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八

  [卷之八] 小儿科

  论

  尝闻小方脉科,古人谓之哑科,最费调治,诚哉是言也。盖以婴儿之流,难问证,难察脉耳。抑且脏腑脆嫩,而孟浪之剂,与夫峻寒峻热之药,俱不可轻用,试详论之。夫孺子之在襁褓中也,内无七情六欲之交战,外无大风大寒之相侵,奚其幼科之疾,若是之繁且甚欤?抑考其证,大半胎毒而少半伤食也,其外感风寒之证十一而已。曰变蒸,曰痘疹,曰斑烂,曰惊悸,曰风痫,曰发搐,曰痰壅,曰赤瘤,曰白秃,曰解颅,曰重舌、木舌,以上诸证,岂非孕母不谨胎毒之所致欤?夫小儿之在胎之,母饥亦饥,母饱亦饱,辛辣适口,胎气随热,情欲动中,胎息辄躁,或多食煎,或恣味辛酸,或嗜欲无节,或喜怒不常,皆能令子受患。其为母者,胎前既不能谨节,产后又不能调护,是以惟务姑息,不能防微杜渐,或未满百,而遂与咸酸之味,或未够周岁,而辄与肥甘之物,百病由是而生焉。曰吐泻,曰黄胆,曰五疳,曰腹胀,曰腹痛,曰水肿,曰疟,曰痢,曰痰喘,岂非吃食过伤,调养失宜之所致欤?先正所谓古者妇人妊子,寝不侧,座不边,立不跸,不食邪味等语,厥有旨哉。其余饮食男女养胎幼幼之法,必深得造化生生不息之意,故古人多寿考、儿少夭折者,即此之由也。尝见今有禀性温良之妇,有娠不嗜欲纵口,生子少病而痘疹亦稀,亦可以为师法矣。为儿医者,临证之际,宜察色观容,不可卤莽。假如额赤知为心热,鼻红知为脾热,左腮青知为肝有余,右腮白知为肺不足,颏白知为肾虚之类,更参之以虎口三关之脉,其小儿之病情,斯过半矣。传曰∶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仁人之心,斯言其可忽诸?又论变蒸∶夫小儿之初生,血气未足,阴阳未和,脏俯未实,骨格未全,有变蒸之候,每三十二日一发热,或吐或汗,或呻吟不食,此为长血脉、全智意之常候,不须治而自愈。按诸家所论,皆谓乃小儿长骨脉脏腑与神志也。自生之日始,每三十二日一变,凡人有三百六十五骨,除手足四十五碎骨外,止有三百二十骨,自生下骨而上,一日十骨,三十二日乃为一变,骨气始全。一变生一脏或一腑,十变则脏腑始足,每变发为虚热诸证。亦有胎气壮实,暗变而无发热证者。此骨节脏腑由变而全,胎毒亦因变而散也。为儿医者,可不审乎?

  脉法

  总论按古法曰∶凡小儿证候,难以手太阴尺寸脉诊。如一岁至六岁曰婴孩,惟以男左女右手次指三关之脉,以为验病轻重死生之诀。第一节名风关,无脉则无病,有脉则病轻。第二节名气关,脉见则病重,尚可药治而已。第三节名命关,脉见则病剧,乃九死一生之恶候也,多不可治。七岁、八岁曰龀,九岁、十岁曰髫,始可以一指探掌后尺寸三部之脉,而以一息七、八至为无病之常脉。十一岁至十四岁曰童稚,而以一息五、六至为常脉也。数则为热,迟则为寒,浮则为虚为风,沉则为实为积为痛,浮而数者为乳痫惊悸,虚而软者为慢惊螈,紧而实者为风痫,牢而革者为便秘,沉而弦者为食积为腹痛,紧而弦者为气急为风寒,洪数者为热,伏结为伤食,软细者为虫疳。若气促脉代、散乱无伦次者,死在须臾而不治也。业幼科者,其可不尽心于此乎?\r图\p01-e27a2.bmp\r今将手指三关之脉,绘图分注开列于后∶一、风关易治。

  二、气关病重。

  三、命关死候。

  三关青是四足惊。三关赤是水惊。三关黑是人惊。

  如有此三关通度脉候,是极重之证,必死,余并可治。

  \r图\p01-e27a3.bmp\r风关青如鱼刺,易治,乃初惊之候也。黑色,难治。气关青如鱼刺,主疳芬身热,易治。命关青如鱼刺,主虚,风邪传脾,难治。

  \r图\p01-e27a4.bmp\r风关青黑色如悬针,主水惊,易治。气关赤色如悬针,主疳病,兼肺脏积热,犹可为治。命关凡有此脉,不问五色,皆是死候。又三关通度如悬针者,主慢惊风,难治。

  \r图\p01-e27a5.bmp\r风关如水字,主惊风入肺,咳嗽面赤。气关如水字,主膈上有涎,并虚积停滞。命关如水字,主惊风,疳极夹惊候,不拘五色,三关通度者,不治。

  \r图\p01-e27a6.bmp\r风关如乙字,主肺脏惊风,易治。气关如乙字,主惊风,病重。命关如乙字,青黑色,主慢惊风,难治。

  \r图\p01-e27a7.bmp\r风关如曲虫,主疳病积聚,胸前如横推子,肚皮如吹胖猪脬。气关如曲虫,主大肠有秽积。命关如曲虫,主心痛传肝,难治。

  \r图\p01-e27a8.bmp\r风关如环,主肝脏有疳积积聚。气关如环,主疳入胃,吐逆,不治。命关如坏,恶候不治。

  \r图\p01-e27a9.bmp\r此纹若在风气二关,易治;若在命关通度,难治。

  \r图\p01-e27a10.bmp\r此纹若在手上,或面上,或左右腹胁上,或在左右脸边,皆死候。

  \r图\p01-e27a11.bmp\r脉曲向里者,是气疳。

  \r图\p01-e27a12.bmp\r脉曲向外者,是风疳。

  \r图\p01-e27a13.bmp\r脉斜向右者,是伤寒,身热不食无汗。

  \r图\p01-e27a14.bmp\r脉斜向左者,是伤风,身热不食有汗。

  \r图\p01-e27a15.bmp\r双钩脉者,是伤寒。

  \r图\p01-e27a16.bmp\r三曲如长虫者,是伤硬物。

  \r图\p01-e27a17.bmp\r两曲如钩者,是伤冷物。

  \r图\p01-e27a18.bmp\r脉一头如环,有独脚者,是伤冷。

  \r图\p01-e27a19.bmp\r面上有此点子,必是再发之候。

  \r图\p01-e27a20.bmp\r凡头面上,或肚腹上,有大脉并青筋如此者,并是食物毒及惊积,难治。

  \r图\p01-e27a21.bmp\r脉如乱虫是常疳,亦有虫疳、蛔疳、食积之疳,皆可治。

  凡脉微细不足者,并是风气,俱宜消疳,然后取虫积,肥孩儿,是良法也。

  附∶汤氏察小儿神色总断

  凡看小儿病,宜先观形证神色,然后察脉。假如肝之为病则面青,心之为病则面赤,脾之为病则面黄,肺之为病则面白,肾之为病则面黑。先要分别五脏形证,次看禀受盈亏,胎气虚实,明其标本而治之,无不可者。

  面上诸候形证歌

  (凡七首)痢疾眉头皱,惊风面颊红,渴来唇带赤,毒热眼朦胧。

  山根若见脉横青,此病明知两度惊,赤黑困疲时吐泻,色红啼夜不曾停。

  青脉生于左太阳,须惊一度见推详,赤是伤寒微燥热,黑青知是乳多伤。

  右边青脉不须多,有则频惊怎奈何?红赤为风抽眼目,黑青三日见阎罗。

  指甲青兼黑暗多,唇青恶逆病将瘥,忽作鸦声心气急,此时端的命难过。

  蛔虫退场门有三般,口鼻中来大不堪,如或白虫兼黑色,灵丹纵服病难安。

  四肢疮痛不为祥,下气冲心兼滑肠,气喘汗流身不热,手拿胸膈定遭殃。

  内八段锦

  (凡四首)红净为安不用惊,若逢红黑便难宁,更加红乱青尤甚,取下风痰病立轻。

  赤色轻微是外惊,若如米粒势难轻,红散多因乘怒乱,更加搐搦实难平。

  小儿初诞月,腹痛两眉颦,此号盘肠气,啼哭又呻吟。如反目仰视者,天吊风也。

  小儿初诞月,肌体瘦羸,发秃毛稀少,原因鬼王胎。

  外八段锦

  (凡十首)先望孩儿眼色青,次看背上冷如冰,阳男搐左无妨事,搐右令人甚可惊,女搐右边犹可治,若逢搐左疾非轻,歪斜口眼终为害,纵有仙丹也莫平。

  眼中赤脉实难量,大数原来不一样,最怕乱纹铺目下,更嫌赤脉贯瞳光。

  囟门肿起定为风,此候应知最是凶,忽陷成坑如盏足,未过七日命须终。

  鼻门黑燥渴难禁,面黑唇青命莫存,肚大青筋俱恶候,更嫌腹有直身纹。

  忽见眉间紫带青,看来立便见风生,青红碎杂风将起,必见疳症膈气形。

  乱纹交错紫嫌青,急急求医免命倾,盛紫再加身体热,须知脏腑恶风生。

  紫少红多六畜惊,紫红相等即疳成,紫点有形如米粒,伤寒夹食证堪评。

  紫散风传脾脏间,紫青口渴是风痫,紫隐深沉难治疗,风痰祛散命须还。

  黑轻可治死还生,红赤伤寒痰积停,赤青脾受风邪证,青黑脾风作慢惊。

  红赤连兮赤纹轻,必然乳母不相应,两手忽然无脉见,定知冲恶犯神灵。

  [卷之八\小儿科] 急慢惊风

  论

  《内经》曰∶诸风掉眩,皆属肝木。夫小儿八岁以前曰纯阳,盖其真水未旺,心火已炎,故肺金受制而无以平木,故肝木常有余,而脾土常不足也。为父母者,而有失于保养,其或衣服寒暄不调,以致外邪侵袭,或饮食之饥饱失节,以致中气损伤,是故急慢惊风之候作矣。夫惟急惊属肝木风邪有余之证,治宜清凉苦寒泻气之药。慢惊属脾土中气不足之候,治宜中和甘温补中之剂。若夫急惊之候,因闻不常之声,或遇驴马禽兽之号,以致面青口噤,或声嘶而厥,发过则容色如故,良久复作,其身热,面赤引饮,口鼻中气热,大小便黄赤色,惺惺不睡。盖热甚则生痰,痰盛则生风,偶因惊而发耳,宜用钱氏利惊丸、泻青丸、抱龙丸、宣风散、五福化毒丹等药。慢惊之证,多因饮食不节,损伤脾胃,以致吐泻日久,中气大虚,而致发搐,发则无休止时,其身冷,面黄不渴,口鼻中气寒,大小便青白,昏睡露睛,目上视,手足螈,筋脉拘挛。盖脾虚则生风,风盛则筋急,俗名天吊风者,即此候也,治宜东垣黄汤、钱氏钩藤丸、温白丸、丹溪参术汤送下朱砂安神丸之类。钱氏谓急惊为无阴之证,因心经实热而阴不能以配阳,是为阳盛阴虚之候也。谓慢惊为无阳之证,因脾土虚甚而阳不能以胜阴,是为阴盛阳虚之候也。

  愚按∶小儿急慢惊风之证,其虚实寒热,如天渊之隔,故急惊者十生一死,慢惊者十死一生。俗医多不谙此理,混为一途而治,误人多矣。业幼科者,宜推幼幼及人之心为心,庶几斯世无夭折之赤子矣,幸甚!

  脉法

  (并见前总章。)

  方法

  丹溪曰∶钱氏方乃小儿科之祖,其立例极妙,若能增损而用之,无不验也。

  又曰∶惊风有二∶慢惊属脾虚所主,多死,宜温补。一云∶当养脾,用参术煎汤下安神丸。急惊属痰热,宜凉泻。

  一云∶用养血药作汤,下降火清痰丸子抱龙丸之类。世以一药通治二证,甚谬。

  (以上丹溪方法凡二条)东垣治惊论曰∶外物惊宜镇心,以黄连安神丸。若气动所惊,宜寒水石安神丸,大忌防风丸,治风辛温之药必杀人。

  何也?辛散浮温热者火也。因惊而泄青色,先镇肝以朱砂之类,勿用寒凉之药,大禁凉惊丸。风木旺必克脾胃,当先实其土,后泻其木。阎孝忠编集钱氏方,以益黄补土,误矣。其药有丁香辛热助火,火旺土愈虚矣。青橘皮泻肺金,丁香辛热大泻肺与大肠。脾实当泻子,今脾胃虚反更泻子而助火,重虚其土,杀人无疑矣。其风木旺证,右关脉洪大,掌中热,腹皮热,岂可以助火泻金。如寒水来乘脾土,其病呕吐腹痛,泻痢青白,益黄散圣药也,今立一方,先泻火补其土是为神治之法。

  黄汤

  (东垣,治慢惊风之神药也。)黄(二钱)人参(一钱)炙甘草(五分)加白芍药(一钱)上细切,作一服,水一盏,煎至半盏,去渣食远温服。上三味皆甘温能助元气,甘能泻火。内经云∶热淫于内,以甘泻之,以酸收之,白芍药酸寒,寒能泻火,酸味能泻肝而大补肺金,所补得金土之位,金旺火虚,风木何由而来克土,然后泻风之邪。

  又曰∶夫益黄散、理中丸、养神丸之类,皆治脾胃寒湿太盛神品之药也。若得脾胃中伏热、劳役不足之证,及服热药巴豆之类,致胃虚而成慢惊之证,用之必伤人命。夫慢惊风者,皆由久泻脾胃虚而生也。钱氏以羌活膏疗慢惊风,误矣。脾虚者,由火邪乘其土位,故曰从后来者为虚邪,火旺能实其木,木旺故来克土。当于心经中以甘温补土之源,更于脾土中泻火以甘寒,更于脾土中补金以酸凉,使脾土中金旺火衰,风木自虚矣。损食多进药愈,上药是也。

  益黄散

  (东垣)治胃中风热。(又治风木旺,右关脉洪大,掌中热,腹皮热,或寒水乘脾土,呕吐腹痛,泻痢青白,亦佳。)黄(二钱)陈皮(去白)人参(各一钱)白芍药(七分)生甘草炙甘草(各五分)黄连(少许)上为细末,分三服,每服用水一盏,煎至半盏,食前服。

  安神丸

  (钱氏)治邪热惊啼,心疳,面黄颊赤,壮热。

  麦门冬(去心)马牙硝白茯苓干山药寒水石甘草(炙,各五钱)朱砂(一两)龙脑(一字)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芡实大,每服半丸,砂糖水磨化下。慢惊,用参术煎浓汁化下。

  白术散

  (钱氏)治积痛,和胃生津止泻。频泻利将欲成慢惊风者,服之决效。

  人参白术木香白茯苓(去皮)炙甘草藿香(各一钱)干葛(二钱)上细切,分二服,每服水一盏,煎至半盏,温服。

  丹溪加山药、白扁豆(炒)、肉豆蔻(面裹,火煨,各一钱,用生姜一片煎)。若慢惊风已作,加细辛、天麻(各一钱)、全蝎(三枚,去梢毒)、白附子(八分,面裹煨)同煎服,不拘时候。

  一方

  治惊风。

  用母丁香一粒细嚼,人中白少许,以其母中指取血调,擦牙上,即苏。

  急慢惊风,发热口疮,手心伏热,痰热,痰嗽、痰喘,并用涌法。重剂用瓜蒂散,轻剂用苦参、赤小豆末,以酸汁调服,吐之。吐后稍定,更用防风通圣散为末,蜜丸服之。间以桑羊干为末,米饮调服,以平其风气。

  又方

  治急慢惊风。

  薄荷叶寒水石(各五钱)青黛白僵蚕朱砂(各一钱)全蝎(二枚,炒)猪牙皂角槐角(各五分)上为细末,灯草汤和乳汁调,时时灌之。

  又方

  治慢惊风,子母俱服。

  人参白术(各一钱)茯苓陈皮(各五分)甘草薄荷(各二分)半夏天麻(各七分)细辛(三分)全蝎(去毒,炒,一枚)上细切,作一服,加姜三片,水一盏,煎至七分服。

  镇惊丸

  镇惊宁神,退心热夜啼,化痰止嗽。

  珍珠(一钱)琥珀天竺黄雄黄(各三钱)金箔(研,十片)胆星(五钱)牛黄(二钱)麝香(五分)朱砂(三钱半)上为细末,麦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六丸,薄荷、姜、蜜汤化下。

  夺命丹

  治急惊不省人事,目定直视,牙关不开,唇白或黑者。

  南星半夏(各四钱,为末,以生姜汁捏和作饼子,焙干)珍珠(新白者,二钱,研)巴豆(去油净,一钱)朱砂(四钱)金箔银箔(各十片)轻粉麝香(各五分)上为细末,面糊丸如黍米大,每一岁儿一丸,灯心汤化下。

  利惊丸

  治急惊风神效。

  天竺黄(二钱)轻粉青黛(各一钱)黑丑(头末,半两,生用)上为细末研匀,炼蜜丸如梧桐子大,一岁儿一丸,三岁儿二丸,五岁儿三丸,温薄荷水下,食后服。

  泻青丸

  (又名泻肝丸)治肝热急惊搐搦等证。

  羌活川芎栀子仁草龙胆当归防风(去芦)川大黄(湿纸裹煨,各等分,一本无大黄)上为细末,炼蜜丸如芡实大,每服半丸至一丸,煎淡竹叶汤同砂糖温水化下。

  抱龙丸

  治伤风瘟疫,身热昏睡气粗,风热痰实壅嗽,又治惊风潮搐,及蛊毒中暑。沐浴后,并可服。壮实小儿,宜时与服之,则免痰热惊悸之证。

  雄黄(二钱半,水飞)辰砂(另研,五钱)天竺黄(一两)天南星(焙为末,腊月纳牛胆中阴干,百日取研,秤四两,如无,只将生干者,去皮脐炒热用,然不及胆星)麝香(五钱,别研,恐太多,今用二钱半)上为末,煮甘草膏和丸,如皂子大,温水化下。百日儿每丸分作三服,一岁儿半丸,五岁儿二丸,童草三五丸。室女白带伏暑,用盐少许,细嚼一二丸,新汲水送下,腊月用雪水煮甘草和丸,尤佳。一法∶用浆水或新水浸南星三日,煮三五沸,去皮取白肉切,焙炒黄色为末,每八两,以甘草二两半拍破,用水二碗,慢火煎至半碗,去渣,旋旋洒入南星末,徐徐研之,令甘草水净,入余药。

  龙胆汤

  (千金)治婴儿出腹,血脉实盛,寒热交作,四肢惊掣,并诸疳惊等证。

  草龙胆钓钩藤柴胡黄芩桂枝茯神芍药甘草(各三钱)蜣螂(七枚,炒)大黄(五钱)上细切,用水一升,煮至五合,徐徐服之。

  宣风散

  治急惊风,搐搦不定。

  槟榔(二枚)陈皮甘草(各五钱)黑丑(四两。半生半炒,取头末,二两)上为细末,二、三岁儿蜜汤调下半钱,以上一钱,食前服。

  五福化毒丹

  治急惊风、痰热搐搦等证。

  桔梗(微炒)玄参(洗焙,各六两)青黛(研)牙硝(枯,各二两)人参(三两,去芦)茯苓(去皮,五两)炙甘草(一两半)银箔(八片,为末)金箔(八片,为衣)麝香(五分,另研)上为细末,入研药拌匀,炼蜜丸,每两分作十二丸,一岁儿每一丸分四服,薄荷水化下。疮疹余毒,上攻口齿,涎血臭气,以生地黄自然汁化一丸,以鸡翎刷口内。

  金箔丸

  治急慢惊风,痰涎壅盛。

  半夏(汤泡七次)天南星(煨裂)白附子(炮)防风(去芦,各五钱)雄黄朱砂(各二钱半)生犀末(一钱)牛黄龙脑麝香(各五分)金箔(二十片)上为细末,姜汁调面打糊为丸,如麻子大,每服三五丸至一二十丸,人参汤下。慢惊风,去龙脑。

  钩藤饮

  治吐利,脾胃气弱,虚风慢惊。

  钓钩藤(五分)蝉蜕防风(去芦)人参麻黄(去节)白僵蚕(炒)天麻蝎尾(去毒,炒,各二分)甘草(炙)川芎(各一分半)上细切,作一服,水一盏,煎至六分,温服。量人大小,加减分数与之。虚寒者,加附子末半分。

  温白丸

  治小儿脾气虚弱,泄泻瘦怯,冷疳洞泄,及吐泻久病,转成慢惊,身冷螈等证。

  天麻(五钱)白僵蚕(炒)白附子(生)全蝎(去毒,炒)天南星(汤泡七次,焙,各二钱五分)上为细末,汤浸寒食面为丸,如绿豆大,每服五七丸至二三十丸,空心姜米汤下。

  凉惊丸

  治惊疳。

  草龙胆防风(去芦)青黛(各三钱)钩藤(二钱)黄连(一两二钱)龙脑(一钱)牛黄麝香(各一钱)上为细末,麦面糊丸,如黍米大,每服三、五丸至一、二十丸,煎金银汤送下。

  [卷之八\小儿科] 发搐

  男发搐,目左视无声,右视有声。女发搐,目右视无声,左视有声。(相胜故也,更看所发时候。)早辰发搐,因寅卯辰时潮热,目上视,手足动摇,口流热涎,颈筋急,此肝木大旺,当补肾抑肝。补肾,地黄丸;抑肝,泻青丸主之。

  日午发搐,因巳、午、未时潮热,心神惊悸,目上视,白睛赤色,牙关紧急,口流涎,手足动摇,此心火大旺也,当补肝泻心。补肝,地黄丸;泻心,导赤散、冷惊丸主之。

  日晚发搐,因申、酉、戌时潮热,搐而喘,目微斜视,睡则露睛,手足冷,大便下薄淡黄水,此是肺病,当补脾而抑心肝。补脾,益黄散;抑心,导赤散;抑肝,泻青丸主之。

  夜间发搐,因亥、子、丑时潮热,不甚搐而卧不稳,身体温,无壮热,目睛紧,斜视,喉中有痰,大便银褐色,乳食不消,多睡不醒,当补脾抑心。补脾,益黄散;抑心,导赤散、凉惊丸主之。

  伤风发搐,口中气出热,呵欠烦闷,手足动摇,当发散,大青膏主之。小儿禀赋素怯者,多病此。

  伤食发搐,身体温,多睡多唾,或吐不欲食而搐,当先定搐,搐退用白饼子,后服安神丸。

  百日内发搐,有真假二证∶真者,不过二、三次必死;假者,发频,不为重。真者,内生惊痫;假者,外伤风冷,盖血气未实,不能胜邪,乃发搐也。奚知假者?口中气出热也,治之宜发散,大青膏主之,及用涂囟法与沐体法。

  补肾,地黄丸(见疳病门。)

  泻青丸

  (见前惊风门。)

  导赤散

  治心热。

  生干地黄木通甘草(炙,各等分)上细切,每服三钱,水一盏,入淡竹叶七片,同煎至半盏,食后温服。(一本无甘草,有黄芩。)

  凉惊丸

  (方见前。)

  益黄散

  (方见疳病门。)

  大青膏

  治小儿伤风,吐泻心温,乍凉乍热。

  天麻青黛(各一钱)白附子(一钱五分)蝎尾(去毒)乌蛇肉(酒浸,焙干)朱砂天竺黄麝香(各一钱)上为细末,生蜜和成膏,每服半皂子大或一皂子大,月中儿粳米大,同牛黄膏,温薄荷水化,一处服之。五岁以上,同甘露饮服。钱本有天麻,无大青。

  按∶此知阎孝忠加减方也。

  牛黄膏

  治热及伤风,壮热引饮。

  雄黄甘草甜硝寒水石(生,各二钱五分)郁金(一钱)绿豆粉(五钱)脑子(一钱)上为细末和匀,蜜和成膏,薄荷水化下半皂子大,食后服。

  甘露饮

  治心胃热,咽喉痛,口舌生疮,并疮疹已发未发皆可服。又治热气上攻,牙龈肿,牙齿动摇,含漱并服。(方见痘疹门。)白饼子(又名玉饼子)治小儿腹中有癖,但饮乳嗽而生痰。

  滑石轻粉半夏(汤泡七次)南星(各一钱)巴豆(二十四粒,去皮膜,用水二升煮水尽为度。一作水三升)上研匀巴豆,后入众药,以糯米饭为丸,如绿豆大,捏作饼子,三岁以上儿三、五饼,以下一、二饼,煎薄荷汤下,临卧服。

  涂囟法∶

  麝香蜈蚣(末)牛黄(末)青黛(末,各一字)蝎尾(去毒,为末,五分)薄荷叶(五分)上为细末研匀,熟枣肉剂为膏,新绵上涂匀,贴囟上,四方可出一指许,火上炙手频熨。百日里外儿,可用此及浴法。

  浴体法∶治胎肥,并胎怯胎热。

  乌蛇肉(酒浸焙,为末)白矾青黛(各二钱)天麻(二钱)蝎尾(去毒,为末)朱砂(各五分)麝香(一字)上同研为细末,每服用三钱,水三碗,带叶桃枝一握,同煎至十数沸,温热浴之,勿浴背。

  [卷之八\小儿科] 五痫

  凡治小儿五痫,皆当随脏治之。每脏各有一兽所属。如犬痫,反折上窜,犬叫,肝也。牛痫,目直视,腹满,牛叫,脾也。鸡痫,惊跳,反折,手纵,鸡叫,肺也。猪痫,如尸吐沫,猪叫,肾也。羊痫,目瞪吐舌,羊叫,心也。五痫重者死,病后甚者亦死,治法并用五色丸主之。

  五色丸

  朱砂(另研)珍珠末(各五钱)雄黄(一两,一作三两)水银(二钱半,一作二两)黑铅(二两,同水银熬)按∶用黑铅二两,水银当作二两者为是,无疑矣。

  上炼蜜丸如麻子大,每服三、四丸,煎金银薄荷汤下。

  [卷之八\小儿科] 诸疳证

  论

  《内经》曰∶数食肥,令人内热;数食甘,令人中满。盖其病因肥甘所致,故命名曰疳。若夫襁褓中之乳子,与四五岁之孩提,乳哺未息,胃气未全,而谷气尚未充也。父母不能调摄,惟务姑息,舐犊之爱,遂令恣食肥甘,与夫瓜果生冷,及一切烹饪调和之味,朝餐暮食,渐成积滞胶固,以致身热体瘦,面色痿黄,或肚大青筋,虫痛泻利,而诸疳之证作矣。钱仲阳曰∶小儿病疳,多因大病后或吐泻后以药下之,致脾胃虚损亡津液而成,盖此证实由愚医之所害耳。斯言也,特一端耳,未可悉以为然,其所谓大病吐泻,岂非饮食之所致欤?夫仲阳为儿医之祖,岂有误邪?其所论诸疳形证治法,班班可考,学人不可不审。如疳在肝,则白膜遮睛,法当补肝,地黄丸主之。疳在心,则面颊赤,身体壮热,法当补心,安神丸主之。疳在脾,则体黄腹大,好食泥土,法当补脾,益黄散主之,疳在肺,则气喘,口鼻生疮,亦当补脾,益黄散主之,此虚者补其母也。疳在肾,则极瘦而身生疮疥,法当补肾,地黄丸主之。筋疳则泻血而瘦,当服补肝地黄丸。骨疳,喜卧冷地,当服补肾地黄丸。内疳则目肿腹胀,利色无常,或沫青白,渐而瘦弱,此冷证也,宜服木香丸。外疳,鼻下赤烂,自揉鼻头,有疮不结痂,绕耳而生,当用治疮烂兰香散、白粉散等药。法曰∶诸疳皆根据本脏而补其母,则子自安。假令日中潮热,是心经虚热也,肝为心之母,宜先补肝,肝实而后泻心,心得母气则内平而潮热愈矣。余皆仿此。大抵疳病当辨冷热肥瘦而治,其初病者为肥热疳,久病者为瘦冷疳,冷则用木香丸,热则当用胡黄连丸,冷热疳并宜用如圣丸之类。惟小儿之腑脏柔弱,不可痛击大下,必亡津液而成疳证。为儿医者,常当以幼幼之心为心而善调之,毋纵巨胆,妄为施治,以绝人之嗣续,幸甚!

  脉法

  (并见前总章。)

  方法

  地黄丸(补肝肾虚)治肝疳白膜遮睛,筋疳泻血,肾疳身瘦疮疥,骨疳喜卧冷地。又治胃怯、不言、解颅。小儿年长不能行者,专服神效。

  熟地黄(酒洗,八钱)山茱萸干山药(各四钱)泽泻牡丹皮白茯苓(各三钱)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三岁以下儿三丸至五丸,熟水空心化下。年长者,量增丸数。

  安神丸

  治邪热惊啼,心疳面黄颊赤壮热。(方见惊风门。)益黄散(又名补脾散)治小儿脾胃虚寒,脾疳体黄腹大,好食泥土,肺疳气喘,口鼻生疮等证。

  陈皮(一钱)青皮诃子皮甘草(炙,各五分)丁香(二分)上作一服细切,水一盏,煎至六分,温服(愚每于本方加参、术各一钱效)。

  木香丸

  治瘦冷疳。

  木香青皮槟榔肉豆蔻(各二钱半)麝香(一钱,另研)续随子(一两,去油)虾蟆(大壮者,一名蟾酥,俗名风鸡,三个,烧存性)上为细末,炼蜜丸如绿豆大,每服三、五丸至一、二十丸,薄荷汤送下。

  胡黄连丸

  治肥热疳。

  胡黄连宣黄连(各五钱)朱砂(二钱半,另研)上为细末和匀,填入猪胆内,用淡浆煮,以杖子加铫子上,用线钓之,勿着底,候一炊时取出,研入芦荟、麝香各一分,饭丸如麻子大,每服五、七丸至一、二十丸,米饮下。

  一方

  去足虾蟆五钱,焙干不烧。

  兰香散

  治外疳鼻下赤烂。

  兰香叶

  (收二钱,烧存性)铜青轻粉(各五分)上为细末,干敷之。

  白粉散

  治疳疮。

  乌贼鱼骨末(七钱)白芨末(三钱)轻粉(一钱)上为末和匀,先用清浆水洗疮,拭干敷之。

  如圣丸

  治冷热疳泻。

  使君子(一两,去壳)胡黄连川黄连白芜荑(去皮,炒,各二两)麝香(五分,另研)干虾蟆(五个,酒煮捣膏)上为细末,以虾蟆膏和丸,如麻子大,二、三岁儿五、七丸,以上十丸至十五丸,人参汤下,不拘时服。

  香蟾丸

  治疳消、食积、虫积、肉积,及治腹胀大。

  三棱(醋浸炒)蓬莪术(醋浸炒)青皮(去白)神曲(炒)麦曲(炒)草龙胆(酒浸炒)槟榔(各五钱)木香(二钱)川楝子(去核,酒煮)使君子(去壳)胡黄连川黄连(各四钱)陈皮(五钱)白术(二两,一作一钱)干蟾(五个)上以白术以上药俱研为细末,以干蟾用醋煮烂,捣成膏和药,如干再加醋,糊为丸如麻子大,每服十五丸,清米汤送下。

  芦荟丸

  治小儿疳气,腹胀骨热。

  芦荟(另研)木香槟榔(各二钱半)虾蟆(酒浸炙黄,去骨)黄连(各一两)芜荑(去皮)青皮(去白)陈皮(各五钱)巴豆(三七粒,去壳,同上四味炒黄,去豆)上为细末,猪胆汁丸,如小豆大,三岁儿三十丸,米汤下。

  又方

  治疳积腹大。

  胡黄连(去疳积、果积)阿魏(醋浸,去肉积,各五分)麝香(当门子四粒)神曲(炒,去食积)川黄连(炒,去热积,又去酒积,各二钱)上为细末,猪胆汁和丸,如麻子大,每服三十丸,白术汤送下。

  一方有芦荟五分。

  又方

  治小儿疳病。

  黄连白术山楂肉(各五钱)胡黄连芦荟(各三钱,另研)芜荑(二钱五分)神曲(炒,二钱)上为细末,猪胆汁为丸,如麻子大,量儿大小,加减丸数与之。

  (祖传方)

  槟榔丸

  小儿疳病,积气成块,腹大有虫等证,其效如神。

  槟榔(一两)三棱(煨去毛,切,醋炒)蓬莪术(醋炒,各五钱)青皮(去穣,麸炒黄色)陈皮(去白,各五钱)雷丸(去壳,五钱)芜荑(水洗净,二钱半)鹤虱(三钱,略炒)干漆(五钱,炒无烟)木香(三钱,不见火)砂仁(一钱)良姜(二钱,东壁土同炒)麦面(五钱,炒)胡黄连(三钱)甘草(三钱,炙)神曲(五钱,炒黄色)山楂肉(五钱)上为细末,醋糊为丸,如绿豆大,每服三、五十丸,空心淡姜汤送下。

  [卷之八\小儿科] 吐泻

  论

  《内经》曰∶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又曰∶湿胜则濡泄。夫小儿之吐泻,皆由乳食过度,传化失常。盖食郁则成热,热郁则有酸,酸而成吐成泻,此必然之理也。又曰∶食滞于胃口者为吐,食滞于大小肠者为泻。有生下而遂吐不休者,胞胎中移恶流于肠胃而为吐也。丹溪曰∶钱氏五补五泻之法,俱可选用。谨遵而根据法具录如下∶

  脉法

  (并见前总章。)

  方法

  钱氏曰∶小儿初生下吐,盖拭掠儿口中移恶不尽,咽入喉中故吐,木瓜丸主之(凡生子于未发声之先,急宜取口中恶血,以绵拭令净尽,以黄连、甘草二味,等分煎汁,灌一、二匙,则无以上等病,出痘疹亦稀少。若啼声一发,则咽下矣,亦当用黄连、甘草汁饮之,不可忽也)。

  木瓜丸

  木瓜末木香末麝香(末)腻粉(即轻粉)槟榔末(各一字)上再研匀,面糊为丸,如黍米大,每服三、二丸,甘草汤送下。

  初生三日内,吐泻壮热,不思乳食,大便乳食不消,或白色,知是伤食,当下之而后和胃,下用白饼子,和胃用益黄散。(上二方俱见前。)初生三日以上至十日,吐泻身不热,或乍热乍凉,不思乳食,大便青白色,乳食不消,此上实下虚也。更有五脏兼见证宜详∶肺病则睡闷露睛喘气,心则惊悸饮水,脾则困倦饶睡,肝则呵欠烦闷,肾则不语畏明。当先见貌兼脏,补脾益黄散主之。盖此二证,多病于夏秋也。(当先见貌兼脏,其义未详,恐有脱简,以俟知者正之。)五月二十五日以后(夏至后十日也),吐泻身壮热,此热乃脏腑中,十分中九分热也。或因伤热乳食,吐乳不消,泻深黄色,玉露散主之。

  玉露散

  (一名甘露散)石膏寒水石(各五钱)生甘草(二钱五分)上为细末,每服一字或半钱,温水调下。

  六月十五日以后(大暑节后),吐泻,身温似热,脏腑六分热四分冷也,呕吐乳食不消,泻黄白色,似渴,或食乳或不食,食前少服益黄散,食后多服玉露散。

  按∶丹溪用去桂五苓散,倍白术,加苍术,甚者二术炒用,或入益元散和匀,米汤调下,甚效。

  七月七日以后(立秋后七日也),吐泻身温凉,三分热也,七分冷,不能食乳,多似睡闷乱,哽气长出气,睡露睛,唇白多哕,欲大便不渴,食前多服益黄散,食后少服玉露散。

  八月十五日以后(秋分后也),吐泻身冷,无阳也,不能食乳,干哕,泻青褐水,当补脾,益黄散主之,不可下也。

  吐泻泄黄,伤热乳也,吐泻泄青,伤冷乳也,皆当下,白饼子主也。伤热乳者甘露散,伤冷乳者益黄散、温中丸,并于下后服之。亦有不须下,但服此药愈者。

  温中丸

  人参甘草(炙)白术(各一两)上为细末,姜汁面糊为丸,如绿豆大,每服一、二十丸,粳米饮下。

  虚弱,脾胃不和,不能食乳,致肌肉消瘦,亦有因大病后或吐泻后,脾胃尚弱,不能传化谷气也。有冷者,时时下利,唇口青白。有热者,身温壮热,肌肉微黄。此冷热虚羸也。冷者木香丸(夏月不可服,如有证,亦须少服之),热者胡黄连丸(冬月不宜服,有证,须少服)。木香丸、胡黄连丸二方并见前。

  吐泻调脾,平胃散入熟蜜,和苏合香丸,名万安膏,米饮调服。

  一方

  治吐泻黄胆。

  三棱莪术青皮陈皮神曲(炒)麦面(炒)黄连甘草(炙)白术茯苓(各等分)上为细末,温水调服。伤乳食吐泻,加山楂。时气吐泻,加滑石。发热,加薄荷。

  夏月吐泻,用益元散极效,当表而出之。

  附证

  愚按∶小方脉科,惟急慢惊风与夫痘疹等证最为酷疾,以其吉凶反掌、生死须臾故也。次则五疳吐泻,为证不一,亦不可以易而治也。以上四证,各立篇目,辨论详明外,其余一切小疾,繁琐多端,一一不能详尽,故各附于吐泻之后,以备检阅参用云尔。

  一腹胀,二腹痛,三夜啼,四痰热,五解颅,六吃泥,七脱囊,八脱肛,九赤瘤,十脐汁出,十一头疮,十二尾骨痛,十三弄舌,十四龟胸龟背,十五重舌木舌,十六鹅口口疮,十七走马牙疳,十八脐风撮口。

  腹胀论∶

  夫腹胀,由脾胃虚气攻作也。亦有实者,必闷乱喘满,可下之,宜用紫霜丸、白饼子。不喘满者,虚也,不可下。

  若误下,致脾虚气上附肺而行,肺与脾子母皆虚。肺主目胞腮之类,脾主四肢。母气虚甚,则目胞腮肿也。色黄者,属脾也。治用气丸渐消之,未愈,渐加丸数。不可以丁香、木香、桂皮、豆蔻、大温散药治之。盖脾虚气未出,腹胀而不喘者,可以温散药治,使上下分消其气,则愈也。若虚气已出,附肺而行,则脾胃内弱,每生虚气,入于四肢面目矣。

  小儿易为虚实,脾虚不受寒温,服寒则生冷证,服温则生热证,当识此,不可忽也。胃久虚热多生疸病,或引饮不止,脾虚不能胜湿,随肺之气上行于四肢,若水状,湿气浸浮于肺,则大喘也,此当服气丸而愈。

  气丸

  治小儿虚胀。如腹大者,加萝卜子,名褐丸子。

  胡椒(一两)蝎尾(去毒,五钱,一方,二味各四十九个)上为细末,面糊为丸,如粟米大,每服五、七丸至一二十丸,陈米汤下。一方有木香一钱。

  治小儿腹虚胀,先服气丸。不愈,腹中有食积结粪,小便黄,微喘,脉伏而实,时欲饮水,能食者,可下之,宜消积丸、紫霜丸。盖脾初虚而后结,有积所治,宜先补脾而后下之,后又补脾则愈也。不可补肺,恐生虚气。

  一方

  腹胀。

  萝卜子紫苏梗干葛陈皮(各等分)甘草(少许)上细切,水煎服。食少者,加白术。

  腹痛多是饮食所伤。

  白术(一钱五分)陈皮(去白)青皮(去穣,各七分)山楂(去核)神曲(炒)麦芽(炒)砂仁(各一钱)甘草(炙,五分)有热加黄芩,有寒加藿香、吴茱萸。

  上为细末,每服一钱七分,清米饮或白汤调下。

  腹痛,口中气温,面黄色,目无精彩,或白睛多,及多睡畏食,或大便酸臭者,当磨积,宜消积丸。甚者,用白饼子下之,后和胃,用白术散。

  白饼子

  (方见发搐条下。)

  白术散

  (方见惊风门。)

  消积丸

  丁香(九粒)砂仁(十二个)巴豆(二个,去皮心膜及油)上为细末,面糊为丸,如黍米大,三岁以上三、五丸,以下一、二丸,温水下。

  心腹痛,面白,口中沃沫及清水出,发痛有时,当作蛔虫治。又曰∶凡积痛、食痛、虫痛、寒痛大同小异,惟虫痛者,当口淡而沫自出,小儿本怯,故胃寒冷则虫动、而心头痛,与痫略相似,但目不斜而手不搐耳,安虫散主之。

  安虫散

  《宝鉴》用米糊为丸,名安虫丸。

  胡粉(炒黄色)槟榔川楝子(去核)鹤虱(各二两)白矾(二钱五分,火枯)上为细末,每服一字,大者五分或一钱,温米饮下,临痛时服。

  集效丸

  治虫痛。

  木香鹤虱(炒)槟榔诃子(煨去核)芜荑附子(去皮脐,炮)干姜(各二两)大黄(半两)乌梅(去核,二钱五分)上为细末,炼蜜为丸,陈皮汤下,或醋汤下。一方加黄芩、黄连。

  一方

  治虫。

  用鸡子炒白蜡尘,酒糊丸服。一云治寸白虫。

  一方

  治蛔虫作痛。

  用二陈汤加苦楝根,煎服。或只以苦楝根向东南生不出土者,刮去粗皮,取白皮细切,浓煎汁一盏,徐徐饮之,不可饮多。先以糖蜜或炒肉食之,引虫头向上,然后服之。看儿大小,斟酌与之。

  小儿吃粽腹痛,用白芍药加黄连末合研,汤调服之,即愈。

  一方

  治小儿腹痛。

  甘草(炙)干姜(各二钱)伏龙胆(一两)人参茯苓百草霜白术(各五钱)上为细末,粥丸梧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陈皮汤下。

  小儿夜啼,作心经有热有虚治。

  人参黄连(姜汁炒,各一钱五分)甘草(五分)竹叶(二十片)上为细切,分作二帖,每帖加生姜一片,水煎服。一本无人参。

  钱氏曰∶小儿夜啼者,脾脏冷而痛也,当以温中之药,宜益黄散,……花火膏之类。

  愚按∶上二说不同,一曰心热,一主脾寒,当审外证而区别之。如面青白,手腹俱冷,不思乳食者,寒也。盖夜属阴,阴盛则脾脏之寒愈盛,脾为至阴,喜温而恶寒,寒则腹中作痛,曲腰而啼。如面赤,手腹俱暖,口中气热者,热也。

  盖火属心,见灯则烦热内生,两阳相搏,故仰身而啼。外有面色白,黑睛少,肾气不足,至夜阴虚而啼也。

  花火膏

  灯花(三颗)以乳汁调抹儿口,或抹母乳上,令儿吮之。

  治惊啼,邪热乘心也,安神丸主之。(方见前。)小儿风痰壅盛,用∶南星(五钱,切片以白矾汤泡晒干)白附子(二两)上二件,共为末,面糊为丸,如芡实大,每服一丸,姜、蜜、薄荷汤化下。

  小儿痰热骨蒸,用∶二陈汤(五钱)加∶升麻(二钱)葛根白芍药(各一钱五分)人参(一钱)五味子(三十粒)上细切,分三帖,加姜、枣,水煎服。

  又方

  治前证,用∶胡黄连槟榔(各一钱)陈皮雷丸(各一钱五分)神曲半夏曲使君子白花蓼(各二钱)上为细末,面糊为丸,如黍米大,每服三、五十丸,白汤下。

  小儿解颅(头缝不合也),因母气虚与热多也。钱氏曰∶生下而颅不合,肾气未成也,虽长必少笑。更有目白睛多,面白色,瘦者,多愁少喜也。丹溪用四君子汤合四物汤,有热加黄连酒炒煎服。更以帛紧束,及以白蔹末敷之。

  小儿吃泥,胃气热也,用软石膏、黄芩、陈皮、茯苓、白术煎服。

  小儿脱囊(阴囊肿大坠下而不收也,亦有囊皮脱烂者),木通、甘草、黄连、当归、黄芩、煎服。囊烂者,以野紫苏叶(面青背红者是)为末,香油调敷。皮脱两丸露者,外以青荷叶包之,敷药后自生皮。

  脱肛(肛门大肠头脱下也),用东壁土泡汤,先熏后洗。

  又方

  治前证。

  用五倍子为细末敷而频托入之。

  又方

  治前证。

  用鳖头烧存性,香油调敷。(一方以此物烧烟熏之,良久自收。)小儿赤瘤(俗名赤游风也),此盖热毒瓦斯客于腠理,搏于血气,发于皮外,赤如丹也。用生地黄木通荆芥(一本有芍药、桃仁)苦寒带表之药,外以芒硝泡汤洗之,又以芭蕉油涂之,钱氏用白五散敷之,皆效。

  白玉散

  白垩(音恶,白色土也,五钱)寒水石(一两)上为细末,米醋或新汲水调。

  小儿脐中汁出并痛,用白矾,火枯,干敷。或用黄柏末敷之。

  癞头,用通圣散酒拌,除大黄另用酒炒,共为末,再以酒拌,焙干,每服一钱,水煎服。外以白炭烧红,淬入水中,乘热洗之。更以胡荽子、伏龙肝、悬龙尾、黄连、白矾为末,油调敷之。

  又方

  治癞头。

  以松树浓皮(烧存性,二两)黄丹(火飞,一两)白矾(火枯)黄连大黄(各五钱)白胶香(火飞,倾石上,一两)轻粉(四录)共为末,熟香油调敷。

  丹溪治一小儿,二岁,满头生疮,一日疮忽自平,遂患痰喘,知其为胎毒也。询其母,孕时多食辛热物。遂以人参、连翘、黄连、甘草、陈皮、川芎、芍药、木通浓煎,入竹沥与之,数日而安。

  尾骨痛,属阴虚、有痰。

  阴虚,用四物汤加炒黄柏、酒知母,少用桂为引,或以前胡、木香为引。如痛不止,加乳香、没药。痰用二陈汤加知母、黄柏、泽泻,必用前胡、木香为引,盖阴虚故痰盛也。如痛不止,亦加乳香、没药。二法必先以玉烛散或通经散痰小胃丹大下后用之,或神丸、十枣汤皆可,与治带同。

  小儿弄舌,因脾脏有微热,令舌络微紧,时时虚舌舐之,勿用冷药及下之,少与泻黄散徐徐服之。有欲饮水者,非热也,脾胃中津液少也,不可下。若大病后弄舌者,凶。

  泻黄散

  藿香叶(七分)栀子(一钱)石膏(五分)甘草(七分半)防风(去芦,四分)上细切,作一服,用蜜、酒炒香熟,以水一盏,煎至半盏,去渣,时时与之。

  龟胸乃肺热胀满,攻于胸膈,即成龟胸,又乳母多食五辛热物,亦成此证,宜泻白散加黄芩。

  泻白散

  桑白皮(蜜水拌,炒黄色,一钱)地骨皮(一钱)甘草(炙,五分)加黄芩(一钱)上作一服,水煎。

  龟背、儿生下,客风入脊,逐于骨髓,即成龟背,治之以龟尿点骨节,即平。取龟尿法∶用莲叶,置龟于上,尿自出。

  重舌木舌,乃小儿舌下生舌也。

  用三棱针,于舌下紫脉刺之,出恶血即愈。

  又方

  用竹沥调蒲黄末,敷舌上,神效。

  又方

  治小儿木舌塞口欲满者。

  用紫雪二钱,竹沥半合,细研和匀,频敷口,即愈。

  治小儿口疮,用盐白梅(烧存性)红枣(连核烧存性)铅丹(火飞)人中白(火飞)龙脑(少许)共为细末,敷之神效。

  治小儿鹅口疮,因白屑满舌及两吻,故名鹅口。

  用发缠指头,蘸井花水拭口令净。又用浓煮粟米汁,以绵缠箸头拭之,更以过黄丹掺之,即愈。

  又方

  治鹅口疮,不能食乳。

  用地鸡擂水,涂疮即愈。(地鸡,即匾虫也,人家砖石下多有之。)治小儿口疮,泻心汤用黄连,为细末,蜜水调服。

  治小儿口疮,用黄柏、细辛各等分,为细末,敷之。

  治小儿颏上生疮,痛痒难忍,用白杨木枝,烧于刀上出沥敷之,及治鹅口疮神效。

  治小儿走马牙疳,用白矾置于五倍子内,过为末敷之。

  治小儿脐风撮口,因脐断伤风,或尿在胞中,遂成脐风,发热面赤,啼声不出,名曰撮口风。

  瞿麦(五分)蝎稍(四个)僵蚕(七个)赤脚金头蜈蚣(一条)上为细末,鹅毛管吹些少入鼻中,如喷嚏叫声可治,后用薄荷汁调与服之。

  [卷之八\小儿科] 痘疹

  论

  《内经》曰∶诸痛痒疮疡,皆属心火。夫小儿痘疹之证,最为酷疾,不日之间,死生反掌。盖因胎毒藏于命门,遇岁火太过,热毒流行之年,则痘毒因之而发作矣。一发则出于心肝脾肺四脏而肾无留邪者,为吉。若初发便作腰痛,见点则紫黑者多死,盖毒瓦斯留于肾间而不发越故耳。钱氏虽有百祥丸大下之法,然活者十无一二。大抵痘疮之法,多归重于脾肺二经,盖脾主肌肉,而肺主皮毛,故遍身为之斑斓也。其为证也,宜发越不宜郁滞,宜红活凸绽,不宜紫黑陷伏。

  疮出之后,医者当察色详证,以辨表里虚实用药。其吐泻不能食为里虚,不吐泻能食为里实,灰白色陷顶多汗为表虚,红活凸绽无汗为表实,又诸痛为实,诸痒为虚,外快内痛为内实外虚,外痛内快为内虚外实。里实而补,则结痈毒;表实而复用实表之药,则溃烂不结痂也。如表虚者,疮易出而难靥;表实者,疮难出而易收;里实,则出快而轻;里虚,则发迟而重;表实里虚,则陷伏倒靥;里实表虚,则发慢收迟。治之之法,三日以前未见红点,必用升麻汤、参苏饮之类以发其表,务令微汗为度。若未汗,如表犹未解,虽略见红点隐约于肌肉间,而升散开发之剂尚未可除。凡见出迟发慢者,根窠欠红冷者,盒饭忧虑调摄,切勿袖手待毙。夫古人用药,寒热迥别,主意不同。医者再宜臆度寒暄,推详运气而治。如陈文中之木香散、异功散,用丁、附、姜、桂等峻热之药,而与内经病机不合,丹溪特发挥其误,亦有用得其当者,屡获捷效。若刘河间、张子和辈,悉用芩、连、大黄等寒凉之剂,丹溪亦曰酒炒芩、连各解痘毒,根据法用之而获安者,亦不少也。今之医者往往不同,根据陈氏而行者多用热药,宗刘张而治者多用凉剂,是故不偏于热则偏于寒,此刻舟求剑之道也。

  愚按《内经》有曰∶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微者逆之,甚者从之。又曰∶逆者正治,从者反治,从少从多,观其事也。陈氏用从治之法,权也;刘张用正治之法,常也。然皆不外乎参、术、、草、芎、归、茯苓、芍药等补气血药为主治焉,亦当看时令寒热,缓急施治,固不可执一见也。杨氏曰∶痘疮发于肌肉,阳明胃气主之,脾土一温,胃气随畅,决无陷伏之患。汤氏曰∶如庖人笼蒸之法,但欲其松耳。沧洲翁吕复,折衷众说,着方立论适中,用药寒热攻补,斟酌时宜,未尝执一治也,学人能遵守其法而行之,庶无一偏之患矣。

  方法

  夫小儿痘疮,大抵与伤寒相似,发热烦躁,脸赤唇红,身痛头疼,乍寒乍热,喷嚏呵欠,喘嗽痰涎。始发之时,有因伤风伤寒而得,有时气传染而得,有因伤食发热呕吐而得,有因跌扑惊恐蓄血而得。或为目窜惊搐如风之证,或口舌咽喉肚腹疼痛,或烦躁狂闷昏睡,或自汗,或下利,或发热,或不发热,证候多端,卒未易辨,必须以耳冷尻冷验之。

  盖疡疹属阳,肾脏无证,其耳与尻俱属肾,故肾之所部独冷,又不若视其耳后有红脉赤缕为之真,如此可以稽验矣。治疗之法。首尾俱不可妄下,但温凉之剂兼而济之,解毒和中安表而已。虚者益之,实者损之,寒者温之,热者清之,是为权度。昔人有喻云∶如庖人笼蒸之法,但欲其松耳。盖毒发于表,如苟妄汗,则荣卫益虚,重令开泄,转增疮烂,由是风邪乘间,变证者多矣。毒根于里,如苟妄下,则内气益虚,毒不能出而返入焉,由是土不胜水,变黑归肾,身体振寒,耳尻反热,眼合肚胀,其疮黑陷,十无一生。汗下二说,古人深戒。以此观疮疹证状,虽与伤寒相似,而其治法实异,伤寒从表入里,疮疹从里出表故也。解肌之法,葛根、升麻、紫、苏之类可也。其或气实烦躁,热炽大便秘结,则与犀角地黄汤或人参败毒散,又或紫草饮多服亦能利之。故虽云大便不通者,少与大黄,尤宜仔细斟酌,不可妄用猛浪。

  如小便赤涩者,分利小便,则热气有所渗而出。凡热不可骤遏,但轻解之。若无热,则疮又不能发也。

  凡痘疹春夏为顺,秋冬为逆。

  凡痘疹分人清浊,就形气上取勇怯。

  凡痘疹,但觉身热,证似伤寒,疑似未明,盒饭先与惺惺散或参苏饮。热甚者,升麻葛根汤、人参败毒散。若见红点,便忌葛根汤、恐发得表虚也。

  凡痘疮初欲出时,身发热,耳尻冷,呵欠咳嗽面赤,必是出痘之候,便宜服升麻葛根汤加山楂、大力子,其疮出必稀少而易愈。

  凡痘疮初出时,或未出时,宜服后药,多者可少,少者可无,重者可令轻也。一方用苦丝瓜(俗名天萝)近蒂三寸,连皮子烧存性,细研,砂糖拌,干吃,入朱砂尤妙。又方,以朱砂一味为细末,看儿大小,或半钱或一钱,蜜水调服。

  亦云多者可少,少者可无。

  凡痘疮发热之时,更以恶实子为末,蜜调贴囟门,免眼障之患。

  凡痘疮初出之际,须看胸前,若稠密,急宜服消毒饮加山楂、黄芩、酒洗紫草。减食者,加人参。

  凡痘疮初出之时色白者,盒饭大补气血,参、术、、芎、升麻、干葛、甘草、木香、丁香、酒当归、白芍药。如大便泄,加诃子、肉豆蔻。

  凡痘疮初起发时,自汗不妨,盖湿热熏蒸故也。甚者,当以参等实表之药,以防其难靥也。

  凡痘疮初起发时,烦躁谵语,狂渴引饮,若饮水则后来靥不齐,急以凉药解其标,如益元散之类。

  凡痘疮已出,可少与化毒汤。出不快者,加味四圣散、紫草饮子、紫草木香汤、快斑散、丝瓜汤之类。

  凡痘疮出稠密甚者,人参败毒散、犀角地黄汤。

  凡痘疮疏则毒少,密则毒甚,宜以清凉之药解之,酒炒芩、连之类,虽数服亦不妨,庶无害眼之患。

  凡痘疮炉灰色白净者,作寒者。紫黑色者,齐涌者,烦躁者,作热者。黑属血热,凉血为主。白属气虚,补气为主。

  中黑陷而外白、起得迟者,则相兼而治。

  凡痘疮当分表里虚实,吐泻少食为里虚,不吐泻能食为里实,里实而补则结痈毒。陷伏倒靥灰白色者为表虚,红活凸绽者为表实,表实而复实其表,则溃烂不结痂也。表虚不起发者,或用烧人屎验。

  凡痘疮须分气虚血虚,用补药。气虚者,人参、白术加解毒药。血虚者,四物汤加解毒药。酒炒芩、连各解毒。盖芩、连为疮家之要药,加酒炒以制其峻寒之性,独存清凉解毒之能,是故痘疮之症,当用以杀其毒耳。

  凡痘疮虽分气血虚实,大抵多属气血不足,然当于不足中以别其优劣,而以补气血药中分轻重为用,以平为期耳。

  有挟外邪而实者,少加防风等药。

  大法,活血调气,安表和中,轻清消毒,温凉之剂,兼而治之,此平治之法也。温如黄、当归、木香辈,凉如前胡、干葛、升麻辈,佐之以川芎、白芍药、枳壳、桔梗、羌活、木通、紫草之属,则可以调适矣。

  黑陷二种,因气虚而毒瓦斯不能尽出者,酒炒黄、紫草、人参等药。

  凡黑陷甚者,亦用烧人屎,别用无病小儿粪烧存性,蜜水调服。一方用人、猫、猪、犬四粪,于腊月烧灰,名万金散。

  痒塌者,于形色脉上分虚实,实则脉有力气壮,虚则脉无力气怯。痒以实表之剂,加凉血药。实痒如大便不通者,以大黄等寒凉之药少与之,下其结粪。气怯轻者,用淡蜜水调滑石末,以鹅翎刷疮上润之。

  疮干者宜退火,止用轻清之剂,荆芥、薄荷、升麻、干葛之类。

  疮湿者,肌表间有湿气也,宜泻湿药白芷、防风之类,盖风药能胜湿也。

  咽喉痛者,如圣散、鼠粘子汤。

  喘满气壅者,麻黄黄芩汤。

  烦渴者,甘草散、乌梅汤。

  下利呕逆者,木香理中汤。

  颜色正者,以前法平治则安。将欲成就,脚色淡者,宜助血药,用当归、川芎、酒芍药之类、或少加红花以润血色。

  将成就之际,脚色紫者属热,用凉药解其毒,升麻葛根汤炒芩、连及连翘之类。甚者必用犀角,盖犀角大解痘毒。

  将靥时金白色如豆壳者,盖因初起时饮水多,其靥不齐,名曰倒靥,不好,宜服实表之药,及消息大小便何如,大便秘宜利大便,小便秘宜利小便。如小便赤涩者,大连翘汤、甘露饮。大便秘结,内烦外热者,小柴胡汤加枳壳最稳当,或少服四顺清凉饮子。

  夫疮疹用药固有权度,大小二便不可不通,其大便看所下黄黑色,其毒瓦斯已盛,不可多与热剂,但少用化毒汤可也,或不用亦可。若大小二便一有秘结,则肠胃壅遏,脉结气滞,毒瓦斯无从发泄,目闭声哑,肌肉黧黑,不旋踵而变矣。陷入者,加味四圣散,更以胡荽酒薄敷其身,浓敷其足,喷其床帐衣被,并以浓绵衣盖之。若未起,独圣散入木香煎服。

  若其疮已黑,乃可用宣风散加青皮。钱氏云∶黑陷青紫者,百祥丸下之,不黑者慎勿下。余知其所下者,泻膀胱之邪也。又云∶下后身气温欲饮水者,可治;水谷不消或寒战者,为逆。余知其脾强者,土可以制水也。百祥丸恐太峻,当以宣风散代之。泻后温脾,则用人参、茯苓、白术等分,浓朴、木香、甘草各减半为妙。盖疮发肌肉,阳明主之,脾土一温,胃气随畅,独不可消胜已泄之肾水乎?此钱氏不刊之秘旨也。

  其坏疮者,一曰内虚泄泻,二曰外伤风寒,三曰变黑归肾。

  近时治痘疮者,悉宗陈文中木香散、异功散,殊不知彼立方之时,必运气在寒水司天之令,及值严冬大寒,为因气郁遏,痘疮不得起发红绽,故用辛热之剂发之,其宜也。今人不分时令寒热,一施治,误人多矣。或有虽值温热之时,山野农家贪贱之人,其或偶中一二,不可以为常法也。

  (以上丹溪方法凡三十三条)愚按∶陈氏木香散、异功散二方,乃《素问》从治之法,又谓之热因热用者也。盖痘疮热毒怫郁于内而不得起发,故用丁、附、木香、桂心、豆蔻等辛散劫郁之剂一二服劫而开之,使向之郁于内者,尽因药气而发越乎外,故痘子陷伏灰白色者,皆翕然红活凸绽,而内无遗邪矣,切勿过剂。如一二服后劫不起者,亦不可多与,多则反助其毒,转增黑烂,咽闭声沉而死。近世儒医,悉引内经病机诸痛痒疮疡皆属心火之语,以正陈氏之失,此知常而不知权之论也。

  故使后学狐疑不决,当用而不敢用,是以袖手待毙,哀哉!

  痘疮初发时五脏形证(一)

  面及腮颊赤,喷嚏,属肺。呵欠顿闷,属肝。时发惊悸,属心。乍凉乍热,手足冷,多睡,属脾。尻凉、耳凉,肾之平症。一方∶肾在腑下,不受秽浊,独无证。

  痘疮五脏形色(二)

  肝脏发水。(色微青,以液为泪,故色如水,其形小。)肺脏发脓。(色多白,以液为涕,故脓稠浊如涕,其形大。)脾脏发疹。(脾为裹血,其色如浅黄,或如糠麸,其形小如斑。)心脏发斑。(其色主血,故纯赤,其形小,次于水。)肾脏居下,独不受秽毒,故无候,但耳尻冷耳。若痘疮黑陷,耳及尻反热者,为逆。

  斑痘所发之源(三)

  夫婴儿之胚也,必资胎养以长其形焉。缘母失节慎,纵欲恣餐,感其秽毒之气,藏之脏腑,近自孩提,远至童稚,值寒暄不常之候,疮疹由是而发,因其所受浅深而为稀稠焉,其原实保于心。一云∶相火之气所为,故入于肺则成脓,俗名豌豆,亦名麻豆,以相火乘金,故破肌也。入于肝则成水疹,俗名麸疮。入于脾则成瘾疹。入于心则成斑,以火处于子母之分,不伤皮毛,彰君之德也。或云∶疮发肿于外者,属少阳三焦火也,谓之斑。色小红而行于皮肤中出者,属少阴君火也,谓之疹。杨氏曰∶痘疮发于肌肉,阳明胃气主之,脾土一温,胃气随畅,土可胜水,决无陷伏之患。

  辨内外因(四)

  凡疮欲出而未出,因发搐者,是外感风寒之邪而内发心热也,宜王氏惺惺散,或升麻葛根汤、木香参苏饮。

  凡疮欲出未出而吐利者,是中焦停寒,或挟宿食也,宜四君子汤加砂仁、陈皮,或和中散。如挟宿食者,用紫霜丸。

  惺惺散

  (王氏)白术(炒)桔梗(去芦)细辛人参茯苓甘草栝蒌根(各三分)上细切,作一服,入薄荷叶三片,水一盏,煎七分,时时与之。

  升麻葛根汤

  升麻葛根芍药甘草(炙,各一钱)上细切,作一服,水一盏,煎七分,温服无时。

  木香参苏饮

  人参(三分)苏叶桔梗干葛前胡(各四分)陈皮茯苓(各五分)枳壳(炒,三分半)木香(一分半)半夏(四分)上细切,作一服,生姜三片,水一盏,煎七分,温服。

  四君子汤

  人参白术茯苓(各一钱)甘草(五分)上细切,水一盏,煎六分,食前温服。加缩砂、陈皮,名六君子汤。

  和中散

  甘草(三分,炙)浓朴(姜汁制,炒,一钱)白术(五分)干姜(炮,三分)上细切,作一服,加生姜一片,水一盏,煎六分,稍热服。

  紫霜丸

  杏仁(五十枚,去皮尖)赤石脂(一两,另研)巴豆(三十粒,去膜油)代赭石(醋淬,一两,研)上各另研为末和匀,汤浸蒸饼为丸,如黍米大,三岁以下儿二、三丸,八岁以上十数丸,食前米饮或乳汁送下。

  辨形气病(五)

  如疮已出而声不变者,形病也。疮未出而声变者,气病也,宜补肺散加生黄。疮出而声不出者,形气俱病也。形病身温者,宜解毒防风汤。大便闭者,宜当归丸。形气俱病,小儿禀赋素弱者,宜豫服十奇散倍归、,少加木香,煎服。

  补肺散

  阿胶(一钱半,炒成珠)牛蒡子(炒,三分)马兜铃(五分)甘草(二分半)杏仁(三粒,去皮)糯米(一钱,炒)加生黄(五分)上为末,分二服,水一小盏,煎六分,食后时时与之。

  解毒防风汤

  防风(去芦,一钱)地骨皮生黄芍药荆芥穗鼠粘子(炒,各五分)上细切,作一服,水煎。或为细末,用温水调服亦可。

  当归丸

  当归(五钱)黄连(炒,一钱五分)大黄(二钱五分)甘草(炙,一钱,一本作一两)上先以当归熬成膏子,以下三味研为细末,以膏和为丸,如胡椒大,三岁以下儿十丸,七八岁儿二十丸,食前清米饮下,渐加至以利为度。

  十奇散

  (即托里十补散,又名十宣散,出和剂方)。

  黄人参当归(各二钱)浓朴(姜制)桔梗(去芦,各一钱)桂心(三分)川芎防风(去芦)甘草白芷(各一钱)上为细末,每服一钱或二钱,温酒调下。细切水煎亦可。

  辨三阴三阳经候(六)

  太阳病,恶寒身热,小便赤涩,出不快,宜荆芥甘草防风汤。少阳病,乍寒乍热,出不快,宜连翘防风汤。阳明病,身热目赤,大便闭实,疮遍肌肉,出不快,宜升麻葛根汤加紫草。太阴病,自利,四肢逆冷,宜附子理中汤、木香散。

  少阴病,疮黑陷,口舌燥,宜四物汤加紫草、红花。厥阴病,舌卷卵缩,时发厥逆,宜异功散。

  三阴病法当救里,故宜以温剂助之。

  荆芥甘草防风汤

  荆芥薄荷牛蒡子防风甘草(炙,各六分)上细切,作一服,水一盏,煎六分,食前稍温服。

  连翘防风汤

  连翘防风瞿麦荆芥穗木通车前子当归柴胡赤芍药白滑石蝉蜕黄芩紫草茸(各三分)甘草(炙,一分)上细切,作一服,水一盏,煎七分,随儿大小,量数轻重与之。大小便自利者,不宜用。

  升麻葛根汤

  (方见前辨内外因条)。每服加粳米五十粒,紫草半钱煎。

  又一方

  升麻汤

  治斑在面。

  升麻(一钱)犀角射干黄芩(酒浸焙干)人参甘草(各五分)上细切,作一服,水一盏,煎六分,食前温服。

  理中汤

  人参甘草(炙)干姜(炮,各八分)白术(八分)上细切,作一服,加炮附子三分,甚者五分,量儿大小加减,水煎,食前稍热服。

  木香散

  木香大腹皮(酒洗净)人参桂心青皮赤茯苓前胡诃子(煨去核)半夏(姜制)丁香甘草(各三分)上细切,作一服,加生姜三片,枣一枚,水煎,量儿大小,加减分数与之。

  异功散

  木香当归(酒洗去芦)桂心白术(麸炒)茯苓陈皮浓朴(姜制)人参肉果(面裹煨)丁香半夏(汤炮七次)附子(泡,各三分)上细切,作一服,加生姜三片,大枣一枚,水煎温服。

  辨三阳证治(七)

  (凡痘疹春夏为顺,当纯阳之时也,古人治法与伤寒同)足胫热,两腮红,大便秘,小便涩,渴不止,上气急,脉洪数。

  以上七证,不宜服热药。

  若痘疹一发,有密如蚕种布,或如糠秕者,合清表,宜连翘升麻汤。或未出而先发搐,是兼外感风寒之邪,宜茶汤下解毒丸及犀角地黄汤。疮出不快,清便自调,知其在表,当微发散,升麻葛根汤。若疮青干黑陷,身不大热,大小便涩滞,是热蓄于内,宜煎大黄汤下宣风散。若表大热者,不可下。黑陷甚者,百祥丸。

  若疮已发稠密,微喘,渴欲饮水,宜微下之,当归丸及庞氏地黄膏,外以黄柏膏涂面,佳。

  值盛夏暑热正炽,适疮大发,烦渴大便实者,宜玉露散及甘露饮子。或昏冒不知人,时作搐搦,疮倒靥黑陷者,宜猪心龙脑膏。

  连翘升麻汤

  (即升麻葛根汤加连翘一分是也。)

  犀角地黄汤

  犀角(镑)生地黄牡丹皮赤芍药(各等分)上细切,水煎服。

  解毒丸

  寒水石(研)石膏(研,各一两)青黛(五钱)上以二石细研如粉,入青黛和匀,汤浸蒸饼为丸,如芡实大,每服一丸,食后新汲水化下,或细嚼姜水下亦可,三岁儿服半丸,量岁数加减服之。

  宣风散

  槟榔(二枚)陈皮甘草(各五钱)黑丑(四两,取头末一两)上为末,量儿大小,以蜜汤调服。

  百祥丸

  红牙大戟(不拘多少,阴干,浆水煮极软,去骨,日中曝干,复纳汁中,煮汁尽,焙干为末)上一味,以汤浸蒸饼为丸,如粟米大,每服三十丸研碎,升麻汤下,量儿大小加减丸数与之。

  地黄膏

  (庞氏)生地黄(四两)豆豉(半升)雄黄(一钱)麝香(五分)上以猪膏一斤和匀,露一宿,煎五六沸,令三分去一,绞去渣,下雄黄、麝香搅匀,稍稍饮之,毒从皮肤中出,即愈。

  黄柏膏

  黄柏(一两,去粗皮,酒炒)绿豆(一两,去壳)甘草(四两)上为细末,以生芝麻油调,从耳前至眼眶并浓涂之,日三二次。如用早,能令疮不至面,纵有亦稀少。

  玉露散

  (方见前吐泻门。)王海藏云∶非肾热相火盛者,不宜服,此药利北方。

  甘露饮子

  生地黄熟地黄(并用酒洗)天门冬(去心)麦门冬(去心)枇杷叶(炙,去毛)枳壳(麸炒黄色)黄芩石斛(去根子)山茵陈甘草(各等分,炙)上细切,作一服,水一盏,煎六分,食后温服。

  猪心龙脑膏

  梅花脑子(一字,研)上取新宰猪心血一个,为丸如芡实大,每服一丸或半丸,量儿大小与之,紫苏汤下,或井花水化下亦可。

  辨三阴证治(八)

  (凡疮发于秋冬为逆,当纯阴之时也)足胫冷,腹虚胀,粪青色,面白,呕乳食,目睛青,脉沉微。

  以上七证,不宜服寒药。

  痘疮盛出,四肢逆冷,或自利,系在太阴脾经,宜急温之,用异功散、附子理中汤、调中丸。痘疮平塌,灰白色不泽,此是正气不足,宜十补托里散倍黄,加熟附子。或四肢厥逆,时作搐搦,系在厥阴,宜温之,异功散加防风、青皮,或和中散去干葛、藿香,加附子、肉桂心。

  调中丸

  白术(五钱,炒)人参(五钱)甘草(炙,五钱)干姜(炮,四钱)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绿豆大,每服多不过二十丸,温水食前送下。

  辨形气不足(九)

  肺主气,气不足则致后三证∶自汗声不出,疮顶陷塌,不绽肥。

  并宜十奇散(自汗倍黄,声不出倍桔梗。)心主血,血不足则致后三证∶灰白色,根窠不红,不光泽。

  并宜芎归汤加芍药、紫草、红花,良验。

  芎归汤

  川归川芎(各二钱半)上细切,水煎服。

  辨表里虚实(十)

  表里俱实,其疮难出而易靥。

  表里俱虚,其疮易出而难靥。

  诸痛为实。(内快外痛,为外实内虚。内痛外快,为内实外虚。)诸寒为痛。(凡疮发身痛,不为外寒所折,则肉腠浓密,宜分而治之。若红点方见,为寒所折,而肉体有热,宜木香参苏饮。轻者,消毒饮或葛根升麻加芍药汤。肉腠密者,宜活血散、匀气散。)诸痒为虚。(凡血气不足多痒,此证所谓诸痒为虚也,宜十补托里散,及木香散加丁香、官桂。胃主肌肉,尤宜四君子汤加归、芎,木香、紫草煎服。或患者不能忌口,因食毒物而作痒者,二物汤、百花膏,或四君子汤加解毒药。)

  消毒饮

  牛蒡子(三钱,炒。一名鼠粘子,一名大力子)荆芥(一钱)甘草(五分,生用)防风(去芦,五分)上细切,作一服,水煎。加生犀角,尤妙。

  葛根升麻加芍药汤

  (升麻葛根汤倍芍药是也。)

  活血散

  白芍药上为细末,每服一钱,温水调下。止痛,用酒调下尤验。王海藏云∶四肢出不快,加防风。一方用赤芍药。

  匀气散

  (即《济生方》八味顺气散加木香也。)白术白茯苓白芷陈皮乌药人参(各五分)甘草(炙,二钱半)木香(一分半)青皮(五分)上细切,作一服,水一盏,煎七分服。或细末,酒调亦可。

  二物汤

  蝉蜕(洗净,二十一枚)甘草(炙,一两)上为末,水煎,时时服之。

  百花膏

  石蜜(不拘多少,略用汤和,时时以鹅翎刷之,疮痂易落无痕)

  平治诸方

  (十一,以平为期,万不失一)石壁胡氏曰∶小儿难任非常之热,亦不可任非常之冷,如热药太过,轻则吐利腹胀。重则陷伏倒靥,是宜温凉适中可也。仁斋杨氏曰∶诸热不可骤去,宜轻解之,盖痘疮无热,则不能起发。史氏曰∶比之种豆,值天时暄暖,则易生。

  凡值天时不正,乡邻痘疮盛发,宜服禁方不出方∶三豆汤、油饮子、凤龙膏。

  凡初觉痘疮欲发,当先解利,与伤寒相类疑似之间,兼用解表。胡氏云∶非微汗则表不解,解表当于红斑未见之时,宜用王氏惺惺散、钱氏惺惺散、张氏防风汤、升麻葛根汤、张氏四物解肌汤、参苏饮。

  三豆汤

  赤小豆大黑豆绿豆(各一升)甘草(三两)上以三豆淘净,用水八升,煮豆熟为度,逐日空心任意饮豆汁七日,永不出。

  油饮子

  真麻油(一升)上逐日饮尽,永不出。

  (以上二方,出扁鹊仓公方。)

  凤龙膏

  乌鸡卵(一个)地龙(一条,活者细小者)上以鸡卵开一小窍,入地龙在内,夹皮纸糊其窍,饭锅上蒸熟,去地龙,与儿食之。每岁立春日食一枚,终身不出痘疮。觉邻里有此症流行时,食一、二枚亦好。

  惺惺散

  (钱氏,方见前辨内外因条,与王氏同,但一方有防风、川芎减半。)

  解毒防风汤

  (方见前。)

  四物解肌汤

  白芍药黄芩升麻葛根(各七分)上细切,作一服,水一盏,煎(六分),温服,不拘时。

  疮出不快(十二)

  活血散加防风汤

  (方见前辨表里虚实条。)

  红花汤

  (庞氏)红花子(一合)上以水半升,煎百沸,服之。

  紫草汤

  治疮出不快,及大便自利。(一名紫草木香汤。)紫草木香茯苓白术(各一钱)甘草(五分)上细切,作一服,入糯米一百粒,水一盏,煎六分,食前服。

  四圣散

  紫草木通(各一钱)甘草枳壳(麸炒黄色,各半钱)上细切,作一服,水一盏,煎七分,温服不拘时。

  桦皮饮子

  桦木皮(二两)上用水一升,煮取半升,时时细饮。

  凡痘疮出不快者有五证,临病审儿调之。

  一证,天时严寒,为寒所折,不能起发,宜散寒温表,冬三月寒甚,红斑初见,宜五积散、正气散,参苏饮、杨氏调解散、陈氏木香散。

  五积散

  白芷川芎(各三分)桔梗(去芦,一分半)芍药茯苓甘草(炙)川归肉桂(去粗皮)半夏(各二分)陈皮(去白)枳壳(去穣,麸炒)麻黄(去根节,各五分)苍术(米泔浸,一钱)干姜(炮,四分)浓朴(姜制,四分)上除肉桂、枳壳二味别为粗末外,余十三味细切,慢火炒令转色,摊冷,次入二味末令均,作一服,水一盏半,入生姜三片,煎至一盏,去渣稍热服。

  正气散

  甘草(炙,三分半)陈皮藿香(去梗)白术(各五分)浓朴(姜制)半夏(姜制,各一钱半)上细切,作一服,加生姜三片,大枣一枚,水煎服。

  调解散

  青皮陈皮枳壳(麸炒)桔梗(去芦炒)人参半夏(泡七次)川芎木通干葛(各四分)甘草紫苏(各二分)上细切,作一服,加生姜三片,大枣一枚,水煎服。一方加紫草、糯米。

  一证,炎暑隆盛,烦渴昏迷,疮出不快,宜辰砂五苓散,煎生地黄、麦门冬调服。身热甚者,小柴胡加生地黄。烦渴而便实者,白虎加人参汤。轻者人参竹叶汤加生地黄,煎服。

  辰砂五苓散

  (五苓散加辰砂细研为末是也。)

  小柴胡汤人参白虎汤人参竹叶汤

  (方俱见伤寒门。)一证,服凉药损伤脾胃,或胃虚吐利,当温中益气,宜理中汤。吐利甚者,加附子,或陈氏异功散、木香豆蔻丸。

  肉豆蔻丸

  木香砂仁白龙骨诃子肉(各五钱)赤石脂枯白矾(各七钱半)肉豆蔻(五钱,湿面裹,煨熟)上为细末,面糊为丸,如黍米大,每服三十丸至五十丸,煎异功散送下。

  一证,或成血,一半尚是红点,此毒瓦斯发越不透,必不能食,大便如常者,宜半温里半助养之剂,用四圣散加减,及紫草木香汤、丝瓜汤、阮氏万全散、汤氏安斑汤。

  四圣散紫草木香汤

  (即紫草汤,方并见前。)

  丝瓜汤

  苦丝瓜(不拘几个,连皮子烧存性,为末)上每服一抄,时时用米汤调服。

  此物发痘疮最妙,或以紫草、甘草煎汤调服尤佳。

  万全散

  (阮氏)治痘疮出不红润。

  防风人参蝉蜕(各等分)上细切,每服四钱,水一盏,入薄荷三叶,煎六分,温服。热而实者,加升麻。

  安斑汤

  (汤氏)紫草木通(各五分)蝉蜕防风(各三分)甘草(二分)上细切,水一钟,煎五分,温服。

  一证,外实之人,皮膏浓,肉腠密,毒瓦斯难以发泄,因出不快,宜消毒饮、透肌散。如大便秘实,于消毒饮内加大黄、栀子仁,煎服。疮出太稠,宜犀角地黄汤、张氏解毒防风汤。血气不足,宜十奇散,咽嗌不利,宜如圣汤加薄荷、枳壳。口中气热,咽痛,口舌生疮,宜甘露饮子。惊风搐搦,宜抱龙丸。烦渴,宜独参汤、黄六一汤。

  透肌散

  紫草茸绿升麻粉甘草(各一钱)上细切,水煎服,或与消毒饮同煎服,尤妙。

  如圣汤

  桔梗(二钱)甘草(一钱)一方加牛蒡子、麦门冬(各一钱)上细切,水煎,时时服之。

  抱龙丸

  (见惊风门)

  辨外证逆顺(十三)

  身体温暖者顺,寒凉者逆。能食大便实者顺,不能食大便利者逆。

  辨外证轻重(十四)

  轻者∶作三次出,大小不一,头面稀少,耳中无,根窠红活,肥满光泽。

  重者∶一齐并出,如蚕种布,灰白色泻利而渴,身温腹胀,头温足冷。

  辨痘疮初末形证(十五)

  微者,其邪在腑,发为细疹,状如蚊喙所螫,点点赤色,俗名麸疮。甚者,其邪在脏,为痘疮。状如豌豆,根赤头白,穴出脓水,俗名疮。二、三日始见,微微欲出,如粟如黍,或如绿豆,或如水珠,光泽明净者佳。四日,大小不等,根窠红,光泽者轻,如稠密陷顶并泻者重。六日、七日,疮形肥红光泽者轻,如身热气喘、口干腹胀、足指冷者,重。八日、九日,长足红满,疮蜡色者轻,如寒战闷乱、腹胀烦渴、气急切牙者,重之至也。十日、十一日,疮当结靥痂欲落之时,将愈。十二、十三日,当靥而不靥者为逆,身稍热,利之以防其余毒,身不壮热,或腹胀,或泻渴,用十二味异功散救之。

  辨不药而愈(十六)

  痘脚稀疏,根窠红绽,不泻不渴,乳食不减,四肢温和,身无大热。

  以上六证,并不须服药,惟宜善加调护,须使房室温盎,屏诸秽气,忌见外人,毋犯房色,及往来妇人月水并腋臭者,皆不可近,惟宜烧大黄、苍术以辟恶气,勿宜烧沉檀、降真、乳香、脑麝。帏帐之内,宜悬胡荽,或以胡荽浸洒喷床帐,并烧木香为佳。夫痘疮之毒,最怕秽恶之气触犯,切不可信僧道看经解秽,况无纤毫之力,而反恐被其秽恶之气触犯,亦不可恃其能解而不预防,戒之戒之!

  辨五不治证(十七)

  痒塌,寒战切牙,渴不止。痘紫黑色,喘喝不宁。灰白色,陷顶,腹胀。头温足冷,闷乱饮水。气促,泄泻,渴。

  辨疹有阴阳二证(十八)

  赤疹属阳,遇清凉而消。白疹属阴,遇温暖而减。

  伤寒时气发斑附(十九)

  温毒发斑,宜玄参升麻汤;重,用荆防败毒散。

  胃烂斑,因阳明胃实失下,或下之太早所致,宜化斑汤、庞氏石膏汤。时气斑,宜石膏汤。阳毒斑,胃实之人误服热剂,或加以风暑,宜阳毒升麻汤。

  玄参升麻汤

  玄参(去苗洗)升麻甘草(各一钱半)上煎服。

  荆防败毒散

  柴胡甘草人参桔梗川芎茯苓枳壳前胡羌活独活荆芥穗防风(各四分)上细切,作一服,水一盏,煎七分,温服。或加薄荷五叶。

  化斑汤

  (即白虎汤加玄参也。)

  石膏汤

  (庞氏)香豉(一合)葱白(五钱)石膏(一两)栀子(一钱)生姜(五钱)大青升麻芒硝(各一钱半)上细切,作一服,水一升半,煮取七合,去渣,下芒硝,放温,徐徐服之。

  阳毒升麻汤

  升麻犀角(镑)射干黄芩人参甘草(各一钱)上细切,作一服,水一盏半,煎至一盏,食前温服。

  辨疮后余毒(二十)

  一、毒瓦斯流于太阴脾经,则痈发四肢手腕,并膝膑肿痛,宜消毒饮。重者,十六味流气饮加附子或酒浸大黄煎服,及必胜膏、蚬子水等敷之。

  消毒饮

  (方见前。)

  十六味流气饮

  川芎川归芍药防风人参木香黄桂心桔梗白芷槟榔浓朴乌药甘草紫苏枳壳(各四分)上细切,作一服,水一盏,煎七分服。气血虚而自利者,加熟附子。大便实,加大黄。

  必胜膏

  马齿苋(杵汁)猪膏脂石蜜上以三味共熬为膏,涂肿处。

  蚬子水

  蚬子(不拘多少,活者,以水养五日,旋取此水洗手面,渐生肉,无瘢痕)一、毒瓦斯流于太阴肺经,则内并手腕肿,流为赤痈毒,宜消毒饮、如圣汤、五福化毒丹、雄黄解毒丸利之。气血虚者,十补汤加桔梗、枳壳、犀角煎服。咽喉不利或肿痛,宜薄荷如圣汤。

  五福化毒丹

  (方见惊风门。)每两分作十二丸,一岁儿,一丸分作四服,用薄荷水化下。疮余毒上攻,口齿,涎血臭气,以生地黄自然汁化一丸,用翎刷入口内。

  如圣汤

  (方见前。)

  雄黄解毒丸

  郁金雄黄(研飞,各一钱半)巴豆(去皮膜油,四十粒)上为细末,醋煮面糊为丸,如绿豆大,每服二、三丸,熟茶清下,量儿大小与之。

  一、毒瓦斯流入大肠,则便脓血,或下肠垢,或大便秘结,宜犀角地黄汤。身烦热渴,宜黄连解毒汤。热势盛者,小承气汤。下利者,黄连解毒汤、黄连阿胶丸、驻车丸。

  黄连阿胶丸

  黄连(三两)阿胶(炒成珠子,一两)茯苓(去皮,二两)上以黄连、茯苓同为细末,水调阿胶末搜和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温米饮送下。

  驻车丸

  阿胶(炒成珠,醋煮膏)当归(去芦,各十五两)黄连(三十两)干姜(炮,十两)上为末,以阿胶膏和成饼,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食前清米饮下,日三服。小儿,丸如麻子大,量儿大小加减。

  一、痘疮入眼,宜决明散、密蒙花散、拨云散、蛤粉散。

  决明散

  草决明赤芍药天花粉甘草上各等分,为细末,每服半钱匕,食后茶清调下。

  密蒙花散

  密蒙花青葙子决明子车前子上各等分,为细末,用羊肝一片,破而为三,掺药入肝内令均,却仍捣合并为一,以酒水湿纸七重包裹,于灰中煨熟,勿令焦,焙干研末,入麝香少许,每服二钱重,食后米饮调下。

  拨云散

  羌活防风甘草(炙)柴胡(各等分)上为细末,每服二钱,水一盏,煎七分,食后、临卧服,薄荷汁、茶清或菊花苗煎汤调皆可,忌藏盐、酱、湿面、炙、炊气及一切发风动火之物。

  蛤粉散

  谷精草海蛤粉(各等分)上为细末,每服二钱匕,用猪肝二两许,以竹刀批开,掺药在内卷了,外以青箭箬包裹,麻线扎缚定,用水一碗煮令熟,入小口瓶内熏眼,候温取食之,日一服,不过十服遂退。

  一、热毒流于三阳之后经,则腮项结核肿痛,宜荆防败毒散、托里十补散减桂服,消毒饮倍加忍冬藤煎服。

  荆防败毒散

  (方见前伤寒时气发斑附条。)

  托里十补散

  (即十奇散也。方见前辨形气病条。)

  消毒饮

  (方见前。)(祖传方)凡痘后,不问痈毒发于何经,初起红肿时,却用黑、绿、赤三豆,以酸醋浸研浆,时时以鹅翎刷之,随手退去,其效如神。

  (医案)一小儿痘后二十日不大便,其粪燥作痛垂死,曾用大黄、芒硝、枳壳、巴豆等药,及用蜜导法,又服香油一碗许,俱不通。愚令一人以真麻油含口内,用小竹筒一个,纳谷道中、吹油入肠内,须臾即通,真良方也。

  古人拯治痘疮要法(二十一)

  王氏《指迷》云∶痘疮亦时气之一端,一人受症,传染其余。又云∶疮疹有热则易出,一出遍及于肌肤。

  张氏焕曰∶痘子气均则出快,盖血随气行,气逆则血滞。

  王氏曰∶疹者脾所生,脾虚肝旺乘之,木能胜土,热动心神而生惊。

  钱氏曰∶肝风心火,二脏交争而致搐。又曰∶痘症未形而先搐,大忌凉心。盖疮属心,心主血,心寒则血不能行,痘欲出而不可得也,切须慎之。大抵治惊惟平肝、利小便、均气最妙。

  仁斋杨氏曰∶大热当利小便,宜五苓散、导赤散。小热当解毒,宜消毒饮、四圣散。

  陷伏倒靥黑陷∶一证,变坏归肾黑陷,宜钱氏百祥丸、宣风散。

  一证,外感风寒所致,冬时宜五积散减麻黄,加桂心、紫草。春时,不换金正气散加川芎、白芷、防风,或风邪所袭,宜消风散加紫草,兼服。

  一证,乳食所伤,内气壅遏,宜杨氏调解散,或四君子汤加缩砂、木香、川芎、紫草。大便自利,宜附子理中汤。

  一证,或因父母不谨犯房事、月水及乳母腋气秽浊诸忤所致,宜阮氏辟秽丹焚而熏之,仍以胡荽酒帏帐,及悬胡荽于床帐中,甚者以胡荽汤化下苏合香丸,兼涂熏亦妙,圣制再苏散神效。

  一证,毒瓦斯入里黑陷,宜猪尾膏神验。

  不换金正气散

  浓朴(姜制)藿香(去梗)甘草(炙)半夏(汤泡七次,去皮脐)苍术(米泔浸)陈皮(各五分)上细切,作一服,生姜三片,枣二枚,水一盏,煎七分服。

  辟秽丹

  苍术北细辛甘松川芎乳香(另研)降真香(各等分)上为细末,烈火焚之。今世俗例以黄茶烧烟熏之,最好。

  再苏散

  治痘疮触犯毒瓦斯入内。

  明白矾地龙(去土炒,各一两)上为末,每服半钱,用猪尾血一橡斗许,用新汲水少许调下,不拘时。

  猪尾膏

  即前龙脑膏,钱氏用小猪尾取血研用之。

  凡痘疮脓汁不干,盖疮出太盛,表虚难靥,以致脓水粘衣着席,湿痛不能转侧,宜白龙散、败草散等敷之。

  白龙散

  黄牛粪日干,火成灰,取心中白者为末,帛裹敷之。

  败草败

  用盖屋及墙背上远年腐草,洗净焙干为细末,帛裹敷之,及铺床席上,佳。

  天花散

  (冯氏)治痘后失音。

  天花粉桔梗白茯苓(去皮)诃子肉石菖蒲甘草(各等分)上为末,用水调半匙在碗内,外以小竹七茎,黄荆七条,缚作一束,点火在碗内煎,临卧服。

  凡孕妇身发痘疮,宜冯氏罩胎散。若胎动不安,宜独圣散、安胎饮。身热甚,宜木香参苏饮。或疮稠密,宜十齐散倍芍药、当归,减桂,加香附、乌药。如胎已五月,则半夏、桂心之属,俱不必禁。

  罩胎散

  赤茯苓白术川归白芍药赤芍药北柴胡干葛人参桔梗条芩防风陈皮荆芥枳壳紫草阿胶糯米白芷甘草川芎缩砂大热加郁金(各三分)上细切,作一服,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干柿蒂七个,野苎根七寸,甜瓜蒂一个,用银器煎,以荷叶盖定,熬至八分去渣,仍用荷叶盖复,空心温服。

  独圣散

  用连壳缩砂,慢火炒去壳,为末,每服半匙,热酒调下。胎动则服,服后觉胎热则安矣。

  安胎散

  大腹皮(酒洗极净,焙干,再用乌豆汁洗)人参陈皮白术白芍药川归川芎香附米(童子尿浸)砂仁紫苏茯苓甘草(各半钱)上细切,作一服,水一盏半,灯草七茎,糯米一,煎一盏,食前温服。

  沧州翁先生跋云∶凡乳婴之与童草,当歧为两途以治之。乳婴当兼治乳母,俾其气血清和,饮食有节,投以调气通茶之剂以酿其乳,使儿饮之,则其疮心肥满光泽,无陷伏之忧。童草之子,必当备切其脉,审其表里虚实以汗下之。苟不实不虚,则但保其冲和,使脾气流畅,则肺金籍母之助,易于灌脓,速于成痂,无倒塌之患。或至壮盛而肤腠浓密,尤须预为汗解。或大便结与溲涩者,尤宜下之利之,庶无患也。余证则当于药内倍其分两,百无一失,学人宜致思焉。