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痰之剂第十五

  痰之源不一∶有因热而生痰者,有因痰而生热者,有因气而生者,有因风而生者,有因寒而有立五饮之名,而痰饮居其一。庞安常曰∶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气顺则一身津液亦随气而顺矣。《准绳》云∶痰之生由于脾气不足,不能致精于肺,而淤以成者也,治痰宜先补脾,脾复健运之常,而痰自化矣。肾虚不能制水,水泛为痰,是无火之痰,痰清而稀。阴虚火动,又

  [除痰之剂第十五] 二陈汤

  (《局方》)治一切痰饮为病,咳嗽胀满,呕吐恶心,头眩心悸(脾虚不能健运,则生痰饮,稠者为痰,稀者为饮。水湿其本也,得火则结为痰,随气升降,在肺则咳,在胃则呕,在头则眩,在心则悸半夏(姜制,二钱)陈皮(去白)茯苓(一钱)甘草(五分。)加姜煎(姜能制半夏之毒。陈皮、半夏贵其陈久,则无燥散之患,故名二陈)。治痰通用二陈。风痰加南星、白附、皂角、竹沥,寒痰加半夏、姜汁,火痰加石膏、青黛,湿痰加苍术、白术,燥痰加栝蒌、杏仁,食痰加山楂、麦芽、神曲,老痰加枳实、海石、芒硝,气痰加香附、枳壳,胁痰在皮里膜外,加白芥此足太阴、阳明药也。半夏辛温,体滑性燥,行水利痰,为君。痰因气滞,气顺则痰降,故以橘红利气;痰由湿生,湿去则痰消,故以茯苓渗湿;为臣。中不和则痰涎聚,又以甘草和中补土,为佐也(或曰∶有痰而渴,宜去半夏,代以贝母、栝蒌。吴鹤皋曰∶渴而喜饮水者,易之;渴而不能饮水者,虽渴犹宜半夏也;此湿为本,热为标,湿极而兼胜己之化,非真象也。按∶贝母寒润,主肺家燥痰,半夏温燥主脾家湿痰;虽俱化痰,而寒温燥润各异,脱或误施,贻害非浅,用者宜审之。有血不足,阴火上逆,肺受火伤,整肃之令不得下行,由是津液混浊,生痰不生血者,名燥痰,当用润剂,如地黄、门冬、枸杞之类,滋阴降火,而痰自清,若投二陈,立见危殆;有痰饮流入四肢,肩背酸痛,手足罢软,误以为风,则非其治,宜导痰汤加木香、姜黄。大凡痰饮变生诸证,当以治饮为先,饮消则诸证自愈。如头风眉棱骨痛,投以风药不效,投以痰药见功;又如眼赤羞明,与之凉药不瘳,畀以痰剂获愈;凡此之类,不一而足。有人坐处吐痰满地,不甚稠粘,只是沫多,此气虚不能摄涎,不可用利药,宜六君子加益智仁一钱以摄之)。

  本方加人参、白术,名六君子汤∶治气虚有痰。本方去茯苓、甘草,名陈皮半夏汤;再加桔梗,名桔梗半夏汤;本方去陈皮、甘草,名半夏茯苓汤;再加生姜,名小半夏加茯苓汤(《金匮》)∶并治水气呕恶。本方加黄芩,名茯苓半夏汤(《宣明》)∶治热痰。本方加黄连、栀子、生姜,名二陈加栀连生姜汤∶治膈上热痰,令人呕吐。去生姜,治嘈杂。本方加砂仁、枳壳,名砂枳二陈汤∶行痰利气。本方加胆星、枳实,名导痰汤∶治顽痰胶固,非二陈所能除者(加胆星以助半夏,加枳实以成冲墙倒壁之功)。再加菖蒲,治惊悸健忘,怔忡不寐。

  导痰汤加木香、香附,名顺气导痰汤∶治痰结胸满,喘咳上气。本方加枳实、栝蒌、菔子、山楂、神曲∶治食积痰嗽发热。本方加苍术、枳壳、片子姜黄,名加味二陈汤仁斋∶治痰攻眼肿,并酒家手臂重痛麻木。本方除甘草,加干姜,姜汁糊丸,名温中化痰丸(《宝鉴》)∶治胸膈寒痰不快。本方除茯苓、甘草,加黄连,面糊丸,姜汤下,名三圣丸∶治痰火嘈杂,心悬如饥。单用陈皮、生姜,名橘皮汤《金匮》∶治干呕哕,及手足厥者。单用半夏、姜汁,名生姜半夏汤(《金匮》)∶治似喘不喘,似呕不呕,似哕不哕,心中愦愦然无奈者。本方半夏醋煮,除陈

  [除痰之剂第十五] 润下丸

  (即二贤散)治膈中痰饮。

  广陈皮(去白,八两,盐水浸洗)甘草(二两,蜜炙。)蒸饼糊丸。或将陈皮盐水煮烂此足太阴、阳明药也。陈皮燥湿而利气,湿去则痰涸,气顺则痰行;食盐润下而软坚,润下则痰

  [除痰之剂第十五] 桂苓甘术汤

  (《金匮》)治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稀者为饮,稠者为痰。痰饮积于厥阴心包,则胸胁支满茯苓(四两)桂枝白术(三两)甘草(二两。)此足太阴药也。喻嘉言曰∶茯苓治痰饮,伐肾邪,渗水道∶桂枝通阳气,开经络,和营卫;白术燥痰水,除胀满,治风眩;甘草得茯苓则不资满而反泄满,故《本草》曰∶甘草能下气当从

  [除痰之剂第十五] 清气化痰丸

  治痰热(热痰者,痰因火盛也。痰即有形之火,火即无形之痰;痰随火而升降,火引痰而横行;变生诸证,不可纪极。火借气于五脏,痰借液于五味;气有余则为火,液有余则为痰;故半夏(姜制)胆星(半两)橘红枳实(麸炒)杏仁(去皮尖)栝蒌仁(去油)黄芩(此手足太阴之药,治痰火之通剂也。气能发火,火能役痰,半夏、南星以燥湿气;黄芩、栝蒌楼以平热气;陈皮以顺里气,杏仁以降逆气,枳实以破积气,茯苓以行水气,水湿火热,皆生痰之本也。盖气之亢则为火,犹民之反而为贼,贼平则还为良民,而复其业矣,水退则还

  [除痰之剂第十五] 顺气消食化痰丸

  (《瑞竹堂》)治酒食生痰,胸膈膨闷,五更咳嗽(过饮则脾湿;多食辛热油腻之物,皆能生痰;壅于胸半夏(姜制)胆星(一斤)青皮陈皮(去白)莱菔子(生用)苏子(沉水者,炒)山一两。)姜汁和,蒸星无白点为度,去皂角、姜,切,同晒干用。

  此手足太阴药也。痰由湿生,半夏、南星所以燥湿;痰由气升,苏子、菔子、杏仁所以降气麦芽燥脾逆者

  [除痰之剂第十五] 清肺饮

  治痰湿气逆而咳嗽(肺受火伤,则气逆而为咳;脾有停湿,则生痰而作嗽。病有五脏六腑之殊,而其要皆归于肺,以肺为五脏华盖,下通膀胱,外达皮毛,为气之主而出声也。大法新嗽以致五其时受病,非其时各传以与之,有自外得者,肺主皮毛,风寒暑湿之邪,自皮毛入,内传脏腑而为咳也;有自内发者,七情饥饱,内有所伤,则邪气上逆,肺为气出入之道,故五脏之邪,上蒸于肺而为嗽也。然风寒暑湿有不为嗽者,盖所感者重,不留于皮毛,径伤脏腑,而成伤寒温热诸病;七情亦有不为嗽者,盖病尚浅,只在本脏,未传入肺;所以伤寒以有嗽为轻,而七情饥饱之嗽必久而后发也)。

  杏仁(去皮尖)贝母茯苓(一钱)桔梗甘草五味子橘红(五分。)加姜煎,食远清降,加桑皮、栀、芩;冬多风栝蒌、海石;食天冬;午前嗽地、知、柏子敛而降之久嗽肺虚此手太阴之药,治肺之通剂也。杏仁解肌散寒,降气润燥;贝母清火散结,润肺化痰;五味能开

  [除痰之剂第十五] 金沸草散

  (《活人》)治肺经伤风,头目昏痛,咳嗽多痰(风盛则气壅,气壅则痰生,故头目昏痛而咳嗽。《直指方》云∶咳嗽感风者,鼻塞声重;伤冷者,凄清怯寒;挟热为焦烦;受湿为缠滞;瘀血则膈间旋复花(即金沸草)前胡细辛(一钱)荆芥(钱半)赤茯苓(六分)半夏(五分)甘曰∶《局方》辛平,《活人》辛温)。如满闷,加枳壳、桔梗;有热加柴胡、黄芩;头痛加川芎。

  此手太阴药也。风热上壅,荆芥辛轻发汗而散风;痰涎内结,前胡、旋复消痰而降气,半夏燥痰而散逆,甘草发散而缓中,茯苓行水,细辛温经,盖痰必挟火而兼湿,故下气利湿而证自平。茯苓用赤者,入血分而泻丙丁也(小肠为丙火,心为丁火。《三因方》云∶一妇人牙痛,治疗不效,口颊皆肿,以金沸草散大剂煎汤熏漱而愈)。

  [除痰之剂第十五] 百花膏

  (《济生》)治喘咳不已,或痰中有血,虚人尤宜。

  百合款冬花,等分。蜜丸,龙眼大。食后临卧姜汤下,或噙化。加紫菀、百部、乌梅,名加味百花膏∶治同。煎服亦可。

  此手太阴药也。款冬泻热下气,清血除痰;百合润肺宁心,补中益气,并为理嗽要药。

  [除痰之剂第十五] 三仙丹

  (《百一方》)治中脘气滞,痰涎不利按∶气滞不通为气痰,走注攻刺亦曰气痰。

  南星曲半夏曲(四两)香附(二两。)糊丸。姜汤下。

  此足阳明、手足太阴药也。星夏以燥肺胃之痰,香附以快三焦之气,使气行则痰行也(《玉机痰自不分痰而宜也

  [除痰之剂第十五] 半夏天麻白术汤

  (东垣)治脾胃内伤,眼黑头眩,头痛如裂,身重如山,恶心烦闷,四肢厥冷,谓之足太阴痰厥头痛(痰厥者,湿痰厥逆而上也。痰逆则上实,故令头痛、目眩、眼前见黑色也。东垣曰∶太阴头痛,必有痰也;少阴头痛,足寒而气逆也;太阴、少阴二经虽不上头,然痰与气逆壅于膈中半夏(姜制)麦芽(钱半)神曲(炒)白术(炒,一钱)苍术(泔浸)人参黄(蜜服五钱。

  此足太阴药也。痰厥头痛,非半夏不能除(半夏燥痰而能和胃);头旋眼黑,虚风内作,非天麻不能定(天麻有风不动,名定风草);黄、人参甘温,可以泻火,亦可以补中;二术甘苦而温,可以除痰,亦可以益气(去湿故除痰,健脾故益气);苓、泻泻热导水;陈皮调气升阳;神曲消食,荡胃中滞气;麦芽化结,助戊己营运(胃为戊土,脾为己土);干姜辛热,以涤中寒;黄柏苦寒,酒洗,以疗少火在泉发燥也(李东垣曰∶夫风从上受之,风寒伤上,邪从外入,令人头痛,身重恶寒,此伤寒头痛也;头痛耳鸣,九窍不利,肠胃之所生,乃气虚头痛也;心烦头痛者,病在手太阳、少阴,乃湿热头痛也;如气上不下,头痛巅疾者,下虚上实也,病在足太阳、少阴,甚则入肾,寒湿头痛也;如头半边痛者,先取手少阳、阳明,次取足少阳、阳明,此偏头痛也。有厥逆头痛者,所犯大寒,内至骨髓,髓者以脑为主,脑逆故令头痛,齿亦痛;有真头痛者,甚则脑尽痛,手足寒至节,死不治。头痛每以风药治之者,高巅之上,唯风可到,味之薄者,阴中之阳,乃自地升天者也。太阳头痛,恶风寒,脉浮紧,川芎、羌活、麻黄之类为主;少阳头痛,脉弦细,往来寒热,柴胡、黄芩为主;阳明头痛,自汗,发热恶寒,脉浮缓长实者,升麻、葛根、白芷、石膏为主;太阴头痛,必有痰、体重,或腹痛,为痰癖,其脉沉缓,苍术、半夏、南星为主;少阴头痛,三阴三阳经不流行而足寒气逆,为寒厥,其脉沉细,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厥阴头顶痛,或吐涎沫,厥冷,脉沉缓,吴茱萸汤主之;血虚头痛,当归、川芎为主;气虚头痛,人参、黄为主;气血俱虚头痛,补中益气汤少加川芎、蔓荆子、细辛。清空膏,风湿头痛药也;白术半夏天麻汤,痰厥头痛药也;羌活附子汤,厥逆头痛药也。如湿气在头者,以苦吐之,不可执方而治。昂按∶以苦吐之,瓜蒂散

  [除痰之剂第十五] 茯苓丸

  (《指迷方》)治痰停中脘,两臂疼痛(饮伏于内,停滞中脘,脾主四肢,脾滞而气不下,故上行攻臂,其脉沉细者是也)。

  半夏曲(二两)茯苓(一两,乳拌)枳壳(五钱,麸炒)风化硝(二钱半。如一时未易成,但以朴硝撒于盘中,少时成水,置当风处即干,如芒硝,刮取亦可用)。姜汁糊丸,姜汤下。

  此足太阴、阳明药也。半夏燥湿,茯苓渗水,枳壳行气,化硝软坚去坚痰,生姜制半夏之毒而除痰,使痰行气通,臂痛自止矣(喻嘉言曰∶痰药虽多,此方甚效。痰饮流入四肢,令人肩背酸痛,两手罢软,误以为风,则非其治,宜导痰汤加木香、姜黄各五分,轻者指迷茯苓丸

  [除痰之剂第十五] 控涎丹

  (一名妙应丸。《三因方》)治人忽患胸背手足腰项筋骨牵引灼痛,走易不定;或手足冷痹,气脉不通;此乃痰涎在胸膈上下,误认瘫痪,非也。

  甘遂(去心)大戟(去皮)白芥子,等分。为末,糊丸。临卧姜汤服五七丸至十丸,痰甲、延胡索此手足太阳、太阴药也(十枣汤加减,行水例药,亦厉剂)。李时珍曰∶痰涎为物,随气升降,无处不到,入心则迷成癫痫,入肺则塞窍为喘咳背冷,入肝则膈痛干呕、寒热往来;入经络则麻痹疼痛,入筋骨则牵引灼痛,入皮肉则瘰痈疽,陈无择《三因方》并以控涎丹主之,殊有奇效。此乃治痰之本,痰之本,水也、湿也,得气与火,则结为痰,大戟能泄脏腑水湿,甘遂能行经隧水湿(直达水气所结之处),以攻决为用,白芥子能散皮里膜外痰气,唯善用者

  [除痰之剂第十五] 三子养亲汤

  (韩)治老人气实痰盛,喘满懒食(痰不自动,因火而动。气有余便是火。气盛上涌故喘,痰火紫苏子(沉水者)白芥子莱菔子。各微炒、研,煎服。或等分,或看病所主为君。

  此手足太阴药也。白芥子除痰,紫苏子降气,莱菔子消食,然皆行气豁痰之药,气行则火降而痰消矣(吴鹤皋曰∶治痰先理气,此治标耳,终不若二陈能健脾去湿,有治本之功也。

  李士气虚

  [除痰之剂第十五] 涤痰汤

  (严氏)治中风痰迷心窍,舌强不能言(心在窍为舌,心别脉系舌根,脾脉连舌本、散舌下,肾脉侠舌本,三脉虚则痰涎乘虚闭其脉道,故舌不能转运言语也;若三脉亡血,不能荣养而喑者,又当加补血药。风痰塞其经络,舌强不能言,其证为重;若壅热上攻,舌肿不能转者,其证为半夏(姜制)胆星(三钱五分)橘红枳实茯苓(二钱)人参菖蒲(一钱)竹茹(此手少阴、足太阴药也。心脾不足,风邪乘之,而痰与火塞其经络,故舌本强而难语也。人枳实破痰利膈;竹茹清燥开郁,使痰消火降,则经通而舌柔矣(喻嘉言曰∶此证最急,此药最缓,有两不相当之势。审其属实,用此汤调下牛黄丸;审其属虚,用此汤调下二丹丸,庶足开痰(附∶二丹丸∶丹参熟地天冬(两半)麦冬茯神甘草(一两)丹砂人参菖蒲远志(五钱。蜜丸)。安神养血,清热息风,服之得睡。有风中心脾者,有痰塞心窍者,有风寒壅滞者,致舌本木强;又有气虚、血虚、肾虚,及老人暴不能言者,宜十全大补汤加菖蒲、远志)。

  [除痰之剂第十五] 礞石滚痰丸

  (王隐君)治实热老痰。怪证百病(风木太过,克制脾土,气不运化,积滞生痰,壅塞上中二焦,回青礞石(一两)沉香(五钱)大黄(酒蒸)黄芩(八两。)先将礞石打碎,用朴硝一两,服之,姜汤送下。服后仰卧,令药在胸膈之间,除逐上焦痰滞,不宜饮水行动(昂按∶凡药必先入胃,然后能分布于若云膈药必须在膈,将随下,故为利痰圣药。

  此手足太阴、阳明药也。礞石剽悍之性,能攻陈积伏历之痰;大黄荡热去实,以开下行之路也。然乃峻剂,非体实者不可轻投(王隐君曰∶痰证古今未详,方书虽有五饮诸饮之异,而究莫知似疼咯或梦寐奇怪之状;或足腕酸软,腰背骨节卒痛;或四肢筋骨疼痛,难以名状,并无常处,以致手臂麻痛,状如风湿;或脊上一条如线之寒起者;或浑身习习如卧芒刺者;或眼粘湿痒,口糜、舌烂、喉痹等证;或绕项结核,状若瘰;或胸腹间如有二气交纽,噎息烦闷,有如烟火上冲,头面烘热;或为失志癫痫;或中风瘫痪;或劳瘵荏苒之疾;或风毒香港脚;或心下怔忡,如畏人捕;或喘嗽呕吐;或呕冷涎绿水黑汁;甚为肺痈、肠毒,便脓、挛跛;内外为病百端,皆痰所致,其状不同,难以尽述,盖津液既凝为痰,不复周润三焦,故口燥咽干,大便闭结,面如枯骨,毛发焦槁,妇人则因此月水不通,若能逐去败痰,自然服饵有效,余用滚痰丸以愈诸疾,不可胜数,特相传于世云)。

  本方加玄明粉一两,朱砂为衣∶治同。本方减大黄、黄芩各六两,加橘红、半夏各二两,甘名

  [除痰之剂第十五] 牛黄丸

  治风痫迷闷,涎潮抽掣(风痫,或因母腹中受惊,或因大惊而得。盖小儿神气尚弱,惊则神不守舍,舍空则痰涎归之,以致痰迷心窍。或感风寒暑湿,或饮食不节,逆于脏气,郁而生涎,闭塞诸经,厥而乃成,或数日一发,或一日数发,发则眩仆倒地,昏不知人,螈抽掣,胆星全蝎(去足,焙)蝉蜕(二钱五分)牛黄白附子僵蚕(洗、焙)防风天麻此手少阴、足太阴、厥阴药也。牛黄清心解热,开窍利痰;天麻、防风、南星、全蝎辛散之味,僵蚕、蝉蜕清化之品,白附头面之药(去头面之游风),皆能搜肝风而散痰结;麝香通窍,水银劫痰,引以姜、芥者,亦以逐风而行痰也(按∶牛黄丸之方颇多,互有异同,然大要在于搜风化痰、宁心通窍,多用冰、麝、牛、雄、金、珠、犀、珀。若中脏者宜之,如中腑、中血脉者,反能引风入骨。此方药味颇简,故姑录之以概其余也。喻嘉言曰∶牛黄丸与苏合丸异治∶热阻关窍宜牛黄丸;寒阻关窍宜苏合丸。若手撒口开遗尿等死证,急用参附峻补,间

  [除痰之剂第十五] 辰砂散

  (《灵苑》)治风痰诸痫,癫狂心疾(诸痫因惊恐忧怒,火盛于心,痰塞心窍。发时卒倒,抽掣叫吼,吐涎难辰砂(光明者,一两)乳香(光莹者)枣仁(五钱,炒。)温酒调下,恣饮沉醉,听睡一此手少阴药也。辰砂镇心泻心火,乳香入心散瘀血,枣仁补肝胆而宁心。

  本方加人参一两,蜜丸,弹丸大,名宁志膏(《本事》),每服一丸,薄荷汤下∶治同。

  [除痰之剂第十五] 白金丸

  治癫狂失心(癫多喜笑,尚知畏惧,证属不足;狂多忿怒,人不能制,证属有余。此病多因惊忧、痰血塞于心窍所致。《难经》曰∶诸阳为狂,诸阴为癫。喜属心,怒属肝,二经皆火有白矾(三两)郁金(七两。)薄荷糊丸。

  此手太阴药也。白矾酸咸,能软顽痰;郁金苦辛,能去恶血;痰血去则心窍开而痰已矣

  [除痰之剂第十五] 青州白丸子

  治风痰涌盛,呕吐涎沫,口眼斜,手足瘫痪,小儿惊风(皆风痰壅塞经络;及痰盛泄泻肥人滑泄,多属之痰;脉滑责之痰,不食不饥责之痰)。

  白附子(生用)南星(生用。二两)半夏(水浸生衣,生用。七两)川乌(去皮脐,生暴夜露瘫痪,酒下;惊风,此足厥阴、太阴药也。痰之生也,由风由寒由湿,故用半夏、南星之辛温以燥湿散寒,川乌、白附子辛热以温经逐风,浸而暴之者,杀其毒也(喻嘉言曰∶此治风痰之上药也,然热痰迷

  [除痰之剂第十五] 星香散

  治中风痰盛,体肥不渴者。

  胆星(八钱)木香(二钱。)为末,服。或加全蝎。

  此足厥阴药也。南星燥痰之品,制以牛胆,以杀其毒,且胆有益肝胆之功(肝胆之经属风木);佐以木香,取其行气以利痰也(木香能疏肝气,和脾气)。肥而不渴,宜燥可知。加全蝎者,以

  [除痰之剂第十五] 常山饮

  (《局方》)疟久不已者,用此截之(疟初起不宜kt,kt则邪气未尽,变生他证,发久则可截之)。

  常山(烧酒炒。二钱)草果(煨)槟榔知母贝母(一钱)乌梅(二个。)姜(三片)、枣(一枚),半酒半水煎,露一宿,日未出时,面东空心温服。渣用酒浸煎,待疟将发时先服。一方有良姜、甘此足少阴、太阴药也。古云无痰不作疟,常山引吐行水,祛老痰积饮;槟榔下气破积,能消食行痰。阴阳不和则疟作(阳胜则热,阴胜则寒),知母滋阴,能治阳明独胜之火;草果辛热,能治太阴独胜之寒;贝母清火散结,泻热除痰;乌梅酸敛涩收,生津退热(敛阴故退热);合为截疟之剂也(赵以德曰∶尝究本草,知母、草果、常山、甘草、乌梅、槟榔、穿山甲皆云治疟。集以成方者,为知母性寒,入足阳明,治独胜之热,使退就太阴;草果温燥,治足太阴独胜之寒,使退就阳明,二经和则无阴阳交错之变,是为君药。常山主寒热疟,吐胸中痰结,是为臣药。甘草和诸药,乌梅去痰,槟榔除痰癖,破滞气,是为佐药。穿山甲穴山而居,遇水而入,则是出入阴阳,贯穿经络于荥分,以破暑结之邪,为使药也。惟脾胃有郁痰者,用之收效。李士材曰∶常山生用多用则吐,与甘草同用亦必吐,若酒浸炒透,但用钱许,每见奇功,未见其或吐也,世人泥于老人久病忌服之说,使良药见疑,沉难起,抑何愚耶。李时珍曰∶常山、蜀漆劫痰截疟,须在发散表邪及提出阳分之后,用之得宜;得甘草则吐,得大黄则利,得乌梅、穿山甲则入肝,得小麦、竹叶则入心,得秫米、麻黄则入肺,得龙骨、附子则入肾,得草果、槟榔则入脾。盖无痰不作疟,一物之功,亦在驱逐痰水而已)。

  [除痰之剂第十五] 截疟七宝饮

  (《易简》)治实疟久发不止,寸口脉弦滑(浮大者脉弦为肝风,滑为痰,浮为在表,大为阳。若脉沉涩微细者禁用),不问鬼疟、食疟,并皆治之疟(有经疟、脏疟、寒疟、风疟、温疟、暑疟、湿疟、常山(酒炒)草果(煨)槟榔青皮浓朴陈皮甘草,等分。用酒水各一钟,煎熟,丝棉盖其已发,为其气发而服药,反能助寒助热)。

  此足少阳、太阴药也。常山能吐老痰积饮,槟榔能下食积痰结,草果能消太阴膏梁之痰,陈痰也(《玉机微义》曰∶上方乃温脾燥烈之药,盖作脾寒治也。用之亦效者,值病患阴阳相并,脾气郁结,浊液凝痰,闭塞中脘,因得燥热,亦以暂开,所以气通而痰止;若中气虚弱,内有郁火之人,复用燥热,愈劫愈虚,咎将谁执。杨仁斋曰∶疟有水有血,惟水饮所以作寒热,惟瘀血所以憎寒热。常山能逐水固也,若是血证,当加五灵脂、桃仁为佐,入生姜、蜜同煎;苟无行血之品,何以收十全之功耶。《保命集》云,疟夜发者,乃邪气深远而入血分,为阴

  释意:

  ◎方名:二陈汤(除痰之剂)

  总结:湿痰

  编号:001

  组成:半夏、陈皮、茯苓、甘草。

  主治:治一切痰饮为病,欬嗽胀满,呕吐恶心,头眩心悸。

  加减:1.风痰:加南星、白附、皂角、竹沥。2.寒痰:加半夏、姜汁。3.火痰:加石膏、青黛。4.湿痰:加苍杧、白杧。5.燥痰:加栝蒌、杏仁6.食痰:加山查、麦芽、神曲。7.老痰:加枳实、海石、芒硝。8.气痰:加香附、枳壳。9.?痰在皮里膜外:加白芥子。10.四肢痰:加竹沥。

  归经:此足太阳明药也。

  方义:1.半夏:辛温体滑,性燥,行水利痰为君。2.痰因气滞,气顺则痰降,故以橘红利气。3.痰由湿生,湿去则痰消,故以茯苓渗湿为臣。4.中不和则痰涎聚,又以甘草和中补土为佐。

  变化方:1.六君子汤:本方加人参、白杧。治气虚有痰。2.陈皮半夏汤:本方去茯苓、甘草。3.桔梗半夏汤:上方加桔梗。4.半夏茯苓汤:本方去陈皮、甘草。5.小半夏加茯苓汤:上方加生姜。并治水气呕恶。6.茯苓半夏汤:本方加黄芩。治热痰。7.二陈加栀连生姜汤:本方加黄连、栀子、生姜。治膈上热痰,令人呕吐。8.砂枳二陈汤:本方加砂仁、枳壳。行痰利气。9.导痰汤:本方加?星、枳实。治顽痰胶固。非二陈汤所能除者,再加菖蒲,治惊悸健忘,怔忡不寐。10.顺气导痰饮:导痰汤加木香、香附。治痰结胸满,喘欬上气。11.本方加枳实、菔子、山查、神曲、栝蒌。治食积痰嗽发热。12.加味二陈汤:本方加苍杧、枳壳、片子姜黄。治痰攻眼肿,并酒家手臂重痛麻木。13.温中化痰丸:本方除甘草,加干姜、姜汁糊丸。治胸膈寒痰不快。14.三圣丸:本方除茯苓、甘草,加黄连、曲糊丸,姜汤下治痰火嘈杂,心悬如饥。15.橘皮汤:单用陈皮生姜。治干呕哕,及手足厥者。16.生姜半夏汤:单用半夏、姜汁治似喘不喘,似呕不呕,似哕不哕,心中愦愦然无奈者。17.消暑丸:本方半夏醋煮,除陈皮,姜汁丸。

  煎服法:加姜煎。

  来源:局方

  ◎方名:润下丸(除痰之剂)

  总结:膈痰

  编号:002

  组成:广陈皮、甘草

  主治:治膈中痰饮。

  加减:(1)湿胜加星、夏。(2)火盛加芩、连。

  归经:足太阴阳明药。

  方义:(1)陈皮燥湿而利气,湿去而痰涸,气顺而痰行。(2)食盐润下而软坚,润下则痰降,软坚则痰消。(3)痰在膈中,故用甘草引之入胃,甘草经蜜炙能健脾调胃,脾胃健则痰自行矣。

  煎服法:(1)蒸饼糊丸。(2)或将陈皮盐水煮烂,晒干,同甘草为末,名“二贤散”,姜汤下。

  禁忌:虚弱人慎用。

  备注:即二贤散

  ◎方名:桂苓甘杧汤(除痰之剂)

  总结:痰饮

  编号:003

  组成:茯苓、桂枝、白杧、甘草

  主治:治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

  归经:足太阴药。

  方义:喻嘉言曰:“茯苓治痰饮,伐肾邪,渗水道。桂枝通阳气,开经络,和营卫。白杧燥痰水,除胀满,治风眩。甘草得茯苓,则不资满而反泄满,故本草曰:『甘草能下气,除烦满。』此证为痰饮阻抑其阳,故用阳药以升阳而化气也。”

  来源:金匮

  ◎方名:清气化痰丸(除痰之剂)

  总结:热痰

  编号:004

  组成:半夏、橘红、茯苓、黄芩、栝蒌仁、枳实、胆星、苦杏仁

  主治:治热痰。

  归经:手足太阴药。

  方义:(1)治痰火之通剂也。气能发火,火能役痰。(2)半夏、南星以燥湿气,瓜蒌、黄芩以平湿气,陈皮以顺里气,杏仁以降逆气,枳实以破积气,茯苓以行水气。(3)水湿火热,皆生痰之本也。盖气之亢而为火,犹民之反而为贼,贼反则还为良民,而复其业矣。火退则还为正气,而安其位矣。故化痰必以清气为先也。

  煎服法:姜汁糊丸,淡姜汤下。

  ◎方名:顺气消食化痰丸(除痰之剂)

  总结:食痰

  编号:005

  组成:半夏、胆星、杏仁、苏子、莱菔子、青皮、陈皮去白、香附、葛根、神曲、山楂、麦芽

  主治:治酒食生痰,胸膈膨闷,五更咳嗽。

  归经:手足太阴药。

  方义:(1)痰由湿生,半夏、南星,所以燥湿。(2)痰由气升,苏子、菔子、杏仁,所以降气。(3)痰由气滞,青皮、陈皮、香附,所以导滞。(4)痰因于酒食,葛根、神曲,所以解酒;山楂、麦芽,所以化食。(5)湿去食消,则痰不生。气顺则咳嗽止,痰滞既去,满闷自除也。

  煎服法:姜汁和蒸饼糊丸。

  来源:瑞竹堂

  ◎方名:清肺饮(除痰之剂)

  总结:痰嗽

  编号:006

  组成:五味子、桔梗、橘红、茯苓、贝母、杏仁、甘草

  主治:治痰湿气逆而咳嗽。

  加减:(1)若春时伤风咳嗽,鼻流清涕,宜清解,加薄荷、防风、紫苏、炒芩。(2)夏多火热,宜清降,加桑皮、麦冬、黄芩、知母、石膏。(3)秋多湿热,宜清热利湿,加苍杧、桑皮、防风、栀、芩。(4)冬多风寒,宜解表行痰,加麻黄、桂枝、干姜、生姜、半夏、防风。(5)火嗽加清黛、栝蒌、海石。(6)食积痰加香附、山楂、枳实。(7)湿痰除贝母,加半夏、南星。(8)燥谈痰加栝蒌、知母、天冬。(9)午前嗽属胃火,宜清胃,加石膏、黄连。(10)午后嗽属阴虚,宜滋阴降水,加芎、归、芍、地、知、柏、二冬、竹沥、姜汁传送。(11)黄昏嗽为火浮于肺,不可用凉药,宜五倍、五味、诃子、,敛而降之。(12)劳嗽见血,多是肺受热邪,宜加归、芍、阿胶、天冬、知母、款冬、紫苑之类。(13)久嗽肺虚,加参、耆。如肺热,去人参,用沙参可也。

  归经:此手太阴之药,治肺之通剂。

  方义:(1)杏仁解肌散寒,降气润燥。(2)贝母清火散结,润肺化痰。(3)五味敛肺而宁嗽。(4)茯苓除湿而理脾。(5)橘红行气。(6)甘草和中。(7)桔梗清肺利膈,载药上浮,而又能开壅发表也。

  煎服法:加姜煎。食远服。

  ◎方名:金沸草散(除痰之剂)

  总结:伤风欬嗽

  编号:007

  组成:旋覆花、前胡、细辛、荆芥、赤茯苓、半夏、炙甘草

  主治:治肺经伤风,头目昏痛,咳嗽多痰。

  加减:(1)如满闷,加枳壳、桔梗。(2)有热加柴胡、黄芩。(3)头痛加川芎。

  归经:手太阴药。

  方义:(1)痰涎内结,前胡、旋覆消痰而降气。(2)半夏燥痰而散逆。(3)风热上壅,荆芥辛轻发汗而散风。(4)甘草发散而和中。(5)茯苓行水。(6)细辛温经。(7)盖痰必挟火而兼湿,故下气利湿而证自平。(8)茯苓用赤者,入血分而泻丙丁也。

  又附方:局方加麻黄、赤芍,无赤茯、细辛。

  煎服法:加姜、枣煎。

  来源:活人

  ◎方名:百花膏(除痰之剂)

  总结:痰嗽

  编号:008

  组成:百合、款冬花

  主治:治喘咳不已,或痰中有血,虚人尤宜。

  归经:手太阴药。

  方义:款冬泻热下气,清血除痰。百花润肺宁心,补中益气。并为理嗽要药。

  变化方:加紫苑、百部、乌梅,名“加味百花膏”。治同,煎服亦可。

  煎服法:等分,蜜丸,龙眼大,食后临卧姜汤下。或噙化。

  来源:济生

  ◎方名:三仙丹(除痰之剂)

  总结:气痰

  编号:009

  组成:半夏曲、南星曲、香附。

  主治:治中脘气滞,痰涎不利。

  归经:足阳明、手足太阴药。

  方义:(1)星、夏以燥肺胃之痰。(2)香附以快三焦之气,使气行则痰行也。

  煎服法:糊丸,姜汤下。

  来源:百一方

  ◎方名:半夏天麻白杧汤(除痰之剂)

  总结:痰厥头痛

  编号:010

  组成:半夏、天麻、人参、黄耆、苍杧、白杧、茯苓、泽泻、神曲、麦芽、陈皮、黄蘺、干姜

  主治:治脾胃内伤,眼黑头眩,头痛如裂,身重如山,恶心烦闷,四肢厥冷,谓之足太阴痰厥头痛。

  归经:足太阴药。

  方义:(1)痰厥头痛,非半夏不能除。(2)头眩眼黑,虚风内作,非天麻不能除。(3)二杧甘苦而温,可以除痰,亦可以益气。(4)黄耆、人参甘温,可以泻火,亦可以补中。(5)苓、泻泻热导水。(6)陈皮调气升阳。(7)神曲消食,荡胃中滞气。(8)麦芽化结,助戊己运行。(9)干姜辛热,以涤中寒。(10)黄柏苦寒,酒洗,以疗少火在泉发躁也。

  煎服法:每服五钱。

  来源:东垣

  ◎方名:茯苓丸(除痰之剂)

  总结:停痰臂痛

  编号:011

  组成:茯苓、风化硝、枳壳、半夏曲

  主治:治痰停中脘,两臂疼痛。

  归经:足太阴、阳明药。

  方义:(1)茯苓渗水。(2)化硝?监。(3)枳壳行气。(4)半夏燥湿。(5)生姜制半夏之毒而除痰,使痰行气通,臂通自止矣。

  煎服法:姜汁糊丸,姜汤下。

  来源:指迷

  ◎方名:控涎丹(除痰之剂)

  总结:痰涎

  编号:012

  组成:白芥子、甘遂、大戟

  主治:1.治人忽患胸背手足腰项筋骨牵引钓痛,走易不定,或手足冷痹,气脉不通。2.此乃痰涎在胸膈上下,误认瘫痪,非也。

  加减:(1)寒厥加胡椒、丁香、姜、桂。(2)脚气加槟榔、木瓜、松脂、卷柏。(3)惊痰加朱砂、全蝎。(4)热痰加盆硝。(5)惊气成块加穿山甲、?甲、延胡索、蓬杧。

  归经:足太阳太阴药。

  煎服法:等分,为末糊丸。临卧姜汤服五、七丸,至十丸。痰猛加丸数。

  备注:一名妙应丸

  来源:三因方

  ◎方名:三子养亲汤(除痰之剂)

  总结:气痰

  编号:013

  组成:紫苏子、白芥子、莱服子

  主治:治老人气实痰盛,喘满懒食。

  归经:手足太阴药。

  方义:白芥子除痰,紫苏子行气,莱服子消食。然皆行气豁痰之药,气行则火降而痰消矣。

  煎服法:各微炒研。煎服。或等分,或看病所主为君。

  来源:韩?

  ◎方名:涤痰汤(除痰之剂)

  总结:风痰

  编号:014

  组成:茯苓、人参、甘草、橘红、胆星、半夏、竹如、枳实、菖蒲

  主治:治中风痰迷心窍,舌强不能言。

  归经:手少阴、足太阴药。

  方义:(1)心脾不足,风邪乘之,而痰与火塞其经络,故舌本强而难语也。(2)1.人参、茯苓、甘草─补心益脾而泻火。2.陈皮、南星、半夏─利热燥而袪痰。3.竹茹清燥开郁。4.枳实破痰利膈。5.菖蒲开窍通心。6.使痰消火降,则经通而舌柔矣。

  煎服法:加姜煎。

  来源:严氏

  ◎方名:礞石滚痰丸(除痰之剂)

  总结:顽病怪病

  编号:015

  组成:青礞石、大黄、沉香、黄芩

  主治:治实热老痰,怪证百病。

  归经:手足太阴、阳明药。

  方义:(1)礞石剽悍之性,能攻陈积伏历之痰。(2)大黄荡热去实,以开下行之路。(3)沉香能升降诸气,上至天而下至泉,以导诸药为使也。(4)黄芩泻肺凉心,以平上僭之火。

  变化方:(1)本方加玄明粉一两,朱砂为衣,治同。(2)本方减大黄、黄芩各六两,加橘红、半夏各二两,甘草一两,竹沥、姜汁为丸,名“竹沥达痰丸”,治同。力稍和缓。(3)单用礞石一味,治如前法,名“夺命丹”。薄荷自然汁,蜜调温服。治小儿急慢惊风,痰涎壅盛,药不得下,命在须臾。

  煎服法:上将礞石打碎,用朴硝一两,同入瓦罐,盐泥固济,晒干,火锻,石色如金为度,研末和诸药水丸。量人虚实服之,姜汤送下。服后仰卧,令药在胸膈之间,除逐上焦痰滞,不宜饮水行动。

  禁忌:然皆峻剂,非体实者不可轻投。

  来源:王隐君

  ◎方名:牛黄丸(除痰之剂)

  总结:风?惊痰

  编号:016

  组成:牛黄、防风、天麻、殭蚕、蝉蜕、白附子、胆星、金蝎、麝香

  主治:治风痫迷闷,涎潮抽掣。

  归经:手少阴、足太阴、厥阴药。

  方义:牛黄清心,解热开窍利痰。天麻、防风、南星、全蝎辛散之味;殭蚕、蝉蜕清化之品;白附头面之药;皆能搜肝风而散痰结。麝香通窍。水银劫痰。引以姜、芥者,亦以逐风而行痰也。

  煎服法:煮枣肉和水银五分,细研,入药末为丸。荆芥姜汤下。

  ◎方名:辰砂散(除痰之剂)

  总结:风痰癫痫

  编号:017

  组成:辰砂、枣仁、乳香

  主治:治风痰诸痫,癫狂心疾。

  归经:手少阴药。

  方义:(1)辰砂镇心泻心火。(2)枣仁补肝胆而宁心。(3)乳香入心散瘀血。

  变化方:本方加人参一两,蜜丸,弹丸大,名“宁志膏”,每服一丸,薄荷汤下,治同。

  煎服法:温酒调下,恣饮沉醉,听睡一、二日勿动,万一惊寤,不可复治。

  来源:灵苑

  ◎方名:白金丸(除痰之剂)

  总结:痰血迷心

  编号:018

  组成:白矾、郁金。

  主治:治癫狂失心。

  归经:手少阴药。

  方义:白矾酸咸,能?顽痰。郁金苦辛,能去恶血。痰血去则心窍开而疾已矣。

  煎服法:薄荷糊丸。

  ◎方名:青州白丸子(除痰之剂)

  总结:风痰

  编号:019

  组成:川乌、白附子、半夏、南星

  主治:1.治风痰涌盛,呕吐涎沫,口眼喎邪,手足瘫痪,小儿惊风。2.及痰盛泄泻。

  归经:足厥阴、太阴药。

  方义:痰之生也,由风由寒由湿,故用:(1)川乌、白附之辛热,以温经逐风。(2)半夏、南星之辛温,以燥湿散寒。浸而暴之者,杀其毒也。

  煎服法:为末,绢袋盛之,水摆出粉,未尽,再摇再摆,以尽为度。贮磁盆,日暴夜露,春五日,夏三,秋七,冬十日,晒干,糯米糊丸,如绿豆大。每服二十丸,姜汤下。瘫痪酒下。惊风薄荷汤下三、五丸。

  ◎方名:星香散(除痰之剂)

  总结:风痰

  编号:020

  组成:胆星、木香

  主治:治中风痰盛,体肥不渴者。

  归经:足厥阴药。

  方义:(1)南星燥痰之品,制以牛胆,以杀其毒,且胆有益肝胆之功。(2)佐以木香,取其行气以利痰也。(3)肥而不渴,宜燥可知,加全蝎者,以散肝风也。

  又附方:或加全蝎。

  煎服法:为末服。

  ◎方名:常山饮(除痰之剂)

  总结:劫痰截疟

  编号:021

  组成:常山、乌梅、草果、贝母、槟榔、知母

  主治:疟久不已者,用此截之。

  归经:足少阴、太阴药。

  方义:(1)古云:“无痰不作疟。”常山引吐行水,袪老痰积饮。槟榔下气破积,能消食行痰。(2)阴阳不和则疟作。知母滋阴,能治阳明独胜之火。草果辛热,能治太阴独胜之寒。(3)贝母清火散结,泻热除痰。乌梅酸敛濇收,生津退热。(4)合为截疟之剂也。

  又附方:(1)一方有良姜、甘草,无槟榔。(2)一方加穿山甲、甘草。

  煎服法:姜三片,枣一枚,半酒半水煎。露一宿,日未出时,面东空心温服。渣用酒浸煎,待疟将发时,先服。

  来源:局方

  ◎方名:截疟七宝饮(除痰之剂)

  总结:疟痰

  编号:022

  组成:草果、槟榔、陈皮、青皮、厚朴、常山、甘草

  主治:1.治实疟久发不止,寸口脉弦滑浮大者。2.不问鬼疟食疟,并皆治之。

  归经:足少阴、太阴药。

  方义:(1)1.草果─能消太阴膏梁之痰。2.槟榔─能下食积痰结。3.陈皮─利气。(2)加甘草入胃,佐常山以吐疟痰也。

  煎服法:等分,用酒、水各一钟,煎熟,丝绵盖之,露一宿,于当发之早,面东温服。

  来源:易简
 

国学大师APP下载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