贵人将贱吾舜禹揖
让汤武用师非故相诡乃各时也 子思在齐尹文
子生子不类怒而杖之告子思曰此非吾子也吾妻
殆不妇吾将黜之子思曰若子言则尧舜之妃复可
疑也此二帝圣者之英而丹朱商均不及匹夫以是
推之岂可类乎然举其多者有此父斯有此子道之
常也若夫贤父之有愚子此由天道自然非子之妻
之罪也尹文子曰先生止之愿无言文留妻矣 孟
轲问子思曰尧舜文武之道可力而致乎子思曰彼
人也我人也称其言履其行夜思之昼行之滋滋焉
汲汲焉如农之赴时商之趣利恶有不至者乎 子
思谓孟轲曰自大而不修其所以大不大矣自异而
不修其所以异不异矣故君子高其行则人莫能阶
也远其志则人莫能及也礼接于人人不敢慢辞交
于人人不敢侮其唯高远乎 申祥问曰殷人自契
至汤而王周人自弃至武王而王同喾之后也周人
追王太王王季文王而殷人独否何也子思曰文质
之异也周人之所追太王王迹起焉又曰文王受命
断虞芮之讼伐崇邦退犬戎追王太王王季何也子
思曰狄人攻太王太王召耆老而问焉曰狄人何来
耆老曰欲得菽粟财货太王曰与之与之至无而狄
人不止太王又问耆老曰狄人何欲耆老曰欲土地
太王曰与之耆老曰君不为社稷乎太王曰社稷所
以为民也不可以所为民者□民也耆老曰君纵不
为社稷不为宗庙乎大王曰宗庙者私也不可以吾
私害民遂杖策而去过梁山止乎岐下豳民之束修
奔而从之者三千乘一止而成三千乘之邑此王道
之端也成王于是追而王之王季其子也承其业广
其基焉虽同追王不亦可乎 羊客问子思曰古之
帝王中分天下使二公治之谓之二伯周自后稷封
为王者后子孙据国至大王王季文王此固世为诸
侯矣焉得为西伯乎子思曰吾闻诸子夏殷王帝乙
之时王季以功九命作伯受珪瓒秬鬯之赐文王因
之得专征伐此以诸侯为伯犹周召之君为伯也
子思年十六适宋宋大夫乐朔与之言学焉朔曰尚
书虞夏数四篇善也下此以讫于秦费效尧舜之言
耳殊不如也子思答曰事变有极正自当耳假令周
公尧舜不更时异处其书同矣乐朔曰凡书之作欲
以喻民也简易为上而乃故作难知之辞不亦繁乎
子思曰书之意兼复深奥训诂成义古人所以为典
雅也曰昔鲁委巷亦有似君之言者伋答之曰道为
知者传苟非其人道不传矣今君何似之甚也乐朔
不悦而退曰孺子辱吾其徒曰鲁虽以宋为旧然世
有雠焉请攻之遂围子思宋君闻之不待驾而救子
思子思既免曰文王困于羑里作周易祖君屈于陈
蔡作春秋吾困于宋可无作乎于是撰中庸之书四
十九篇 巡狩篇子思游齐陈庄伯与登泰山而观
见古天子巡狩之铭焉陈子曰我生独不及帝王封
禅之世子思曰子不欲尔今周室卑微诸侯无霸假
以齐之众连邻国以辅文武子孙之有德者则齐桓
晋文之事不足言也陈子曰非不悦斯道力不堪也
子圣人之后吾愿有闻焉敢问昔圣帝明王巡狩之
礼可得闻乎子思曰凡求闻者为求行之也今子自
计必不能行欲闻何为陈子曰吾虽不敏亦乐先王
之道于子何病而不吾告也子思乃告之曰古者天
子将巡守必先告于祖祢命史告群庙及社稷圻内
名山大川告者七日而遍亲告用牲史告用币申命
冢宰而后清道而出或以迁庙之主行载于斋车每
舍奠焉及所经五岳四渎皆有牲币岁二月东巡狩
至于岱宗柴于上帝望秩于山川所过诸侯各待于
境天子先问百年者所在而亲问之然后觐方岳之
诸侯有功德者则发爵赐服以顺阳义无功者则削
黜贬退以顺阴义命史采民诗谣以观其风命市纳
价察民之所好恶以知其志命典礼正制度均量衡
考衣服之等协时月日辰入其疆遗老失贤掊克在
位则君免山川社稷有不亲举土荒民游为无教无
教者则君退民淫僭上为无法无法者则君罪入其
疆土地垦辟养老尊贤俊杰在位则君有庆遂南巡
五月至于南岳又西巡八月至于西岳又北巡十有
一月至于北岳其礼皆如岱宗归反舍于外次三日
斋亲告于祖祢用特命有司告群庙社稷及圻内名
山大川而后入听朝此古者明王巡狩之礼也陈子
曰诸侯朝于天子盟会霸主则亦告宗庙山川乎子
思曰告哉陈子曰王者巡狩不及四岳诸侯会盟不
越邻国则其礼同乎异乎子思曰天子封圻千里公
侯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虞夏殷周之常制也
其或出此封者则其礼与巡狩朝会无变其不越封
境虽行如国陈子曰古之义也吾今而后知不学者
浅之为人也 公仪篇鲁人有公仪僭者砥节砺行
乐道好古恬于荣利不事诸侯子思与之友穆公因
子思欲以为相谓子思曰公仪子必辅寡人参分鲁
国而与之一子其言之子思对曰如君之言则公仪
子愈所以不至也君若饥渴待贤纳用其谋虽蔬食
水饮伋亦愿在下风令徒以高官厚禄钓饵君子无
信用之意公仪子之智若鱼鸟可也不然则彼将终
身不蹑乎君之庭矣且臣不佞又不任为君操竿下
钓以荡守节之士也 闾丘温见田氏将必危齐欲
以其邑叛而适鲁穆公闻之谓子思曰子能怀之则
寡人割邑如其邑以常宗子思曰伋虽能之义所不
为也公曰何子思对曰彼为人臣君将败弗能扶而
叛之逆臣制国弗能以其身死而逃之此罪诛之人
也伋纵不能讨而又要利以召奸非忍行也 穆公
问子思曰吾闻龙栏氏子不孝其行何如对曰吾闻
明君之为政尊贤以崇德举善以劝民则四方之内
孰敢不化若夫过行是细人所识不治其本而问其
过臣不知所以也公曰善 穆公谓子思曰子之书
所记夫子之言或者以谓子之辞子思曰臣所记臣
祖之言或亲闻之者有闻之于人者虽非正其辞然
犹不失其意焉且君之所疑者何公曰于事无非子
思曰无非所以得臣祖之意也就如君言以为臣之
辞臣之辞无非则亦宜贵矣事既不然又何疑焉
穆公谓子思曰县子言子之为善不欲人誉己信乎
子思对曰非臣之情也臣之修善欲人知之知之而
誉臣是臣之为善有劝也此所愿而不可得者也若
臣之修善而人莫知莫知则必毁臣是臣之为善而
受毁也此臣所不愿而不可避者也若夫鸡鸣为善
滋滋以至夜半而曰不欲人之知恐人之誉己臣以
谓斯人也者非虚则愚也 胡母豹谓子思曰子好
大世莫能容子也盍亦随时乎子思曰大非所病所
病不大也凡所以求容于世为行道也毁道以求容
容何行焉大不见容命也毁大而求容罪也吾勿改
矣 子思居贫其友有馈之粟者受二车焉或献樽
酒束修子思勿为当也或曰子取人粟而辞吾酒脯
是辞少而取多也于义则无名于分则不全而子行
之何也子思曰然伋不幸而贫于财至乃困乏将恐
绝先人之祀夫以受粟为周之也酒脯则所以饮宴
也方乏于食而乃饮宴非义也吾岂以为分哉度义
而行也或者担其酒脯以归 穆公问子思曰吾国
可兴乎子思曰可公曰为之奈何对曰苟君与大夫
慕周公伯禽之治行其政化开公家之惠杜私门之
利结恩百姓修礼邻国其兴也勃矣 子思曰吾之
富贵甚易而由不能夫不取于人谓之富不辱于人
谓之贵不取不辱其于富贵庶矣哉 抗志篇曾申

之子
谓子思曰屈己以伸道乎抗志以贫贱乎子思
曰道伸吾所愿也今天下王侯其孰能哉与屈己以
富贵不若抗志以贫贱屈己则制于人抗志则不愧
于道 子思居卫卫人钓于河得鳏鱼焉其大盈车
子思问之曰鳏鱼鱼之难得者也子果何得之对曰
吾始下钓垂一鲂之饵鳏过而勿视焉更以豚之半
体则吞之矣子思喟然曰鳏虽难得贪以死饵士虽
怀道贪以死禄矣 子思居卫鲁穆公卒县子使乎
卫闻丧而服谓子思曰子虽未臣鲁父母之国也先
君宗庙在焉奈何不服子思曰吾岂爱乎礼不得也
县子曰请问之答曰臣而去国君不扫其宗庙则为
之服寄公寓乎是国而为国服吾既无列于鲁而祭
在卫吾何服哉是寄臣而服所寄之君则旧君无服
明不二君之义也县子曰善哉我未之思也 卫君
言计是非而群臣和者如出一口子思曰以吾观所
为君不君臣不臣者也公丘懿子曰何乃若是子思
曰人主自臧则众谋不进事是而臧之犹却众谋况
和非以长乎夫不察事之是非而悦人之赞己暗莫
甚焉不度理之所在而阿谀求容谄莫甚焉君暗臣
谄以居百姓之上民弗与也若此不已国无类矣
子思谓卫君曰君之国事将日非矣君曰何故对曰
有由然焉君出言皆自以为是而卿大夫莫敢矫其
非卿大夫出言亦皆自以为是而士庶莫敢矫其非
君臣既自贤矣而群下同声贤之贤之则顺而有福
矫之则逆而有祸故使如此如此则善安从生诗曰
具曰予圣谁知乌之雌雄抑亦似卫之君臣乎 卫
君问子思曰寡人之政何如答曰无非君曰寡人不
知其不肖亦望其如此也子思曰希旨容媚则君亲
之中正□非则君疏之夫能使人富贵贫贱者君也
在朝之士孰肯舍所以见亲而取其所以见疏者乎
是故竞求射君之心而莫敢有非君之非者此臣所
谓无非也公曰然乎寡人之过也今知改矣答曰君
弗能焉口顺而心不怿者临其事必疣君虽有命臣
未敢受也 司徒文子改葬其叔父问服于子思子
思曰礼父母改葬缌既葬而除不忍无服送至亲也
非父母无服无服则吊而加麻文子曰丧服既除然
后乃葬则其服何服答曰三年之丧未葬服不变除
何有焉期大功之丧服其所除之服以葬既葬而除
之其虞也吉服以行事也 公叔木谓申祥曰吾于
子思亲而敬之子思未吾察也申祥以告曰人求亲
敬于子子何辱焉子思答曰义也申祥曰请闻之答
曰公叔氏之子爱人之同己慢而不知贤夫其亲敬
非心见吾所可亲敬也以人口而亲敬吾则亦以人
口而□慢吾矣申祥曰其不知贤奈何答曰有龙穆
者徒好饰弄辞说观于坐席相人眉睫以为之意天
下之浅人也而公叔子交之桥子良修实而不修名
为善不为人之知己不撞不发如大钟然天下之深
人也而公叔子与之同邑而弗能知此其所以为爱
同己而不知贤也 子思自齐反卫卫君馆而问曰
先生鲁国之士然不以卫之褊小犹步玉趾而慰存
之愿有赐于寡人也子思曰臣羇旅于此而辱君之
威尊亟临荜门其荣多矣欲报君以财币而君之府
藏已盈而伋又贫欲报君以善言恐未合君志而徒
言不听也顾未有可以报君者唯进贤尔卫君曰贤
固寡人之所愿也子思曰未审君之愿将何以为君
曰必用以治政子思曰君弗能也君曰何故答曰卫
国非无贤才之士而君未有善政是贤才不见用故
也君曰虽然愿闻先生所以为贤者答曰君将以名
取士耶以实取士耶君曰必以实子思曰卫之东境
有李音者贤而有实者也君曰其父祖何也答曰世
农夫也卫君乃胡卢大笑曰寡人不好农农夫之子
无所用之且世臣之子未悉官之子思曰臣称李音
称其贤才也周公大圣康叔大贤今鲁卫之君未必
皆同其祖考李音父祖虽善农则音亦未必与之同
也君言世臣之子未悉官之则臣所谓有贤才而不
见用果信矣臣之问君固疑君之取士不以实也今
君不问李音之所以为贤才而闻其世农夫因笑而
不爱则君取士果信名而不由实者也卫君屈而无
辞 卫君曰夫道大而难明非吾所能也今欲学术
何如子思曰君无然也体道者逸而不穷任术者劳
而无功古之笃道君子生不足以喜之利何足以动
之死不足以禁之害何足以怨之故明于生死之分
通于利害之变虽以天下易其胫毛无所概于志矣
是以与圣人居使穷士忘其贫贱使王公简其富贵
君无然也卫君曰善 齐王谓子思曰今天下扰扰
诸侯无伯吾国大人众图帝何如子思曰不可也君
不能去君贪利之心王曰何害子思曰夫水之性清
而土壤汨之人之性安而嗜欲乱之故能有天下者
必无以天下为者也能有名誉者必无以名誉为者
也达此则其利心外矣 卫将军文子之内子死复
者曰□媚女复子思闻之曰此女氏之字非夫氏之
名也妇人于夫氏以姓氏称礼也 费子阳谓子思
曰吾念宗周将灭泣涕不可禁也子思曰然此亦子
之善意也夫能以智知可知而不能以智知未可知
危之道也今以一人之身忧世之不治而泣涕不禁
是忧河水之浊而以泣清之也其为无益莫大焉故
微子去殷纪季入齐良知时也唯能不忧世之乱而
患身之不治者可与言道矣 齐王戮其臣不辜谓
子思曰吾知其不辜而适触吾忿故戮之以为不足
伤义也子思曰文王葬枯骨而天下知仁商纣斩朝
涉而天下称暴夫义者不必遍利天下也暴者不必
尽虐海内也以其所施而观其意民乃去就焉今君
因心之忿迁戮不辜以为无伤于义此非臣之所敢
知也王曰寡人实过乃今闻命请改之 卫公子交
见于子思曰先生圣人之后执清高之操天下之君
子莫不服先生之大名也交虽不敏窃慕下风愿师
先生之行幸顾恤之子思曰公子不宜也夫清高之
节不以私自累不以利烦意择天下之至道行天下
之正路今公子绍康叔之绪处战伐之世当务收英
雄保其疆土非所以明臧否立规检修匹夫之行之
时也 卫公子交馈马四乘于子思曰交不敢以此
求先生之欢而辱先生之洁也先生久降于鄙土盖
为宾主之饩焉子思曰伋寄命以来度身以服卫之
衣量腹以食卫之粟矣又且朝夕受酒脯及祭燔之
赐衣食已优意气已定以无行志未敢当车马之贶
礼虽有爵赐人不逾父兄今重违公子之盛旨则有
失礼之僭焉若何公子曰交已言于君矣答曰不可
为人子者三赐不及车马公子曰我未之闻也谨受
教 穆公欲相子思子思不愿将去鲁鲁君曰天下
之王亦犹寡人也去将安之子思答曰盖闻君子犹
鸟也疑之则举今君既疑矣又以己限天下之君臣
窃为言之过也 齐王谓子思曰先生名高于海内
吐言则天下之士莫不属耳目今寡人欲相梁起起
也名少愿先谈说之也子思曰天下之士所以属耳
目者欲伋之言是非当也今君使伋虚谈于起则天
下之士必改耳目矣耳目既改又无益于起是两有
丧也故不敢承命齐君曰起之不贤何也子思曰君
岂未之知乎厚于财物必薄于德自然之道也今起
以贪成富闻于诸侯而无救施之惠焉以好色闻于
齐国而无男女之别焉有一于此犹受其咎而起二
之能无累乎王曰寡人之言实过愿先生赦焉 子
思见老莱子老莱子闻穆公将相子思老莱子曰若
子事君将何以为乎子思曰顺吾性情以道辅之无
死亡焉老莱子曰不可顺子之性也子性刚而傲不
肖又且无所死亡非人臣也子思曰不肖固人之所
傲也夫事君道行言听则何所死亡道不行言不听
则亦不能事君所谓无死亡也老莱子曰子不见夫
齿乎齿坚刚卒尽相磨舌柔顺终以不敝子思曰吾
不能为舌故不能事君
按韩子鲁穆公问于子思曰吾闻庞氏之子不孝
其行奚如子思对曰君子尊贤以崇德举善以劝民
若夫过行是细人之所识也臣不知也子思出子服
厉伯入见问庞氏子子服厉伯对曰其过三皆君
之所未尝闻自是之后君子思而贱子服厉伯也
字典
无此字

  孔白
按史记孔子世家子思生白字子上年四十七子上
生求
按礼记檀弓子上之母死而不丧门人问诸子思曰
昔者子之先君子丧出母乎曰然子之不使白也丧
之何也子思曰昔者吾先君子无所失道道隆则从
而隆道污则从而污伋则安能为伋也妻者是为白
也母不为伋也妻者是不为白也母
按孔丛子杂训篇子上杂所习请于子思子思曰先
人有训焉学必由圣所以致其材也砺必由砥所以
致其刃也故夫子之教必始于诗书而终于礼乐杂
说不与焉又何请 子思谓子上曰白乎吾尝深有
思而莫之得也于学则寤焉吾尝企有望而莫之见
也登高则睹焉是故虽有本性而加之以学则无惑
矣 孟子车尚幼请见子思子思见之甚悦其志命
子上侍坐礼敬子车甚崇子上不愿也客退子上请
曰白闻士无介不见女无媒不嫁孟孺子无介而见
大人悦而敬之白也未喻敢问子思曰然吾昔从夫
子于郯遇程子于涂倾盖而语终日而别命子路将
束帛赠焉以其道同于君子也今孟子车孺子也言
称尧舜性乐仁义世所希有也事之犹可况加敬乎
非尔所及也 子思在鲁使以书如卫问子上子上
北面再拜受书伏读然后与使者宴遂为复书返中
庭北面再拜以授使者既受书然后退使者还鲁问
子思曰吾子堂上南面立授臣书事毕送臣子上中
庭拜授臣书而不送何也子思曰拜而不送敬也使
而送之宾也 居卫篇子思谓子上曰有可以为公
之尊而富贵人众不与焉者非唯志乎成其志者非
唯无欲乎夫锦缋纷华所服不过温体三牲大牢所
食不过充腹知以身取节者则知足矣苟知足则不
累其志矣
按阙里志四代白字子上齐威王召白为国相不受
再召又不受年四十九卒葬祖墓西北生子求
  孔求
按史记孔子世家子上生求字子家年四十五子家
生箕
按阙里志五代求字子家楚召不受年四十五卒葬
祖墓东北
  孔箕
按史记孔子世家子家生箕字子京年四十六子京
生穿
按阙里志六代箕字子京为魏相年四十六卒葬祖
墓东南
  孔穿
按史记孔子世家子京生穿字子高年五十一子高
生子慎
按孔丛子公孙龙篇公孙龙者平原君之客也好刑
名以白马为非白马或谓子高曰此人小辨而毁大
道子盍往正诸子高曰大道之悖天下之校枉也吾
何病焉或曰虽然子为天下故往也子高适赵与龙
会平原君家谓之曰仆居鲁遂闻下风而高先生之
行也愿受业之日久矣然所不取于先生者独不取
先生以白马为非白马尔诚去非白马之学则穿请
为弟子公孙龙曰先生之言悖也龙之学正以白马
非白马者也今使龙去之则龙无以教矣今龙为无
以教而乃学于龙不亦悖乎且夫学于龙者以智与
学不逮也今教龙去白马非白马是先教也而后师
之不可也先生之所教龙者似齐王之问尹文也齐
王曰寡人甚好士而齐国无士尹文曰今有人于此
事君则忠事亲则孝交友则信处乡则顺有此四行
者可谓士乎王曰善是真吾所谓士者也尹文曰王
得此人肯以为臣乎王曰所愿不可得也尹文曰使
此人于广庭大众之中见侮而不敢斗王将以为臣
乎王曰夫士也见侮而不斗是辱则寡人不以为臣
矣尹文曰虽见侮而不斗是未失所以为士也然而
王不以为臣则乡所谓士者乃非士乎夫王之令杀
人者死伤人者刑民有畏王令故见侮终不敢斗是
全王之法也而王不以为臣是罚之也且王以不敢
斗为辱必以敢斗为荣是王之所赏吏之所罚也上
之所是法之所非也赏罚是非相与曲谬虽十黄帝
固所不能治也齐王无以应且白马非白马者乃子
先君仲尼之所取也龙闻楚王张繁弱之弓载忘归
之矢以射蛟兕于云梦之囿反而丧其弓左右请求
之王曰止也楚人遗弓楚人得之又何求乎仲尼闻
之曰楚王仁义而未遂亦曰人得之而已矣何必楚
乎若是者仲尼异楚人于所谓人也夫是仲尼之异
楚人于所谓人而非龙之异白马于谓马悖也先生
好儒术而非仲尼之所取也欲学而使龙去所以教
虽百龙之智固不能当前也子高莫之应退而告人
曰言非而博巧而不理此固无所不答也异日平原
君会众宾而延子高平原君曰先生圣人之后也不
远千里来顾临之欲去夫公孙子白马之学今是非
未分而先生□然欲高逝可乎子高曰理之至精者
则自明之岂任穿之退哉平原君曰至精之说可得
闻乎答曰其说皆取之经传不敢以意春秋记六鶂
退飞睹之则六察之则鶂鶂犹马也六犹白也睹之
得见其白察之则知其马色以名别内由外显谓之
白马名实当矣若以丝麻加之女工为缁素青黄色
名虽殊其质则一是以诗有素丝不曰丝素礼有缁
布不曰布缁牛元武此类甚众先举其色后名其
质万物之所同圣贤之所常也君子之谓贵当物理
不贵繁辞若尹文之折齐王之所言与其法错故也
穿之所说于公孙子高其智悦其行也去白马之说
智行固存是则穿未失其所师者也称此云云没其
理矣是楚王之言楚人亡弓楚人得之先君夫子探
其本意欲以示广其实狭之故曰不如亦曰人得之
而已也是则异楚王之所谓楚非异楚王之所谓人
也以此为喻乃相击切矣凡言人者总谓人也亦犹
言马者总谓马也楚自国也白自色也欲广其人宜
在去楚欲正名色不宜去白忱察此理则公孙之辨
破矣平原君曰先生言于理善矣因顾谓众宾曰公
孙子能答此乎燕客史由对曰辞则有焉理则否矣
字典
无此字
 公孙龙又与子高记论于平原君所辨理
至于臧三耳公孙龙言臧之三耳甚辨析子高弗应
俄而辞出明日复见平原君曰畴昔公孙之言信辨
也先生实以为何如答曰然几能臧三耳矣虽然实
难仆愿得又问于君今为臧三耳甚难而实非也谓
臧两耳甚易而实是也不知君将从易而是者乎亦
从难而非者乎平原君弗能应明日谓公孙龙曰公
无复与孔子高辨事也其人理胜于辞公辞胜于理
辞胜于理终必受诎 李寅言曹良于平原君欲仕
之平原君以问子高子高曰不识也平原君曰良尝
得见于先生矣故敢问子高曰世人多自称上用我
则国无患夫用智莫若观其身其身且犹不免于患
国用之亦乌得无患乎平原君曰良之有患时不明
也居家理治可移于官良能殖货故欲仕之子高曰
未可知也今有人于此身修计明而贫者志不存也
身不修会计暗而富者非盗无所得之也 儒服篇
子高衣长裾振袖方屐粗翣见平原君君曰吾子
亦儒服乎子高曰此布衣之服非儒服也儒服非一
也平原君曰请吾子言之答曰夫儒者居位行道则
有冕之服统御师旅则有介冑之服从容徒步则
有若穿之服故曰非一也平原君曰儒之为名何取
尔子高曰取包众美兼六艺动静不失中道 子高
游赵平原君客有邹文季节者与子高相善及将还
鲁诸故人诀既毕文节送行三宿临别文节流涕交
颐子高徒抗手而已分背就路其徒问曰先生与彼
二子善彼有恋恋之心未知后会何期凄怆流涕而
先生厉声高揖此无乃非亲亲之谓乎子高曰始焉
谓此二子丈夫尔乃今知其妇人也人生则有四方
之志岂鹿豕也哉而常聚乎其徒曰若此二子之泣
非邪答曰斯二子良人也有不忍之心若于取断必
不足矣其徒曰凡泣者一无取乎子高曰有二焉大
奸之人以泣自信妇人懦夫以泣着爱 平原君与
子高饮强子高酒曰昔有遗谚尧舜千锺孔子百觚
子路嗑嗑尚饮十榼古之圣贤无不能饮也吾子何
辞焉子高曰以穿所闻贤圣以道德兼人未闻以饮
食也平原君曰即如先生所言则此言何生子高曰
生于嗜酒者盖其劝厉奖戏之辞非实然也平原君
欣然曰吾不戏子无所闻此雅言也 平原君问子
高曰吾闻子之先君亲见卫夫人南子又云南游遇
乎阿谷而交辞于漂女信有之乎答曰士之相信闻
流言而不信者何哉以其所已行之事占之也昔者
先君在卫卫君问军旅焉拒而不告问不已摄驾而
去卫君请见犹不能终何夫人之能觌乎古者大飨
夫人与焉于时礼仪虽废犹有行之者意卫君夫人
飨夫子则夫子亦弗获巳矣若夫阿谷之言起于近
世殆是假其类以行其心者之为也 子高适魏会
秦兵将至信陵君惧造子高之馆而问祈胜之礼焉
子高曰命勇谋之将以御敌先使之迎于敌所从来
之方为坛祈克于五帝衣服随其方色执事人数从
其方之数牲则用其方之牲祝史告于社稷宗庙邦
域之内名山大川君亲素服誓众于太庙曰某人不
道侵犯大国二三子尚皆同心比力死守将帅稽首
再拜受命既誓将帅勒士卒陈于庙之右君立太庙
之庭祝史立于社百官各警其事御于君以待命乃
大鼓于庙门诏将帅命卒习射三发击刺三行告庙
用兵于敌也五兵备效乃鼓而出以即敌此诸侯应
敌之礼也信陵君曰敬受教 信陵君问子高曰古
者军旅赏人必于祖戮人必于社其义何也答曰赏
功于祖告分之均示不敢专也戮罪于社告中于土
示听之当也 陈尪性多秽訾每得酒食必先拨捐
之然后乃食子高告之曰子无然也似有态者昔君
子之于酒食有率尝之义无捐放之道假其可食其
上下如择假令不洁其下滋甚陈尪曰吾知其无益
意欲如此子高曰意不可恣也夫木之性以括自
直可以人而不如木乎子不见夫鸡耶聚谷如陵跪
而啄之若纵子之意则与鸡岂有异乎陈尪跪曰吾
今而后知过矣请终改之 子高任司马乂为将于
齐与燕战而败齐君曰以子贤明故信子也答曰君
知穿孰若周公齐君曰周公圣人而子贤者弗如也
子高曰然臣固弗如周公也以臣之知乂孰若周公
之知其弟齐君曰兄弟审于他人子高曰君之言是
也夫以周公之圣兄弟相知之审而近失于管蔡明
人难知也臣与乂相见观其材志察其所履齐国之
士弗能过也书曰知人则哲惟帝难之穿何惭焉且
曹子为鲁三与齐战三败失地然后以勇敢之节奋
三尺之剑要桓公管仲于盟坛卒收其所丧夫君子
之败如日月之蚀人各有能乂庸可弃于今燕以诈
破乂是乂不能于诈也臣之称乂称其武勇才艺不
称其诈也乂虽败臣固不失其所称焉齐君屈辞而
不黜司马乂 对魏王篇魏王问人主所以为患子
高对曰建大臣而不与谋嬖幸者言用则知士以□
自疑嬖臣以遇侥幸者内则射合主心外则挺主之
非此最人主之大患也 子高谓魏王曰臣入魏国
见君之二计臣焉张叔谋有余范威智不逮然其功
一也王曰叔也有余威也不逮何同乎答曰驽骥同
辕伯乐为之咨嗟玉石相揉和氏为之叹息故贤愚
共贯则能士匿谋真伪相错则正士结舌叔虽有余
犹威不逮也 魏王问何如可谓大臣子高答曰大
臣则必取众人之选能犯颜谏争公正无私者计陈
事成主裁其赏事败臣执其咎主任之而无疑臣当
之而弗避君总其美臣行其义然则君不猜于臣臣
不隐于君故动无过计举无败事是以臣主并各有
得也 信陵君问曰古之善为国至于无讼其道何
由答曰由乎政善也上下勤德而无私德无不化俗
无不移众之所誉政之所是也众之所毁政之所非
也毁誉是非与政相应所以无讼也 齐王行车裂
之刑群臣诤之弗听子高见于齐王曰闻君行车裂
之刑无道之刑也而君行之臣窃以为下吏之过也
王曰寡人尔民多犯法为法之轻也子高曰然此诚
君之盛意也夫人含五常之性有喜怒哀乐喜怒哀
乐无过其节节过则毁于义民多犯法以法重无所
措手足也今天下悠悠士无定处有德则住无德则
去欲规霸王之业与众大国为难而行酷刑以惧远
近国内之民将叛四方之士不至此乃亡国之道君
之下吏不具以闻徒恐逆主意以为忧不虑不谏之
危亡其所矜者小所丧者大故曰下吏之过也臣观
之又非徒不诤而已也心知此事之为不可将有非
议在后则因曰君忿意实然我谏诤必有龙逢比干
之祸是为虚自居于忠正之地而暗推君主使同于
桀纣也且夫为人臣见主非而不诤以陷主于危亡
罪之大者也人主疾臣之□己而恶之资臣以箕子
比干之忠惑之大者也齐王曰谨闻命遂除车裂之
法马 子高见齐王齐王问谁可临淄宰称管穆焉
王曰穆容貌陋民不敬答曰夫见敬在德且臣所称
称其材也君王闻晏子赵文子乎晏子长不过三尺
面貌恶齐国上下莫不宗焉赵文子其身如不胜衣
其言如不出口非但体陋辞气又吶吶然其相晋国
晋国以宁诸侯敬服皆有德故也以穆躯形方之二
子犹悉贤之昔臣尝行临淄市见屠商焉身修八尺
须□如戟面正红白市之男女未有敬之者无德故
也王曰是所谓祖龙始
屠商
姓名
者也忱如先生之言于
是乃以管穆为临淄宰
按阙里志七代穿字子高楚魏赵三国交聘不就着
儒家之语十二篇名曰谰言年五十一卒葬祖墓南
生子谦
  孔斌
按史记孔子世家子高生子慎年五十七尝为魏相
子慎生鲋
按孔丛子陈士义篇魏王遣使者奉黄金束帛聘子
顺为相
孔武后名斌子
高之子字子顺
子顺谓使者曰若王信能用
吾道吾道固为治世也虽疏食饮水吾犹为之若徒
欲制服吾身委以重禄吾犹一夫尔则魏王不少于
一夫子度魏王之心以告我使者曰魏国狭小乏于
圣贤寡君久闻下风愿委国先生亲受教训如肯降
节岂惟魏国君臣是赖其亦社稷之神祇实永受庆
于是乃之魏魏王郊迎谓子顺曰寡人不肖嗣先君
之业先生圣人之后道德懿卲幸见顾临愿图国政
对曰臣羁旅之臣慕君高义是以戾此君辱贶而问
以政事敢不敬受君之明令 魏王朝群臣问理国
之所先季文对曰唯在知人王未之应子顺进曰知
人则哲帝尧所病故四凶在朝鲧任无功夫岂乐然
哉人难知故也今文之对不称吾君之所能行而乃
欲强吾君以圣人所难此不可行之说也王曰先生
言之对曰当今所急在修仁尚义崇德敦礼以接邻
国而已昔舜命众官群臣竞让德礼之致也苟使朝
臣皆有推贤之心主虽不知人则臣位必当若皆以
知人为治则人主宜未过尧且其目所不见者亦必
漏矣王曰善矣 秦王得西戎利刀以之割玉如割
木焉以示东方诸侯魏王问子顺曰古亦有之乎对
曰周穆王大征西戎西戎献锟鋘之剑火浣之布其
剑长尺有咫炼钢赤剑用之切玉如泥焉是则古亦
有也王曰火浣之布若何对曰周书火浣布垢必投
诸火布则火色垢乃灰色出火振之皓然疑乎雪焉
王曰今何以独无对曰秦贪而多求求欲无厌是故
西戎闭而不致此以素防绝之也然则人主贪欲乃
异物所以不至不可不慎也 魏王曰吾闻道士登
华山则长生不死意亦愿之对曰古无是道非所愿
也王曰吾闻信之对曰未审君之所闻亲闻之于不
死者耶闻之于传闻者耶君闻之于传闻者妄也若
闻之于不死者今安在在者君学之勿疑不在者君
勿学无疑 李由之母少寡与李音窃相好而生由
由有才艺仕于魏王甚爱之或曰李由母奸不知其
父不足贵也王以告由且曰吾不以此贱子也虽然
古之圣贤亦有似子者乎吾将举以折毁子者李由
对曰今人不通于远在臣欲言谁尔且孔子少孤则
亦不知其父者也孔子母死殡于五父之衢人见之
皆以为孤葬问鄹曼父之母得合葬于防此则圣人
与臣同者也王笑曰善子顺闻之问魏王曰李由安
得斯言王曰假以自显无伤也对曰虚造谤言以诬
圣人非无伤也且夫明主之于臣唯德所在不以小
疵妨大行也昔斗子文生于淫而不害其为令尹今
李由可则宠之何患于人之言而使横生不然之说
若欺有知则有知不受若欺凡人则凡人无知必亦
问臣则臣亦不为君之故诬祖以显由也如此群臣
更知由恶此必聚矣所谓求白洁而益其垢犹抱石
以救溺愈不济矣 魏王使相国修好邻国遂连和
于赵赵王既宾之而燕问子顺曰今寡人欲求北狄
不知其所以然答曰诱之以其所利而与之通市则
自至矣王曰寡人欲因而弱之若与交市分我国货
散于夷狄是强之也可乎答曰夫与之市者将以我
无用之货取其有用之物是固所以弱之之术也王
曰何谓我之无用彼之有用答曰衣服之物则有珠
玉五彩饮食之物则有酒醪五熟此即我之所有而
彼之所利者也荒裔之货唯牛马旃裘弓矢之器是
其所饶而轻以与人者也以吾所有易彼所饶如斯
不已则荒裔之用将麋于衣食矣殆可举棰而驱之
岂徒弱之而已乎赵王曰敬受教 枚产问子顺曰
臣匮于财闻猗顿善殖货欲学之然先生同国也当
知其术愿以告我答曰然知之猗顿鲁之穷士也耕
则常饥桑则常寒闻陶朱公富往而问术焉朱公告
之曰子欲速富当畜五牸于是乃适西河大畜牛羊
于猗氏之南十年之间其滋息不可计赀拟王公驰
名天下以兴富于猗氏故曰猗顿且夫为富者非唯
一术今子徒问猗顿何也枚产曰亦将问之于先生
也答曰吾贫而子问以富术纵有其术是不可用之
术也昔人有言能得长生者道士闻而欲学之比往
言者死矣道士高蹈而恨夫所欲学学不死也其人
已死而犹恨之是不知所以为学也今子欲求殖货
而问术于我我且自贫安能教子以富乎子之此问
有似道士之学不死者也 东里闾空腹而好自贤
欲自亲于子顺子顺不下或曰夫君子之交于世士
亦取其一节而已东闾子疏达亮直大丈夫也求为
先生役而先生无意接之斯者无乃非周公之交人
乎子顺曰此吾所以行周公之行也夫东闾子外质
顽拙有似□直然内怀容媚谄魅非大丈夫之节也
若其度骸称肤面目鬓眉实美于人圣人论士不以
为贵者无益于德故也然东闾子中不应外侮慢世
士即所谓愚人而谓人为愚者也持其虚状以不德
于人此乃周公之所罪何交之有 宫他见子顺曰
他困贫贱将欲自托富贵之门庶克免乎子顺曰夫
富而可以托贫贵而可以寄贱者天下寡矣非信义
君子明识穷达则不可今子所欲托者谁也宫他曰
将适赵公子子顺曰非其人矣虽好养士自奉而已
终弗能称也宫他曰将适燕相国子顺曰彼徒兄弟
甥舅各济其私无求贤之志不足归也宫他曰将适
齐田氏子顺曰齐大国也其士大夫皆有自多之心
不能容子也他曰然则何向而可子顺曰吾勿识也
宫他曰唯先生知人愿告所择将往庇焉子顺曰济
子之欲则宜若郈成子者也昔郈成子自鲁聘晋过
乎卫右宰谷臣止而觞之陈乐而不作送以宝璧反
过而不辞其仆曰日者右宰之觞吾子甚欢也今过
而不辞何也成子曰夫止而觞我与我欢也陈乐而
不作告我哀也送我以璧寄之我也若由此观之卫
其有乱乎背卫三十里闻□喜作难右宰死之还车
而临三举而归反命于君乃使人迎其妻子隔宅而
居之分禄而食之其子长而反其璧夫子闻之曰智
可与征谋仁可与托孤廉可以寄财者其郈成子之
谓乎今子求若人之比庇焉可也宫他曰循先生之
言舍先生将安之请从执事子顺辞不得已乃言之
魏王而升诸朝 子顺相魏改嬖宠之官以事贤才
夺无任之禄以赐有功诸丧职秩者不悦乃造谤言
文咨以告且曰夫不害前政而有成孰与变之而起
谤哉子顺曰民不可与始久矣古之善为政者其
初不能无谤子产相郑三年而后谤止吾先君相鲁
三月而后谤止今吾为政日新虽不能及圣贤庸知
谤止独无时乎文咨曰子产之谤尝亦闻之未识先
君之谤何也子顺曰先君初相鲁鲁人谤诵曰麛裘
而芾投之无戾芾之麛裘投之无邮及三年政成化
既行民又作诵曰衮衣章甫实获我所章甫衮衣惠
我无私文咨喜曰乃知先生亦不异乎圣贤矣 魏
王谓子顺曰吾欲致天下之士奈何子顺对曰昔周
穆公问祭公谋父曰吾欲得天下贤才对曰去其帝
王之色则几乎得贤才矣今臣亦请君去其尊贵之
色而已王曰吾欲得无欲之士为臣何如子顺曰人
之可使以有欲也故欲多者其所得用亦多欲少者
其所得用亦少夫夷齐无欲虽文武不能制君安得
而臣之 论势篇魏王问相国曰今秦负强以无道
陵天下天下莫不患寡人欲割国之半以亲诸侯求
从事于秦可乎子顺对曰以臣观之殆无益也今天
下诸侯畏秦之日久矣数被其毒无欲复之之志心
无所计委国于游说之士游说之士挟强秦以为资
卖其国以收利叉手服从曾不能制如君之谋未获
其利而祗为名适足以速秦之首诛则无以得之不
如守常以须其变也王曰秦其遂有天下乎对曰必
然焉虽然取不以道得不以道自古以来未有能终
之者五国西诛秦子顺会之秦未入境而还诸侯留
兵于成□子顺谓市丘子曰此师楚为之主今兵罢
而不散殆有异意君其备之市丘子曰先生幸而教
之愿以国寄先生子顺许诺遂见楚王曰王约五国
而西伐秦事既不集又久师于市丘谤君者或以君
欲攻市丘以偿兵费天下之士且以是轻君而重秦
又且不义君之为矣王可不卜交乎楚王曰奈何子
顺曰王出令使五国勿攻市丘五国重王则听王之
令矣不重王则且反王之令而攻市丘以此卜五国
交王之轻重必明矣楚王敬诺而五国散 赵间魏
将以求亲于秦子顺谓赵王曰此君之下吏计过也
比目之鱼所以不见得于人者以偶视而俱走也今
秦有兼吞天下之志日夜伺间不忘于侧息也赵魏
与之邻接而强弱不敌秦所以不敢图并赵魏者徒
以二国并目周旋者也今无故自离以资强秦天下
拙谋无过此者故臣曰君之下吏计过也夫连鸡不
能上捷亦犹二国构难不能自免于秦也愿王熟虑
之赵王曰敬受教 韩与魏有隙子顺谓韩王曰昭
厘侯一世之明君也申不害一世之贤相也韩与魏
敌侔之国而厘侯执圭见梁君者非好卑而恶尊
过而计失也与严敌为邻而动有灭亡之变独劲不
能支二难故降心以相从屈己以求存也申不害
事而言忠臣也昭厘侯听而行之明君也今韩弱于
始之韩魏弱于始之魏秦强于始之秦而背先人之
旧好以区区之众居二敌之间非良策也齐楚远而
难恃秦魏呼吸而至舍近而求远是以虚名自累而
不免近敌之困者也为王计者莫如除小忿全大好
也吴越之人同舟济江中流遇风波其相救如左右
手者所患同也今不恤所同之患是不如吴越之舟
人也韩王曰善 秦兵攻赵魏大夫以为于魏便子
顺曰何谓曰胜赵则吾因而服焉不胜赵则可乘弊
而击之子顺曰不然秦自孝公以来战未尝屈今皆
良将何弊之乘大夫曰纵其胜赵于我何损邻之不
修国之福也子顺曰秦贪暴之国也胜赵必复他求
吾恐于时受其师也先人有言燕雀处屋子母相哺
喣喣然其相乐也自以为安矣突炎上栋宇将焚
燕雀颜不变不知祸之及己也今子不悟赵破患将
及己可以人而同于燕雀乎 齐攻赵围廪丘赵使
孔青帅五万击之□齐军获尸三万赵王诏勿归其
尸将以困之子顺聘赵问王曰不归尸其困何也曰
其父兄子弟悲苦无已废其产也子顺曰非所以困
之也死一也归尸与不悲苦胡异焉以臣愚计贫齐
之术乃宜归尸王曰何谓对曰使其家远来迎尸不
得事农一费也归所葬使其送死终事二费也二年
之中丧卒三万三费也欲无困贫不能得已王曰善
既而齐大夫闻子顺之谋曰君子之谋其利溥哉
子顺相魏凡九月陈大计辄不用乃喟然叹曰不见
用是吾言之不当也言不当于主而居人之官食人
之禄是尸利也尸利素餐吾罪深矣退而以病致事
魏王遣使入其馆谢曰寡人昧于政事不显明是非
以启罪于先生今知改矣愿先生为百姓故幸起而
教之辞曰臣有犬马之疾不任国事苟得从四民之
列子弟供魏国之征乃君惠也敢辱君命以速刑书
人谓子顺曰王不用子子其行乎答曰吾将行如之
山东则山东之国将并于秦秦为不义义所不入遂
寝于家 秦急攻魏王恐或谓子顺曰如之何答曰
吾私有计然岂能贤于执政故无言焉魏王闻之驾
如孔氏亲问焉曰国亡矣如之何对曰夫弃之不如
用之之易也死之不如弃之之易也人能弃之弗能
用也能死之不能弃也今王亡地数百里亡城数十
而患不解是王弃之非用之也秦之强天下无敌魏
之弱甚矣而王是以质秦此王能死不能弃之也是
重过也若能用臣之计则亏地不足伤国卑体不足
苦身患除怨报矣今秦四境之内执政以下固曰与
嫪氏乎与吕氏乎门闾之下廊庙之上犹皆如是今
王诚能割地赂秦以为嫪毐功卑身尊秦以固嫪毐
王是以国赞嫪毐也则嫪毐胜矣于是太后之德王
也深如骨肉王之交最为天下之上矣孰不弃吕氏
而从嫪毐天下皆然则王怨必报矣 执节篇赵孝
成王问曰昔伊尹为臣而放其君其君不怨何行而
得乎此也子顺答曰伊尹执人臣之节而□其君以
礼亦行此道而已矣王曰方以放君为名而先生称
礼何也子顺曰以礼括其君使入于善也曰其说可
得闻乎答曰其在商书太甲嗣立而干冢宰之政伊
尹曰惟王旧行不义习与性成予不狎于不顺王始
即桐迩于先王其训罔以后人迷王往居忧允思厥
祖之明德是言太甲在丧不明乎人子之道而欲知
政于是伊尹使之居桐近汤之墓处忧哀之地放之
不俾知政三年服竟然后反之即所以奉礼执节事
太甲者也率其君以义强其君以孝道未有行此见
怨也王曰善哉我未之闻也 魏安厘王问子顺曰
马回之为人虽少才文梗梗亮直有大丈夫之节吾
欲以为相可乎答曰知臣莫若君何有不可至于亮
直之节臣未明也王曰何故答曰闻诸孙卿云其为
人也长目而豕视者必体方而心圆每以其法相人
千百不失臣见回非不伟其体干也然甚疑其目王
卒用之三月果以谄得罪 新垣固谓子顺曰贤者
所在必兴化致治今子相魏未闻异政而即自退其
有志不得白何去之速也答曰以无异政所以自退
也且死病无良医今秦有吞食天下之心以义事之
固不获安救亡不暇何化之兴昔伊摰在夏吕望在
商而二国不理岂伊吕之不欲哉势不可也当如今
日山东之国弊而不振三晋割地以求安二周折节
而入秦燕齐宋楚已屈服矣以此观之不出二十年
天下尽为秦乎 季节见于子顺子顺赐之酒辞问
其故对曰今日家之忌日也故不敢饮子顺曰饮也
礼虽服衰麻见于君及先生与之粱肉无辞所以敬
尊长而不敢遂其私也忌日方于有服则轻矣 魏
安厘王问天下之高士子顺曰世无其人也抑可以
为次其鲁仲连乎王曰鲁仲连强作之者非体自然
也答曰人皆作之作之不止乃成君子文武欲作尧
舜而至焉昔我先君夫子欲作文武而至焉作之不
变习与体成习与体成则自然矣 虞卿着书名曰
春秋魏齐曰子无然也春秋孔圣所以名经也今子
之书大抵谈说而已亦以为名何答曰经者取其事
常也可常则为经矣且不为孔子其无经乎齐问子
顺子顺曰无伤也鲁之史记曰春秋经因以为名焉
又晏子之书亦曰春秋吾闻泰山之上封禅者七十
二君其见称述数不盈十所谓贵贱不嫌同名也
邯郸之民以正月之旦献雀于赵王而缀之以五丝
赵王大悦申叔以告子顺曰王何以为也对曰正旦
放之示有生也子顺曰此委巷之鄙事尔非先王之
法也且又不令申叔曰敢问何谓不令答曰夫雀者
取其名焉则宜受之于上不宜取之于下下人非所
得制爵也而王悦此殆非吉祥矣昔虢公祈神神赐
之土田是失国而更受田之祥也今以一国之王受
民之雀将何悦哉 申叔问曰犬马之名皆因其形
色而名焉唯韩卢宋鹊独否何也子顺答曰卢黑色
鹊白色非色而何 魏公子无忌死韩君将亲吊焉
其子荣之以告子顺子顺曰必辞之礼邻国君吊君
主之今君不命子则子无所受其君也其子辞韩韩
君乃止 子高以为赵平原君霸世之士惜其不遇
时也其子子顺以为衰世之好事公子无伯相之才
也申叔问子顺曰子之家公有道先生既论之矣今
子易之是非焉在答曰言贵尽心亦各其所见也若
是非则明智者裁之 申叔问子顺曰礼为人臣三
谏不从可以称其君之非乎答曰礼所不得也曰叔
也昔者逮事有道先生问此义焉而告叔曰得称其
非者所以使天下人君不敢遂其非也子顺曰然吾
亦闻之是亡考起时之言非礼意也礼受放之臣不
说人以无罪先君夫子曰事君欲谏不欲陈言不欲
显君之非也申叔曰然则晏子叔向皆非礼也答曰
此二大夫相与私燕言及国事未以为非礼也晏子
既陈屦贱踊贵于其君其君为之省刑然以及叔向
叔向听晏子之私又承其问所宜亦答以其事也
魏王问子顺曰寡人闻昔者上天神异后稷而为之
下嘉谷周以遂兴往中山之地无故有谷非人所为
云天雨之反亡国何故也答曰天虽至神自古及今
未闻下谷与人也诗美后稷能大教民种嘉谷以利
天下故诗曰诞降嘉种犹书所谓稷降播种农殖嘉
谷皆说种之其义一也若中山之谷妖怪之事非所
谓天祥也 赵王问相于平原君平原君曰邹文



可王曰其行如何对曰夫孔子高天下之高士也取
友以行交游以道文与之游称曰好义王其用之王
卒不用后以平原君言问子顺且曰先生知之乎答
曰先父之所交也何敢不知王曰寡人虽失之在前
犹愿闻其行于先生也答曰行不苟合虽贱不渝君
子人也王遂礼之固以老辞 赵王问子顺曰寡人
闻孔氏之世自正考父以来儒林相继仲尼重之以
大圣自兹以降世业不替天下诸侯咸资礼焉先生
承其绪作二国师从古及今载德流声未有若先生
之嗣率由前训将与天地相敝矣答曰若先祖父并
禀圣人之性如君王之言也至如臣者学行不敏寄
食于赵禄仕于魏幸遇二国之君宽以容之若乃师
也未敢承命假令赖君之愿后世克祚不忝前人不
泯祖业岂徒一家之赐哉亦天下之庆也王曰必然
必然
按兖州府志八代谦史记作慎字子顺又名斌穿之
子也仕魏为安厘王相改嬖宠之官以事贤才夺无
任之禄以赐有功诸丧职秩者不悦相魏九月以病
致仕遂寝于家尝曰今秦有吞天下之心不出二十
年天下其尽为秦乎秦庄襄王闻其贤遣使往召不
就魏以其为孔子后使嗣封文信君年五十七卒孔
丛子云家之族裔一子相承以至九世始有三子鲋
腾树

 圣裔部列传三
  后汉
  孔志
按后汉书孔僖传建武十三年世祖复封均子志为
褒成侯志卒子损嗣
按阙里志十七代志后汉光武帝拜大司马建武十
四年袭封褒成侯食邑二千户卒谥元成生子损
  孔损
按后汉书孔僖传孔志卒子损嗣褒成侯永元四年
徙封褒亭侯
按阙里志十八代损字君益明帝永平十五年袭封
褒成侯章帝元和二年东巡狩褒成侯助祭焉和帝
永元四年袭封褒亭侯食邑一千户生子曜
  孔曜
按后汉书孔僖传孔损卒子曜嗣
按阙里志十九代曜字君曜袭封褒亭侯生子二完

  孔僖
按后汉书本传僖字仲和鲁国鲁人也自安国以下
世传古文尚书毛诗曾祖父子建少游长安与崔篆
友善及篆仕王莽为建新大尹尝劝子建仕对曰吾
有布衣之志子有衮冕之志各从所好不亦善乎道
既乖矣请从此辞遂归终于家僖与崔篆孙骃复相
友善同游太学习春秋因读吴王夫差时事僖发书
叹曰若是所谓画龙不成反为狗者


刘攽曰画龙案古语皆云画虎此误
骃曰然昔孝武皇帝始为天子年方十八崇信圣道
师则先王五六年间号胜文景及后恣己忘其前之
为善僖曰书传若此多矣邻房生梁郁儳和之曰如
此武帝亦是狗耶僖骃默然不对郁怒恨之阴上书
告骃僖诽谤先帝刺讥当世事下有司骃诣吏受讯
僖以吏捕方至恐诛乃上书肃宗自讼曰臣之愚意
以为凡言诽谤者谓实无此事而虚加诬之也至如
孝武皇帝政之美恶显在汉史坦如日月是为直说
书传实事非虚谤也夫帝者为善则天下之善咸归
焉其不善则天下之恶亦萃焉斯皆有以致之故不
可以诛于人也且陛下即位以来政教未过而德泽
有加天下所具也臣等独何讥刺哉假使所非实是
则固应悛改傥其不当亦宜含容又何罪焉升下不
推原大数深自为计徒肆私忿以快其意臣等受戮
死即死耳顾天下之人必回视易虑以此事窥陛下
心自今以后苟见不可之事终莫复言者矣臣之所
以不爱其死犹敢极言者诚为陛下深惜此大业陛
下若不自惜则臣何赖焉齐桓公亲扬其先君之恶
以唱管仲然后群臣得尽其心今陛下乃欲以十世
之武帝远讳实事岂不与桓公异哉臣恐有卒然见
构衔恨蒙枉不得自叙使后世论者擅以陛下有所
方比宁可复使子孙追掩之乎谨诣阙伏待重诛帝
始亦无罪僖等意及书奏立诏勿问拜僖兰台令史
元和二年春帝东巡狩还过鲁幸阙里以太牢祀孔
子及七十二弟子作六代之乐大会孔氏男子二十
以上者六十三人命儒者讲论僖因自陈谢帝曰今
日之会宁于卿宗有光荣乎对曰臣闻明王圣主莫
不尊师贵道今陛下亲屈万乘辱临敝里此乃崇礼
先师增辉圣德至于光荣非所敢承帝大笑曰非圣
者子孙焉有斯言乎遂拜僖郎中赐褒成侯损及孔
氏男女钱帛诏僖从还京师使校书东观冬拜临晋
令崔骃以家林筮之


崔篆所作易林也
谓为不吉止僖曰子盍辞乎僖曰学不为人仕不择
官吉凶由己而由卜乎在县三年卒官遗令即葬二
子长彦季彦并十余岁蒲□令许君然劝令反鲁对
曰今载柩而归则违父令舍墓而去心所不忍遂留
华阴长彦好章句学季彦守其家业门徒数百人延
光元年河西大雨雹大者如斗安帝诏有道术之士
极陈变眚乃召季彦见于德阳殿帝亲问其故对曰
此皆阴乘阳之征也今贵臣擅权母后党盛陛下宜
修圣德虑此二者帝默然左右皆恶之举孝廉不就
三年年四十七终于家初平帝时王莽秉政乃封孔
子后孔均为褒成侯追谥孔子为褒成宣尼公及王
莽败失国建武十三年世祖复封均子志为褒成侯
志卒子损嗣永元四年徙封褒亭侯损卒子曜嗣曜
卒子完嗣世世相传至献帝初国绝
  孔季彦
按兖州府志孔季彦孔子二十代孙也常过梁梁人
有继母杀父其子杀之有司欲当以大逆季彦曰继
母如母谓有父也今既杀父母名已绝昔文姜与杀
鲁桓春秋去其姜氏宜以非司寇而擅杀当之不当
以逆论延光二年河南大雨雹帝召见问其故对曰
此阴乘阳之征也今贵臣擅权母后党炽陛下宜修
圣德虑此二者帝默然左右皆恶之季彦曰吾岂容
媚势臣而欺人君乎归终于家
  孔昱
按后汉书本传昱字元世鲁国鲁人也七世祖霸成
帝时历九卿封褒成侯自霸至昱爵位相系其卿相
牧守五十三人列侯七人昱少习家学大将军梁冀
辟不应太尉举方正对策不合乃辞病去后遭党事
禁锢灵帝即位公车征拜议郎补洛阳令以师丧弃
官卒于家
  孔完
按后汉书孔僖传褒亭侯曜卒子完嗣献帝初国绝
按阙里志二十代完袭封褒亭侯早卒无子以母弟
赞之子羡袭封
  孔融
按后汉书本传融字文举鲁国人孔子二十世孙也
七世祖霸为元帝师位至侍中父太山都尉融幼
有异才年十岁随父诣京师时河南尹李膺以简重
自居不妄接士宾客敕外自非当世名人及与通家
皆不得白融欲观其人故造膺门语门者曰我是李
君通家子弟门者言之膺请融问曰高明祖父尝与
仆有恩旧乎融曰然先君孔子与君先人李老君同
德比义而相师友则融与君累世通家众坐莫不叹
息大中大夫陈炜后至坐中以告炜炜曰夫人少而
聪了大未必奇融应声曰观君所言将不早慧乎膺
大笑曰高明必为伟器年十三丧父哀悴过毁扶而
后起州里归其孝性好学博涉多该览山阳张俭为
中常侍侯览所怨览为刊章下州郡以名捕俭俭与
融兄褒有旧亡抵于褒不遇时融年十六俭少之而
不告融见其有窘色谓曰兄虽在外吾独不能为君
主耶因留舍之后事泄国相以下密就掩捕俭得脱
走遂并收褒融送狱二人未知所坐融曰保纳含藏
者融也当坐之褒曰彼来求我非弟之过请甘其罪
吏问其母母曰家事任长妾当其辜一门争死郡县
疑不能决乃上谳之诏书竟坐褒焉融由是显名与
平原陶丘洪陈留边让齐声称州郡礼命皆不就辟
司徒杨赐府时隐核官僚之贪浊者将加贬黜融多
举中官亲族尚书畏迫内宠召掾属诘责之融陈对
罪恶言无阿挠河南尹何进当迁为大将军杨赐遣
融奉谒贺进不时通融即夺谒还府投劾而去河南
官属耻之私遣剑客欲追杀融客有言于进曰孔文
举有重名将军若造怨此人则四方之士引领而去
矣不如因而礼之可以示广于天下进然之既拜而
辟融举高第为侍御史与中丞赵舍不同托病归家
后辟司空掾拜中军候在职三日迁虎贲中郎将会
董卓废立融每因对答辄有匡正之言以忤卓旨转
为议郎时黄巾寇数州而北海最为贼冲卓乃讽三
府同举融为北海相融到郡收合士民起兵讲武驰
檄飞翰引谋州郡贼张饶等群辈二十万众从冀州
还融逆击为饶所败乃收散兵保朱虚县稍复鸠集
吏民为黄巾所误者男女四万余人更置城邑立学
校表显儒术荐举贤良郑元彭璆邴原等郡人甄子
然临孝存知名早卒融恨不及之乃命配食县社其
余虽一介之善莫不加礼焉郡人无后及四方游士
有死亡者皆为棺具而敛葬之时黄巾复来侵暴融
出屯都昌为贼管亥所围融逼急乃遣东莱太史慈
求救于平原相刘备备惊曰孔北海乃复知天下有
刘备耶即遣兵三千救之贼乃散走时袁曹方盛而
融无所协附左丞黄祖者称有意谋劝融有所结纳
融知绍操终图汉室不欲与同故怒而杀之融负其
高气志在靖难而才□意广迄无成功在郡六年刘
备表领青州刺史建安元年为袁谭所攻自春至夏
战士所余裁数百人流矢雨集戈矛内接融隐几读
书谈笑自若城夜陷乃奔东山妻子为谭所虏及献
帝都许征融为将作大匠迁少府每朝会访对融辄
引正定议公卿大夫皆隶名而已初太傅马日磾奉
使山东及至淮南数有意于袁术术轻侮之遂夺取
其节求去又不听因欲逼为军帅日磾深自恨遂呕
血而毙及丧还朝廷议欲加礼融乃独议曰日磾以
上公之尊秉髦节之使衔命直指宁辑东夏而曲媚
奸臣为所牵率章表署用辄使首名附下罔上奸以
事君昔国佐当晋军而不挠宜僚临白刃而正色王
室大臣岂得以见胁为辞又袁术僭逆非一朝一夕
日磾随从周旋历岁汉律与罪人交关三日已上皆
应知情春秋鲁叔孙得臣卒以不发扬襄仲之罪贬
不书日郑人讨幽公之乱斫子家之棺圣上哀矜旧
臣未忍追案不宜加礼朝廷从之时论者多欲复肉
刑融乃建议曰古者敦庬善否不别吏端刑清政无
过失百姓有罪皆自取之末世陵迟风化坏乱政挠
其俗法害其人故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而欲绳之
以古刑投之以残弃非所谓与时消息者也纣斫朝
涉之胫天下谓为无道夫九牧之地千八百君若各
刖一人是下常有千八百纣也求俗休和弗可得已
且被刑之人虑不全生志在思死类多趋恶莫复归
正夙沙乱齐伊戾祸宋赵高英布为世大患不能止
人遂为非也适足绝人还为善耳虽忠如鬻权信如
卞和智如孙膑冤如巷伯才如史迁达如子政一离
刀锯没世不齿是太甲之思庸穆公之霸秦南睢之
骨立卫武之初筵陈汤之都赖魏尚之守边无所复
施也汉开改恶之路凡为此也故明德之君远度深
惟弃短就长不苟革其政者也朝廷善之卒不改焉
是时荆州牧刘表不供职贡多行僭伪遂乃郊祀天
地拟斥乘舆诏书班下其事融上疏曰窃闻领荆州
牧刘表桀逆放恣所为不轨至乃郊祭天地拟仪社
稷虽昏僭恶极罪不容诛至于国体宜且讳之何者
万乘至重天王至尊身为圣躬国为神器陛级县远
禄位限绝犹天之不可阶日月之不可逾也每有一
竖臣辄云图之若形之四方非所以杜塞邪萌愚谓
虽有重戾必宜隐忍贾谊所谓掷鼠忌器盖谓此也
是以齐兵次楚唯责包茅王师败绩不书晋人前以
露袁术之罪今复下刘表之事是使跛牂欲窥高岸
天险可得而登也案表跋扈擅诛列侯遏绝诏命断
盗贡篚招呼元恶以自营卫专为群逆主萃渊薮郜
鼎在庙章孰甚焉桑落瓦解其埶可见臣愚以为宜
隐郊祀之事以崇国防五年南阳王冯东海王祗薨
帝伤其早殁欲为修四时之祭以访于融融对曰圣
恩敦睦感时增思悼二王之灵发哀愍之诏稽度前
典以正礼制窃观故事前梁怀王临江愍王齐哀王
临淮怀王并薨无后同产昆弟即景武昭明四帝是
也未闻前朝修立祭祀若临时所施则不列传纪臣
愚以为诸在冲□圣慈哀悼礼同成人加以号谥者
宜称上恩祭祀礼毕而后绝之至于一岁之限不合
礼意又违先帝已然之法所未敢处初曹操攻屠邺
城袁氏妇子多见侵略而操子丕私纳袁熙妻甄氏
融乃与操书称武王伐纣以妲己赐周公操不悟后
问出何经典对曰以今度之想当然耳后操讨乌桓
又嘲之曰大将军远征萧条海外昔肃慎不贡楛矢
丁零盗苏武牛羊可并案也时年饥兵兴操表制酒
禁融频书争之多侮慢之辞既见操雄诈渐着数不
能堪故发辞偏宕多致乖忤又尝奏宜准古王畿之
制千里寰内不以封建诸侯操疑其所论建渐广益
惮之然以融名重天下外相容忍而潜忌正议虑鲠
大业山阳郗虑承望风旨以微法奏免融官因显明
雠怨操故书激厉融曰盖闻唐虞之朝有克让之臣
故麟凤来而颂声作也后世德薄犹有杀身为君破
家为国及至其敝睚□之怨必雠一餐之惠必报故
错念国遘祸于袁盎屈平悼楚受谮于椒兰彭宠
倾乱起自朱浮邓禹威损失于宗冯由此言之喜怒
怨爱祸福所因可不慎与昔廉蔺小国之臣犹能相
下寇贾仓卒武夫屈节崇好光武不问伯升之怨齐
侯不疑射钩之虏夫立大操者岂累细故哉往闻二
君有执法之平以为小介当收旧好而怨毒渐积志
相危害闻之怃然中夜而起昔国家东迁文举盛叹
鸿豫名实相副综达经学出于郑元又明司马法鸿
豫亦称文举奇逸博闻诚怪今者与始相违孤与文
举既非旧好又于鸿豫亦无恩纪然愿人之相美不
乐人之相伤是以区区思协欢好又知二君群小所
构孤为人臣进不能风化海内退不能建德和人然
抚养战士杀身为国破浮华交会之徒计有余矣融
报曰猥惠书教告所不逮融与鸿豫州里比邻知之
最早虽尝陈其功美欲以厚于见私信于为国不求
其覆过掩恶有罪望不坐也前者黜退欢欣受之昔
赵宣子朝登韩厥夕被其戮喜而求贺况无彼人之
功而敢枉当官之平哉忠非三闾智非错窃位为
过免罪为幸乃使余论远闻所以惭惧也朱彭寇贾
为世壮士爱恶相攻能为国忧至于轻弱薄劣犹昆
虫之相啮适足还害其身诚无所至也晋侯嘉其臣
所争者大而师旷以为不如心竞性既迟缓与人无
伤虽出胯下之负榆次之辱不知贬毁之于己犹蚊
虻之一过也子产谓人心不相似或矜埶者欲以取
胜为荣不念宋人待四海之客大炉不欲令酒酸也
至于屈谷巨瓠坚而无窍当以无用罪之耳他者奉
遵严教不敢失坠郗为故吏融所推进赵衰之拔郄
縠不轻公叔之升臣也知同其爱训诲发中虽懿伯
之忌犹不得念况恃旧交而欲自外于贤吏哉辄布
腹心修好如初苦言至意终身诵之岁余复拜大中
大夫性宽容少忌好士喜诱益后进及退闲职宾客
日盈其门常叹曰坐上客恒满尊中酒不空吾无忧
矣与蔡邕素善邕卒后有虎贲士貌类于邕融每酒
酣引与同坐曰虽无老成人且有典刑融闻人之善
若出诸己言有可采必演而成之面告其短而退称
所长荐达贤士多所奖进知而未言以为己过故海
内英俊皆信服之曹操既积嫌忌而郗虑复构成其
罪遂令丞相军谋祭酒路粹枉状奏融曰少府孔融
昔在北海见王室不静而招合徒众欲规不轨云我
大圣之后而见灭于宋有天下者何必卯金刀及与
孙权使语谤讪朝廷又融为九列不遵朝仪秃巾微
行唐突宫掖又前与白衣祢衡跌荡放言云父之于
子当有何亲论其本意实为情欲发耳子之于母亦
复奚为譬如寄物瓶中出则离矣既而与衡更相赞
扬衡谓融曰仲尼不死融答曰颜回复生大逆不道
宜极重诛书奏下狱弃市时年五十六妻子皆被诛
初女年七岁男年九岁以其幼弱得全寄他舍二子
方弈棋融被收而不动左右曰父执而不起何也答
曰安有巢毁而卵不破乎主人有遗肉汁男渴而饮
之女曰今日之祸岂得久活何赖知肉味乎兄号泣
而止或言于曹操遂尽杀之及收至谓兄曰若死者
有知得见父母岂非至愿乃延颈就刑颜色不变莫
不伤之初京兆人脂习元升与融相善每戒融刚直
及被害许下莫敢收者习往抚尸曰文举舍我死吾
何用生为操闻大怒将收习杀之后得赦出魏文帝
深好融文辞叹曰扬班俦也募天下有上融文章者
辄赏以金帛所著诗颂碑文论议六言策文表檄教
令书记凡二十五篇文帝以习有栾布之节加中散
大夫
  魏
  孔羡
按阙里志二十一代羡字子余魏文帝黄初元年拜
议郎封宗圣侯以鲁县百户奉祀卒葬祖墓南生子

  吴
  孔恬
按阙里志二十四代恬孔竺长子字公默吴侍中选
曹尚书
  晋
  孔震
按阙里志二十二代震字伯起晋武帝泰始三年改
封奉圣亭侯拜太常卿黄门侍郎食邑二千户年七
十五卒生子嶷
  孔衍
按晋书本传衍字舒元鲁国人孔子二十二世孙也
祖文魏大鸿胪父毓征南军司衍少好学年十二能
通诗书弱冠公府辟本州举异行直言皆不就避地
江东元帝引为安东参军专掌记室书令殷积而衍
每以称职见知中兴初与庾亮俱补中书郎明帝之
在东宫领太子中庶子于时庶事草创衍经学深博
又练识旧典朝仪轨制多取正焉由是元明二帝并
亲爱之王敦专权衍私于太子曰殿下宜博延朝彦
搜扬才俊询谋时政以广圣聪敦闻而恶之乃启出
衍为广陵郡时人为之寒心而衍不形于色虽郡邻
接西贼犹教诱后进不以戎务废业石勒常骑至山
阳敕其党以衍儒雅之士不得妄入郡境视职期月
以大兴三年卒于官衍虽不以文才着称而博览过
于贺循凡所撰述百余万言子启为庐陵太守宗人
夷吾有美名博学不及衍涉世声誉过之元帝以为
主簿转参军稍迁侍中徙太子左卫率卒追赐太仆
  孔嶷
按阙里志二十三代嶷字功成袭封奉圣亭侯食邑
二千户年五十七卒生子抚
  孔抚
按阙里志二十四代无举孝廉辟太尉掾袭封奉圣
亭侯为豫章太守食邑一千户生子懿
  孔懿
按阙里志二十五代懿东晋袭封奉圣亭侯从事中
郎食邑一千户年六十一卒葬祖墓西生子鲜
  孔愉
按晋书本传愉字敬康会稽山阴人也其先世居梁
国曾祖潜太子少傅汉末避地会稽因家焉祖竺吴
豫章太守父恬湘东太守从兄侃大司农俱有名江
左愉年十三而孤养祖母以孝闻与同郡张茂字伟
康丁潭字世康齐名时人号曰会稽三康吴平愉迁
于洛惠帝末归乡里行至江淮间遇石冰封云为乱
云逼愉为参军不从将杀之赖云司马张统营救获
免东还会稽入新安山中改姓孙氏以稼穑读书为
务信着乡里后忽舍去皆谓为神人而为之立祠永
嘉中元帝始以安东将军镇扬土命愉为参军邦族
寻求莫知所在建兴初始出应召为丞相掾仍除驸
马都尉参丞相军事时年已五十矣以讨华轶功封
余不亭侯愉尝行经余不亭见笼龟于路者愉买而
放之溪中龟中流左顾者数四及是铸侯印而印龟
左顾三铸如初印工以告愉乃悟遂佩焉帝为晋王
使长兼中书郎于时刁协刘隗用事王导颇见□远
愉陈导忠贤有佐命之勋谓事无大小皆宜谘访由
是不合旨出为司徒左长史累迁吴兴太守沈充反
愉弃官还京师拜御史中丞迁侍中太常及苏峻反
愉朝服守宗庙初愉为司徒长史以平南将军温峤
母亡遭乱不葬乃不过其品至是峻平而峤有重功
愉往石头诣峤峤执愉手而流涕曰天下丧乱忠孝
道废能持古人之节岁寒不雕者惟君一人耳时人
咸称峤居公而重愉之守正寻徙大尚书迁安南将
军江州刺史不行转尚书右仆射领东海王师寻迁
左仆射咸和八年诏曰尚书令玩左仆射愉并恪居
官次禄不代耕端右任重先朝所崇其给玩亲信三
十人愉以二十人禀赐愉上疏固让优诏不许重表
曰臣以朽闇忝□朝右而以惰劣无益毗佐方今强
寇未殄疆埸日骇政烦役重百姓困苦奸吏擅威暴
人肆虐大弊之后仓库空虚功劳之士赏报不足困
悴之余未见拯恤呼嗟之怨人鬼感动宜并官省职
贬食节用勤抚其人以济其艰臣等不能赞扬大化
纠明刑政而偷安高位横受宠给无德而禄殃必及
之不敢横受殊施以重罪戾从之王导闻而非之于
都坐谓愉曰君言奸吏擅威暴人肆虐为患是谁愉
欲大论朝廷得失陆玩抑之乃止后导将以赵引为
护军愉谓导曰中兴以来处此官者周伯仁应思远
耳今诚乏才岂宜以赵引居之邪导不从其守正如
此由是为导所衔后省左右仆射以愉为尚书仆射
愉年在悬车累乞骸骨不许转护军将军加散骑常
侍复徙领军将军加金紫光禄大夫领国子祭酒顷
之出为镇军将军会稽内史加散骑常侍句章县有
汉时旧陂毁废数百年愉自巡行修复故堰溉田二
百余顷皆成良业在郡三年乃营山阴湖南侯山下
数亩地为宅草屋数间便弃官居之送资数百万悉
无所取病笃遗令敛以时服乡邑义赗一不得受年
七十五咸康八年卒赠车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谥
曰贞三子誾汪安国誾嗣爵位至建安太守誾子静
字季恭再为会稽内史累迁尚书左仆射加后将军
  孔祗
按晋书孔愉传愉弟祗字承祖太守周札命为功曹
史札为沈充所害故人宾吏莫敢近者祗冒刃号哭
亲行殡礼送丧还义兴时人义之
  孔群
按晋书孔愉传群字敬林严叔父也有智局志尚不
羁苏峻入石头时匡术有宠于峻宾从甚盛群与从
兄愉同行于横塘遇之愉止与语而群初不视术术
怒欲刃之愉下车抱术曰吾弟发狂卿为我宥之乃
获免后峻平王导保存术尝因众坐令术劝群酒以
释横塘之憾群答曰群非孔子厄同匡人虽阳和布
气鹰化为鸠至于识者犹憎其目导有愧色任历中
丞性嗜酒导尝戒之曰卿恒饮不见酒家覆瓿布日
月久糜烂邪答曰公不见肉糟淹更堪久邪尝与亲
友书云今年田得七百石秫米不足了曲□事其□
湎如此卒于官嗣子沉
  孔伦
按阙里志二十五代伦孔奕长子晋黄门侍郎注仪
 

国学大师APP下载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